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理、诱发因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发生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来完成肾移植172例次,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5例,均经病理学证实,发生率为2.9%.移植肾均再手术予以摘除.结论移植肾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受者体内的预存的抗体有关.长期的血液透析,反复的输血、多次的妊娠,再次的器官移植等是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诱发因素.术前系统的和准确的组织配型有助于减少超急性排斥的发生.一旦发生了超急性排斥反应,只能尽早切除移植肾.  相似文献   

2.
FK506抑制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对[Ca2+]i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心肌细胞内 [Ca2 ]i的表达及FK5 0 6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时对其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异位心脏移植建立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借助流式细胞仪 ,用钙离子敏感性荧光探针 (Fluo 3 )检测移植心脏心肌细胞内 [Ca2 ]i荧光强度 ,检测 [Ca2 ]i的变化规律及FK5 0 6对其的影响。结果 同种异体移植组心肌细胞内 [Ca2 ]i荧光强度 ( 12 1.96± 3 4.93 )明显高于同系异体移植组 ( 3 4.11± 19.2 8,P <0 .0 1)。FK5 0 6能够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心肌细胞内 [Ca2 ]i的升高 ( 15 .97± 7.2 5 ,P <0 .0 1)。结论 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心肌细胞内 [Ca2 ]i明显升高。FK5 0 6能够防止 [Ca2 ]i升高 ,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法诊断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意义,探究影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法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63例肾移植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8~70(平均40.8)岁,在术后5、15、30d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收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结果 27例患者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5例诊断为肾小管急性坏死,其余31例经诊断正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快速的特点,可用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检查,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后FK506的监测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动态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ELISA法进行全血浓度测定,监测42例使用FK506的患者在肾移植后第3天、第1周、第2周、第1个月~第4个月及第6个月的血药浓度。结果:服用FK506后测得第3天平均血药浓度为(15.3±2.2)ng/mL,第1周(16.4±2.8)ng/mL,第2周(16.1±2.5)ng/mL,第1个月(16.8±2.3)ng/mL,第2个月(11.3±1.7)ng/mL,第3个月(10.8±1.4)ng/mL,第4个月(6.8±0.9)ng/mL,第6个月(6.1±0.7)ng/mL。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平均浓度,3例发生肾中毒患者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平均浓度,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情况有所好转。结论:由于FK506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极易造成急性排斥反应或肾中毒,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密切监测FK506的全血浓度,以便能够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充分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最大限度地减低毒副作用,取得肾移植的理想治疗效果,延长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78年开展肾移植手术至今共行同种肾移植术1647例次,其中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3例次。本文分析这23例超急性排斥反应基本状况,并对该病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FK506的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K506是一种新型强效免疫押制剂,但是存在较大的肾毒性,主要表现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加、肾血管阻力增高、肾小管钙质沉积、肾小管萎缩和变性、肾小动脉硬化和间质纤维化。FK506致肾毒性除了与其免疫押制机制有关外,核因子-κB对损伤也有着中心调控作用。一氧化氮也参与了FK506肾毒性的各个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是间质纤维化发生的关键。此外,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在FK506肾毒性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Simulect(basiliximab)作为人/小鼠嵌合体型单克隆抗体,是一种新的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药物,能与IL-2R特异性结合。其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明显,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是一个较理想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排斥反应药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肝移植、肾移植患者术后应用FK506(普乐可复)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对23例肝移植和125例肾移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ELISA法检测FK506的血药浓度,并进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48例患者中有13例出现神经精神改变,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天-3个月,有4例出现严重神经精神改变,表现为情感障碍、共济失调、癫痫,其中1例出现大便失禁、行走障碍。除1例出现严重神经改变外,其余12例患者发生神经精神改变时FK506血药浓度在正常治疗范围(8—12ng/m1),移植肝、肾功能已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症状表现为兴奋、多语、双手颤抖等,多可自行消失,部分患者在FK506浓度调低后改善。结论:FK506是一种高效抗排斥药物,多数患者用药后精神神经症状缓和,神经系统体检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改变或仅有轻微异常改变,但少数患者即使在治疗剂量下亦可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顾继礼 《江苏医药》2000,26(12):973-973
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 (HAR)是一种后果最严重的排斥反应 ,发生肾破裂出血可使病人迅速死亡。我院 2 0 0 0年 1月连续发生 2例HAR肾破裂出血 ,经积极抢救 ,果断切除移植肾 ,才使病人成活。现报告如下。例 1,女 ,37岁 ,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生育 4胎 ,术前 2次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检测均为强阳性 ,分别是 90 %和 77 8%。供受者血型相同为B型血 ,于 2 0 0 0年 1月 31日行肾移植术。供肾热缺血时间 6分钟 ,开放血流后输尿管即有尿液流出。术后前3天用甲基强的松龙每日 50 0mg静脉滴注 ,开始每小时尿量 10 0 0ml,术…  相似文献   

11.
