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深呼吸时心电图测定 ,观察 16 4例 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II导联QT间期变化 ,旨在探讨深呼吸同导联QT间期改变反映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 ,探寻评价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功能程度的非侵入性方法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与心血管病变并发症的关系 ,以使有效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并发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按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5月 ,在本院就医的 2型糖尿病 16 4例为观察组 ,男性 6 1例 ,女性 10 3例 ,年龄 31~ 80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2.
短QT间期与恶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长QT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为大多数的学者所熟知,然而短QT作为一个新近发现的、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是近几年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限和不应期无论是过度缩短还是过度延长都极易诱发心律失常,这已经在早年大量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3.
4.
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及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测量 13 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分析QT间期及QTd ,并与其他消化系疾病的 5 0例住院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变患者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QTd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肝硬变患者Child PughA、B、C3级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逐步升高 ,QTd增加也逐渐明显 (均为P <0 .0 5 ) ;肝硬变患者中死亡者的QT间期非常显著长于存活者 ,QTd也非常显著增加 (均为P <0 .0 1)。结论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 ,QTd增加明显 ,且与肝硬变严重程度相平行。提示QT间期延长及QTd可以作为肝硬变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海霞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20):6242-6245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的改变,从而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56例,对其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进行分析;另设健康体检者66例为对照组。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QTc间期、Tp-e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e/Q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肝硬化ChildA、B、C级三组间比较,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间期、Tp-e间期与Child分级呈正相关(P<0.01)。肝炎肝硬化电解质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QTc间期差异非常显著(P<0.01);心电图异常率、Tp-e间期、Tp-e/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升高,电解质紊乱使QTc间期延长显著。QTc间期、Tp-e间期可以作为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临床医师应密切注意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 (QTd)与P波离散度 (Pd)变化。方法 32 3例 0 0 8~ 16 0 0 (平均3 0 2± 3 0 3)岁先心病患儿 (研究组 )及 77例匹配健康儿童 (对照组 )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选择波形清晰的 3个心动周期人工测量心率 (HR)、Pd 与QTd。微机数理统计。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 ,体重分别为 (12 11± 7 2 0 )kg及 (14 6 3±6 39)kg ,身高分别为 (87 16± 2 2 89)cm及 (94 4 2± 2 1 2 9)cm ;研究组体重减轻 17 2 2 % (P <0 0 1) ,身高降低 7 6 9% (P <0 0 5 )。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HR增快 (P >0 0 5 ) ,QTmax及Pmax延长 (P <0 0 1) ,QTd 与Pd 分别增大 5 6 0 3%及 38 33% (P <0 0 1)。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心电图QTd 及Pd 明显延长 ,可能与发生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QT的频率依赖性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QT的频率依赖性对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对52例有Q型AMI后3个月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清醒阶段、睡眠阶段,苏醒阶段在不同RR间期(600ms、800ms,1000ms)时的QT间期,同时计算QT的频率依赖性,其中VT组27例,非VT组25例。结果:VT组患者的QT间期的频率依赖性明显高于非VT组患者(P均<0.01),尤以苏醒阶段最显著。结论:QT的频率依赖性的变化可以较好的预测MI后VT发作。 相似文献
8.
自从 1 985年Campbell等[1 ] 首次提出QT离散度 (QTd)的概念以来 ,QTd已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及扩张型心肌病预后评价 ,QTd作为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指标 ,已得到学术界认可 ,但对于QTd的动态监测 ,国内外尚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动态监护仪与同步 1 2导心电图 (ECG)所测QTd的差别 ,并探讨利用动态监护仪进行QTd动态监测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 1 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入院病例2 1例 ,其中男 1 4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36 .6± 5 .3)岁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速 1… 相似文献
9.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QT间期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QT间期离散度 (QTd)及P波离散度 (Pd)的变化。方法 不明原因晕厥(UPS)患儿 5 5例 (研究组 ) ,均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 (BHUTT)或 (和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 (SNTTT)。匹配健康儿童 5 5例为对照 (对照组 )。于BHUTT前一天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 (12ECG)。选择波形清晰的 12ECG 3个心动周期 ,测量心率 (HR)、QTd 与Pd。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HR减慢 (P <0 0 1) ,QTmax、QTmin、QTd 延长 (P <0 0 1) ,QTcmax、QTcd增大 (P <0 0 1或P <0 0 5 ) ;Pcmax、Pcmin缩短 (P <0 0 1) ,Pd 及Pcd稍延长 (P >0 0 5 )。QTd、QTcd及Pd、Pcd在VVS患儿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P >0 0 5 ) ,HUTT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亦未见差异 (P >0 0 5 )。结论 QTd 及Pd 在VVS患儿男女性别及HUTT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未见差异。VVS患儿QTd 及QTcd增大 ,Pd 及Pcd延长不明显 ,临床上要警惕VVS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旨在研究飞行员心肌复极不均一性。方法 本文作者利用HPM1772A-100型心电图机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算了53例飞行员和32例地勤人员的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心率校正JT离散度(JTcd)等参数。