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华  蒙华庆 《重庆医学》2006,35(9):828-830
目的 观察源于日本的门诊森田心理治疗时强迫症的疗效,探讨其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7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研究组)为门诊森田治疗合并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B组(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进行12周的动态观察,之后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应用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GI)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12周末及6个月后进行测评。以Y—BOCS减分率评定其有效率。结果 在第4周末时,两组疗效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Y—BOCS、HAMA、CGI-GI评分下降较时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12周末,A组患者较对照组Y—BOCS、HAMA、CGI-GI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后随访,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67%、63.33%,研究组长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诊森田治疗结合SSRIs药物是治疗强迫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高  陈岭 《中国全科医学》2012,(28):3284-3286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强迫症诊断标准及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中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为强迫症组,同时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及其父母进行比较,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强迫症组神经质(15.0±6)、精神质(7.1±3)得分高于对照组,内-外向(11.2±5)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组父母、父亲神经质〔(12.3±4)、(12.8±5)〕得分与对照组父母、父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组父母、母亲、父亲内-外向〔(10.7±4)、(10.5±5)、(10.8±4)〕得分与对照组父母、母亲、父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组母亲精神质(5.2±2.2)与对照组母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患者内-外向得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内-外向得分呈正相关(r=0.368,P<0.05),而与强迫症患者母亲精神质得分呈负相关(r=-0.368,P<0.05);强迫症患者神经质得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精神质得分(r=0.387,P<0.05)以及强迫症患者父亲神经质(r=0.533,P<0.01)得分呈正相关;强迫症患者掩饰性得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掩饰性得分(r=0.412,P<0.05)呈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其父母相关,强迫症父母具有的某些特质性人格特征,可能通过遗传或者后天教养影响其子女。  相似文献   

3.
人格特征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神经质因子.既往研究探讨了神经质人格特征对情绪、生理、生化、免疫反应的影响[1~6],而少有涉及行为反应报告,在现场条件下进行神经质人格对生理和行为的联合研究则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军校招生体检为紧张性刺激,在现场条件下研究神经质人格类型对生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神经质人格影响应激反应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特征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神经质因子。既往研究探讨了神经质人格特征对情绪、生理、生化、免疫反应的影响[1~6] ,而少有涉及行为反应报告 ,在现场条件下进行神经质人格对生理和行为的联合研究则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军校招生体检为紧张性刺激 ,在现场条件下研究神经质人格类型对生理、行为的影响。对象和方法一、对象被试为 2 0 0 1年度浙江省参加军校招生体检的考生 ,男性 ,年龄 1 8~ 2 0岁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7] ,以N分高低为标准进行分组 :高低N分组的N分均为陈仲庚报告的平均N分加减一个标准差。而他们的E、P、L分布…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的艾森克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对象与方法 冠心病组为来自一汽集团厂区的102例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其中,男性52例,女性50例;年龄29~73岁.职业包括工人、一般干部、医务人员、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干部,既往无精神病史.健康对照组来自一汽集团厂区的健康自愿者,共102名.其中,男性53名,女性49名;年龄28~65岁.职业种类与冠心病组相同.两组研究对象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7.
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鸿雁  李林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04-1804,1879
目的:调查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干预方法。方法:对65例强迫症患者进行EPQ测验,并将结果与常模对照。结果:研究组P、N量表分明显高于常模组,E量表分低于常模组。结论:强迫症患者可能具有神经质较明显、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和紧张度高等人格特征。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性格特征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性格特征,为强迫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50例门诊强迫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被研究者采用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对其性格进行调查,比较2组被研究者的性格.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重度以上强迫率为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性格基础,及时纠正青少年的不良性格,可有效减少强迫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福州地区大学生牙科焦虑症的现状,探讨其与艾森克人格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牙科焦虑测量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成人)对福州市1 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做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福州地区大学生的牙科焦虑症患病率为55.67%,它与艾森克人格的三个维度均相关(P<0.05),其中与神经质呈正相关(r=0.476),与内外向(r =-0.458) 和精神质(r=-0.380)呈负相关。牙科焦虑症的神经质量表得分高于非牙科焦虑症组,而精神质、内外倾量表的得分则低于非牙科焦虑症(P<0.05)。结论 牙科焦虑症与艾森克人格具有相关性,神经质高分、精神质和内外倾低分者患牙科焦虑症可能性大,牙科焦虑症患者的艾森克人格三个维度的倾向为:精神质偏低,内外倾内向及神经质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童年创伤、人格特质及心理防御机制特点,以及人格特质、防御方式在童年创伤与强迫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纳入11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DSM-5)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以及66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使用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评估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使用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评估患者16岁前的创伤经历;使用大五人格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测量其人格特质;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DSQ)评估患者的防御方式类型,分析患者的童年创伤、强迫症状、人格与防御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及人格与防御机制在童年创伤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强迫症组患者情感虐待[8(5,25) 分 vs 6(5,22) 分]、不成熟防御机制[(4.65±1.01) 分 vs (3.60±0.99) 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强迫症患者Y-BOCS总分与CTQ中情感虐待分量表评分(r=0.211,P<0.05)、不成熟防御机制(r=0.274,P<0.05)呈正相关;NEO-FFI中神经质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r=0.468,P<0.05)。