常江平  王风  吴锋  史明  张新涛 《江西医药》2005,40(7):391-393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在肾移植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和抗排斥疗效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动态测定AR(n=7)、肾功能延迟恢复(n=8)、近期肾功能正常(n=27)、长期肾功能稳定(n=25)组共67例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和AR的关系。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强度依次为AR组、肾功能延迟恢复组、近期肾功能正常组、长期肾功能稳定组,AR组与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升高时间比临床上出现AR的症状早3d左右,随着AR的逆转,其表达也逐渐降至原有基础水平。结论定量RT-PCR测定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可以是一种无创的、较敏感的早期诊断肾移植AR的发生。并可预测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TCV)在临床肾移植中抗排斥反应作用的可行性.方法采取经供者抗原(外周血白细胞)致敏的肾移植受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活化、扩增和灭活,制备T淋巴细胞疫苗,将其注射回自身,观察排斥反应的变化.结果患者肾移植术后一个月未出现排斥反应,淋巴细胞毒检测在注射T细胞疫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T细胞疫苗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防治排斥反应,无明显副作用,在技术路线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15.
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源化的抗IL 2R单克隆抗体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 方法  6 5例肾移植受者分为两组 ,赛尼哌组 2 2例 ,对照组 4 3例。两组均采用环孢素A +骁悉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赛尼哌组在此基础上在术前 1h和术后 15d分别给赛尼哌 5 0mg。观察术后 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肾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赛尼哌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4 5 % ,对照组为 16 2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不良反应和感染方面 ,两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  赛尼哌可以显著减少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同时并不增加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随着C4d免疫染色和抗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对肾移植后移植肾存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于细胞性排斥反应,AMR对常规的抗排斥治疗普遍缺乏敏感,预后也较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差.近年血浆分离(PP)/血浆置换(PE)/免疫吸附(IA)、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和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AMR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最佳方案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是临床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寻找能早期诊断和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生物学标记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以往,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作为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生物学标记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将就近年国内外热点的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邹建洲 《世界临床药物》2003,24(11):683-687
本文对肾移植后具有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选用西罗莫司和麦考酚酸酯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本品与环孢素合用具有协同免疫抑制作用。以及通过减少lgE生成而达到的更好的免疫抑制作用。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以证实本品的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注射用兔抗人T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ATG-F)及注射用抗人T细胞CD3鼠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方法笔者所在中心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对于激素冲击治疗不敏感的急性排斥患者51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多克隆抗体ATG-F和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安全性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G-F治疗28例,排斥反应逆转26例,治愈率89.3%;而OKT3抗组23例,排斥反应逆转16例,治愈率69.6%。两组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OKT3和ATG-F同为抗淋巴细胞的抗体,但其针对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ATG-F临床效果肯定,并且用量灵活,不良反应小。而OKT3治疗效果一般,则具有术后感染发生率增加,及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前,排斥反应是当今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而早期是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更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我们应用抗急性肾排斥药鼠单克隆抗体CD3(莫罗莫那-CD3;muromonab-CD3;OKT-3),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的排斥反应,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