结果 统计分析显示,无论是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抑或是胸前6导联心电图测算的QTd等参数,地勤人员与飞行员之间均无明显差别。例如,飞行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的心电图心率校正QT间期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原发变性疾病,除了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障碍等运动障碍之外,本病尚存在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如直立性低血压及晕厥等。有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延长且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但其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清楚。本研究测量了38例PD患者及38例正常同龄人的心电图RR、QT及QTc间期,并与PD病情严重程度、直立位血压及病程进行了相关分析,从而讨论了PD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延长与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JTc间期变化对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发冠心病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JTc间期已排除心室肌除极时限的影响 ,能精确的反映心室肌的复极时限 ,故在判断有除极异常疾病的心室肌复极状况时 ,测量JTc间期比QTc间期更可取。本文观察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96例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发有冠心病 (RBBB +CHD) 80例与正常人 10 0例的QTc ,JTc比较分析 ,旨在探讨JTc间期变化对RBBB +CHD的临床应用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对照组 :正常人 10 0例 ,男女各 5 0例 ,年龄33~ 6 5岁 (平均 5 6 .2岁 ) ,均无心血管病症状 ,物理检查 ,胸部X线 ,心电图 ,血脂 ,血糖检查皆…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
患者女性,18岁,因反复晕厥,伴抽搐10年于2010年8月3日急诊收住院.患者10年前起激动时发生晕厥,伴抽搐曾在外院诊治好转,之后晕厥反复发作,未做系统诊治.2010年8月3日上课时再次晕厥倒地,伴抽搐,性质同前,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急诊入院,经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冰帽降温等急救处理,呼吸、心跳恢复.查体:心率(HR) 120次/分钟,呼吸频率(RR)20次/分钟,浅昏迷,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14.
QT间期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 (QTd)及P波离散度 (Pd)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 (DCM)预后关系。方法 5 2例DCM患儿 (研究组 ) ,男 31例 ,女 2 1例 ,年龄 3个月~ 18岁 ,平均 (5 79± 5 17)岁 ,死亡 5例。随机匹配健康儿童 5 2例为对照 (对照组 )。受检对象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 ,选择波形清晰的 3个心动周期自动分析合并人工干预测量心率 (HR)、QTd与Pd。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心率增快 (P <0 0 5 ) ,P -R间期 (P <0 0 5 )、QRS间期 (P <0 0 1)及QTc间期 (P <0 0 1)延长 ;QT max增加 (P >0 0 5 ) ,QTd、Pmax、Pmin及Pd延长 (P <0 0 1)。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与Pd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QTd和Pd在DCM患儿明显增大 ,但其对估测DCM预后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在测量胎儿机械性QT间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胎儿心脏无异常的早孕期、中孕期和晚孕期孕妇各100名行胎儿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记录左心室流入道及流出道血流频谱,测量机械性QT间期,即自二尖瓣舒张期A峰结束至下一个舒张期E峰开始的时间,同时测量胎儿心率。 结果 胎儿机械性QT间期和心率呈正态分布,早孕、中孕和晚孕组胎儿机械性QT间期均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225.25~231.21 ms、241.21~248.79 ms和253.23~259.45 ms;不同孕期组间胎儿机械性QT间期和心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胎儿机械性QT间期与孕周呈正相关(r=0.499,P<0.01),胎儿心率与孕周呈负相关(r=-0.628,P<0.01)。 结论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测胎儿机械性QT间期简便易行,图像清晰且重复性好,可为临床诊断胎儿心律失常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长RR间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5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出现长RR间期(RR≥2 000 ms)者结合其日常生活日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出现长RR的状况如下:①长RR间期可出现在房颤伴长RR 33例,窦性停搏15例,窦房传导阻滞12例,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Ⅰ度、Ⅱ度、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6例,早搏后长代偿8例;②最长RR可达8.68 s;③长RR间期多见于夜间睡眠期(0:00~5:00)及白天休息期(12:00~14:00),活动及清醒期比较少见;④长RR>3 000 ms时患者会出现黑曚、晕厥甚至抽搐.[结论]动态心电图长RR分析对于减少临床上心源性猝死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扩张性心肌病与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扩张性心肌病与QT离散度(QTd)及心功能超声参数相关性。方法:对扩张性心肌病组(n=68)与正常组(n=66)进行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照分析。结果:扩张性心肌病之NYHAⅡ(n=28)、III(n=22)、IV(n=18)级心功能患者之QTd与对照组(n=66)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扩张性心肌病心衰猝死者QTd显著高于幸存者(P<0.01),扩张性心肌病中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65mm者,与LVDd<65mm者相比QTd均显著性增大(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与≥40%的扩张性心肌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QTd越大,反映其心肌重构后,心肌复极化越不均匀,心电活动越不稳定,心肌病损程度越大,预后不良,与LV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它们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活动期及缓解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无症状携带者、1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18的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IL-1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与缓解期患者、无症状携带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患者、无症状携带者、正常对照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8水平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r=0.498,P=0.026)。结论:IL-18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致病过程,与肝炎病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1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MI患者入院24 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p-T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p-T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分导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12导联及12导联平均Tp-T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 〈0.01).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Tp-Te间期明显延长,两组间比较除Ⅰ、aVL导联外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