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970例健康体检者的14种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560例,阳性率57.73%.IgG抗体阳性率最高的3种食物为螃蟹(49.59%)、鸡蛋(44.12%)和海虾(40.21%),不耐受最低的是猪肉(0.52%)和小麦(0.62%);螃蟹、鸡蛋、海虾、牛奶、西红柿5种食物不耐受存在性别差异,IgG抗体水平女性高于男性(P<0.05);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分级与年龄存在相关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G抗体水平升高与BMI下降者和有过敏史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食物不耐受及其程度与性别、年龄、过敏体质和BMI等因素有关.5种食物不耐受者中女性多于男性,41 ~60岁是峰值年龄段,保持适宜体质量和健康教育可降低食物不耐受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食物不耐受状况,为对患者进行合理科学的饮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64例IBD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G抗体,分析患者对单一食物和多种食物不耐受的状况,对IBD患者IgG抗体阳性食物进行饮食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对10种食物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克罗恩病(CD)患者对12种食物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其中阳性率和食物不耐受程度最高的都是蛋黄蛋清。UC和CD患者对两种食物不耐受率分别是27.14%和39.69%,对3~5种食物不耐受率分别是15.71%和27.84%;对更多种食物同时不耐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对食物不耐受IBD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后,IBD患者生存质量问卷(IBDQ)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在饮食干预2个月和4个月后,患者的肠道症状、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显著提高,IBDQ总分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根据IB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改进饮食习惯及饮食种类,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提升情感与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食物不耐受与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复杂。临床观察提示IBS的症状常由食物因素诱发或加重,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可能是IBS的病因之一。食物不耐受在IB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食物排除疗法对IBS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UC的相关性及与p-ANCA、GAB的可能相关性。方法按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59例UC患者及5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血清p-ANCA、GAB及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 59例UC患者中,出现食物特异性抗体IgG者51例,阳性率为86.44%。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范围的食物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CA阳性时出现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明显高于GAB阳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UC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与病变部位不相关。p-ANCA阳性的患者多存在食物不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腹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半定量法检测82例慢性腹泻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的水平。结果慢性腹泻患者所测食物中以蟹的IgG抗体阳性率(48.8%)最高,其次为虾(41.5%)、蛋清/蛋黄(35.4%)和牛奶(23.2%),再次为鳕鱼(19.5%)和小麦(17.1%);≤50岁年龄组腹泻患者食物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年龄组(P〈0.05);慢性腹泻患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总阳性率为89.0%(73/82),其中1种食物IgG抗体阳性率为30.5%(25/82),2种以上者为58.5%(48/82)。结论食物不耐受是慢性腹泻的致病因素之一,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于了解慢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健康体检人群食物不耐受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健康体检者970例的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进行检测,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不耐受的相关因素.结果 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为57.73%(560/970),前3位是螃蟹(49.59%)、鸡蛋(44.12%)和海虾(40.21%),不耐受最低的是猪肉(0.52%)和小麦(0.62%).5种食物不耐受(螃蟹、鸡蛋、海虾、牛奶、西红柿等)存在性别差异,IgG抗体水平女性高于男性(x2=18.978,P<0.05).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分级与各年龄段间存在相关性(x2=13.597,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常体质量与体质量过轻或肥胖比较存在差异,OR值分别为1.897(95%CI:1.215~2.578)和1.087(95%CI:0.976~1.198).无过敏史者与有过敏史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OR值为0.780(95% CI:0.648 ~0.912).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食物不耐受及其程度与性别、年龄、过敏体质和BMI等因素有关,5种不耐受食物中女性多于男性,41 ~ 60岁是峰值年龄段.  相似文献   

7.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既往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目的:调查我国苏州地区克罗恩病(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7年3月—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IBD患者100例,其中CD 50例,溃疡性结肠炎(UC)50例。以食物过敏原IgG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食物不耐受与CD疾病特点的关系。结果:与UC患者相比,CD患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98.0%对72.0%)且敏感度更高(P=0.000 1)。CD患者糖类和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统计学分析显示一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与患者确诊年龄、病变部位、疾病行为、合并肛周病变、瘘管和疾病活动有关(P0.05);对糖类、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者,病变部位多为末端回肠(LI);疾病处于活动期时,可表现为对多种食物不耐受。结论:苏州地区CD患者较UC患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尤其是末端回肠型CD患者,以糖类、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为主。食物不耐受与CD病情活动、进展和肛周病变、瘘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者187例,分析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结果皮肤症状患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57.75%(108/187),高于其他疾病患者〔消化道症状患者为17.11%(32/187),肾脏病患者为11.23%(21/187),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10.70%(20/187),其他疾病为3.21%(6/187)〕(P0.05)。皮肤、消化道、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病患者对鸡蛋的不耐受阳性率均较其他食物引起的高(P0.05)。结论对有慢性疾病症状却不能明确病因者,可对食物不耐受进行筛查,以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食物不耐受已成为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问题。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食物不耐受是由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所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许多慢性身心疾病潜在的共同病因或诱发因素。食物不耐受与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此文就食物不耐受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以及诊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和意义,以及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66例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566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者中48.59%表现为皮肤症状,45.76%表现为消化道症状,5.65%表现为其他症状。皮肤、消化系统2组患者中,鸡蛋、螃蟹的不耐受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牛奶的不耐受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组中,鸡蛋、螃蟹、大豆、大米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牛奶的不耐受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中,鸡蛋、牛奶、螃蟹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豆、大米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物不耐受筛查有助于某些病因不明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同性别、年龄段对食物不耐受的种类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胃炎患儿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意义,了解饮食干预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0例慢性胃炎患儿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分析患儿对不同食物不耐受的情况。并将食物不耐受阳性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限制饮食,观察组忌食不耐受食物,比较治疗4周时2组治疗效果。[结果]90例患儿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检测阳性者82例,阳性率91.11%。不耐受食物占前3位的是鸡蛋、小麦、牛奶。年龄越小食物不耐受阳性率越高,性别之间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给予饮食干预后,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96%∶61.11%,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不耐受现象,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食物不耐受现象发生率越高。饮食干预对慢性胃炎患儿食物不耐受有效。  相似文献   

12.
