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头痛、呕吐、颈强、克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的一组疾病,急性期CT表现为脑沟、脑裂及蛛网膜下腔呈高密度改变。由于不同部位、不同原因导致的SAH,除脑沟脑裂及蛛网膜下腔积血外,在颅内某些部位可有局限性大量积血或称之为血肿,包括SAH合并脑池积血、脑内血肿、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等。结合我们近年来观察的病例概述如下。1 脑池积血SAH患者CT扫描见脑沟、脑裂呈普遍高密度影像外,见某些脑沟、脑裂、脑池高密度积血,血量较其它蛛网膜下腔部分明显为多,称之为脑池血肿…  相似文献   

2.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1]。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为探讨影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61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外伤性出血,常形成大小小等的脑内血肿,有时可穿破脑实质成为继发性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约占10%-20%,其死亡率约占50%,由于脑出血的发病年龄比脑梗死患者年轻,所以还有丧失工作能力和照顾家庭能力的问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镛  王瑞霞  常艳群 《山东医药》2008,48(42):106-107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可以穿破脑实质成为继发性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ICH占卒中的10%-15%,30d的病死率为35%-52%,且半数死亡患者死于发病后2d内。现将ICH急性期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少数病例由于出血部位及脑组织损害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易造成误诊。本组将起病为急性肺水肿、精神异常、癫痫持续状态、眩晕、视力障碍等9种类型,而误诊为冠心病、非特异性脑炎、脑出血、眩晕综合征、流脑等共14例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之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以大脑半球占多数,少数发生于脑干,以及小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常见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人,以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可导致昏迷,重者死亡。为此,笔者结合20多年的临床护理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脑脊液研究的进展,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预后的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脑血管病时脑脊液的变化与病变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和病程等有关。今综述如下:压力高血压性脑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梗塞并发脑软化时,颅内压力常增高。脑梗塞后之颅内压增高,系脑缺血、缺氧,导致脑软化或液化所致。如伴有癫痫发作或肺部感染时,则可因脑缺氧,血管通透性增高,而使脑水肿加重。出血性黄变症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入脑脊液内的红细胞溶解,由于血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于颅内恶性及血管性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则罕见,除垂体腺瘤外,其大多数预后不佳。文献中有报导侧脑室脑膜瘤,小脑桥脑角肿瘤和听神经瘤患者之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作者报告2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褒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获治疗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孟祥靖  郭建  李相坤 《山东医药》2010,50(2):108-10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80%-85%为脑动脉瘤破裂(aSAH)所致,aSAH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45%。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大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SAH;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大量临床病例资料研究发现SAH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本文就SAH的病理生理、临床分级、CT成像分析、治疗现状及其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所谓“脑血管病”,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痉挛)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祖国医学称这类疾病为“中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方法为将微导管经股动脉插入,使微导管直接进入脑动脉瘤内,行瘤体栓塞。结果 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成功28例,成功率为90.3%,术后随访未见出血、复发。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是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系由于蛛网膜下腔血管或脑底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老年SAH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是指位于脑实质内的小灶性出血未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系统,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临床上无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证的一组临床症状。我院近两年收治64例脑出血,其中16例发生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14例,女性2例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临床急症,它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月所收治1221例脑卒中的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ICH)是指源于脑实质内血管的非创伤性自发出血,出血也可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占首次脑卒中的10%~15%,30 d病死率为35%~52%。ICH是由环境因素、多种致病高危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类极其复杂的疾病,血管内膜炎性反应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生ICH时,由于脑结构的破坏,脑组织缺血、缺氧的应激刺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指脑底部或脑表血管病变自发地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称为自发性或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发病机理也不相同。一、颅内血管畸形:血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颅内动脉瘤约占23.9~60%,动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针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笔者在工作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疗方法,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脑出血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与消化道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对540例脑出血患者,按脑出血部位、血肿量、有无脑室出血、中线结构移位,分别比较消化道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 合并消化道出血132例(24.4%),死亡112例(20.7%).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脑叶出血组25.4%,小脑出血组17.6%,脑干出血组30.4%,蛛网膜下腔出血组36.7%,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出血组37.0%和局限脑基底节区出血组11.5%;病死率脑叶出血组25.4%,小脑出血组11.8%,脑干出血组21.7%.蛛网膜下腔出血组30.0%,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出血组35.2%、局限脑基底节区出血组6.9%.合并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48.5%,无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11.8%.结论 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提示死亡率的增加.应毫不延误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