食物不耐受是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食物刺激机体肠黏膜并造成肠道微环境紊乱有关.食物抗原、肠道有害菌群等引起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使肠黏膜长期处于低级别炎症状态,造成特异性IgG4抗体产生、肥大细胞浸润及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等,肠内菌群代谢毒素亦可加重肠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肠...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道综合征,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方可确诊,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多项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可以诱发功能性胃肠病,且与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有密切关系.食物不耐受是一组由特异性IgG抗体介导的复杂的免疫反应.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食物不耐受和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检测、治疗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食物不耐受与功能性胃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彻底地阐述食物不耐受是如何对功能性胃肠病产生影响的,这一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的饮食指导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量化该类饮食指导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基于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的饮食指导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应用的文献资料。采用Cochrane Handbook(5.1.0)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RevMan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篇,共计5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血清特异性IgG结果的饮食指导临床有效率(RR=1.41,95%CI:1.16、1.72,P0.05)优于常规饮食指导,疾病活动指数(WMD=-1.24,95%CI:-1.66、-0.83,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的饮食指导,可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及质量限制,可能影响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为IB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IBD诊断的患者(n=143),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n=97),克罗恩病(CD,n=46),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7),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IBD(75.52%,108/143),UC(78.35%,76/97),CD(69.57%,32/46),均高于对照组(17.02%,8/47,P<0.05);而IBD、UC与C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BD患者对14种食物不耐受率的范围为1.39%(牛肉、蘑菇)-45.46%(蛋黄蛋白),其不耐受的食物多集中依次为蛋黄蛋白、虾、蟹、玉米、牛奶、大米及鳕鱼等.结论:FI可能是引起或诱发IBD发病的原因之一.通过检测FI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对临床IBD患者的饮食指导有一定意义,并对进一步探讨IBD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分析中老年人群对14种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中老年人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浓度。结果:总的食物不耐受率为76.0%,由高到低分别为:螃蟹40.8%,鸡蛋39.4%,虾29.2%,牛奶18.2%,鳕鱼8.6%,大豆4.6%,玉米4.3%,西红柿2.9%,大米2.4%,牛肉1.5%,蘑菇1.5%,鸡肉1.4%,小麦1.2%,猪肉0.2%。总体阳性率男性为79.9%,女性为74.2%,另外,玉米和虾2种食物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中老年人对其中13种食物的不耐受强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均以轻度不耐受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牛奶、玉米的不耐受增加(P<0.05)。结论:中老年人群普遍存在食物不耐受,男性高于女性。以螃蟹、鸡蛋、虾、牛奶等动物性食物不耐受为主,轻度不耐受比例高。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严重影响罹患人群的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的慢性功能性肠病,其生理病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依靠症状学来诊断。早在2004年有国外学者报道食物不耐受与IBS有密切关系,近几年国内报道也相继证明这一观点,为IB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就近年来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与IBS关系作一概述,并对饮食个体化干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与饮食关系密切,食物不耐受在IBD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IBD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的活动期134例CD、67例UC患者和42名正常对照者。以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的差异。结果: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01),CD患者又明显高于UC患者(P 0. 001)。三组间食物不耐受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 707,P 0. 001)。CD患者4种和6种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UC患者(P 0. 001)。与UC患者相比,病变累及结肠的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率无明显差异(P=0. 100),而累及小肠的CD患者明显升高(P=0. 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物不耐受≥4种为病变累及小肠的CD的危险因素(P=0. 040)。结论:CD和UC患者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患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高、程度重、种类多,病变累及小肠的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结肠型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4种可能为小肠型CD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高龄老年病人食物不耐受情况及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37例高龄老年病人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G抗体,受试者按照是否患有NAFLD分成NAFLD组和非NAFLD组。结果受试者的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为62.03%,按Ig G抗体检测阳性率高低排序前三位的食物是:牛奶(29.11%)、鸡蛋(22.78%)、西红柿(18.99%)。NAFLD组与非NAFLD组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2.749,P0.01)。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G抗体中,鳕鱼不耐受(χ~2=5.033,P0.05)、鸡蛋不耐受(χ2=9.750,P0.01)与NAFLD相关。在校正年龄、性别、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后,NAFLD与体质量指数(OR=1.446,95%CI:1.162~1.799)、总胆固醇(OR=2.106,95%CI:1.162~3.817)及食物不耐受(OR=9.032,95%CI:2.326~35.068)相关。结论高龄老年病人食物不耐受与NAFLD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食物不耐受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罗马标准Ⅱ的dIBS患者68例,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并根据检测结果剔除相应食物治疗8 wk,观察其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指数的变化.结果:48例dIBS患者至少对1种过敏原出现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70.6%,正常对照组2例阳性反应,阳性率为10%,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9例IgG阳性达 2以上的患者完成8 wk饮食治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频率指数(3.62±1.41 vs 1.52±0.62)和严重程度指数(3.21±1.50 vs 1.39±0.66),均有显著降低.结论:食物不耐受确实参与dIBS的发病,根据食物IgG水平,剔除相应食物能有效改善dIBS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