中介模型显示不成熟防御机制在情感虐待与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088(95%CI 0.003~0.173,P<0.05);神经质在情感虐待和不成熟防御机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117(95%CI 0.014~0.219,P<0.05)。结论·相比于健康人群,强迫症患者经历了更多童年期情感及躯体创伤,具有异常的神经质、外向性及尽责性的人格特质,倾向于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情感虐待通过神经质人格影响了不成熟防御机制,进而对强迫症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症患者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永新 《华夏医学》2005,18(2):166-167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对4 0例神经症患者进行EPQ测查,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神经症组E、N分高于对照组(P<0 .0 1 ) ,内倾例数、情绪不稳定例数多于对照组(P<0 .0 1 ) ,外倾例数、情绪稳定例数少于对照组(P<0 .0 1 )。结论: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为内倾、神经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的执行功能和决策功能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横向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以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OCPD分量表为筛查工具对654例大学生进行筛查,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对筛查阳性者(PDQ-4+ OCPD分量表得分≥4分)进行明确诊断.对确诊的33例OCPD大学生,和随机挑选的35例正常对照大学生,分别进行Stroop色词任务(SCWT)、连线任务(TM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爱荷华博弈任务(IGT)、骰子任务(GDT)的测试,用来测试两组的执行功能和决策功能,利用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中文版(PI-WSUR)评估两组强迫症状.结果 OCPD组的PI-WSUR的总分和因子分(污染/清洗强迫、穿衣/打扮、检查、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想法、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冲动)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CWT中,OCPD组的Stroop C时间和干扰效应的数值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CST中,OCPD组持续性错误数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IGT中,OCPD组的block3和总净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MT和GD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提示OCPD组的执行功能水平异于正常对照组,OCPD者在风险不明确情境下决策受损,而在风险明确情境下决策未受损,即在风险明确和不明确的情境下的决策出现分离.  相似文献   

13.
高丽娟  祁富生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09-1811
目的:研究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状与患者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莱顿强迫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80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健康青少年进行评定,强迫症状与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以直线相关分析,并以强迫问卷总分为因变量,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个性、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神经质与整齐清洁、强迫思维两个因子显著相关(P<0.01),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与整齐清洁显著相关(P<0.01),而父母亲的拒绝否认与患者的重复检查相关(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有不良的个性基础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强迫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特点.方法 收集符合DSM-IV强迫症的诊断标准的患者51例(病例组)及30名正常对照者,其中强迫症(病例组)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非难治性组与难治性组.强迫症病例组中未用药者(未曾用药或停药2周以上者)共12人.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和状态-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迫症共病抠皮障碍患者前扣带区神经生化代谢特征,为强迫性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 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17 例强迫症不伴抠 皮障碍患者和13 例强迫症共病抠皮障碍患者的前扣带区进行检测,测定感兴趣区N-乙酰基天冬氨酸+N-乙酰基天冬 氨酰谷氨酸(total N-acetyl aspartyl,tNAA)、谷氨酸(glutamate,Glu)、谷氨酰氨(glutamine,Gln)、肌酸(creatine,Cr)、 肌醇(myo-inositol,mI)、胆碱化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的代谢物浓度,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 代谢物指标定量分析。结果: 强迫症共病抠皮障碍患者前扣带区Glu 浓度显著低于强迫症不伴抠皮障碍患者(P= 0.001),其余代谢物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lu 浓度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分呈负相关(r=−0.55,P=0.002)。在强迫症合并抠皮障碍组中,女性患者Glu 浓度与 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总分相关(r=0.69;P=0.041),与其他临床 指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前扣带区Glu 代谢改变参与了强迫症共病抠皮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研究强迫症 和抠皮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差异.方法 选择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精神科,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的重性抑郁症患者30例和心境恶劣障碍患者30例.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及艾森克问卷测定.结果 重性抑郁症组和心境恶劣障碍组间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上差异有完全显著性(P=0.000);重性抑郁症组和心境恶劣障碍组在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因子分值及艾森克问卷的神经量表分值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境恶劣障碍患者更具有焦虑、紧张易怒倾向,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等神经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与认知功能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认知功能特点及2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捕(SPECT)技术,对首发且未经治疗的39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39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于静息状态下行脑血流显像.以小脑皮质的放射性计数值为参考,计算各脑区放射性计数比值(RAR).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查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强迫症组的左、右侧前额叶、前颞叶和右枕叶的RAR值分别为(94.4±6.1)、(99.8±6.4)、(91.6±6.1)、(92.8±6.6)和(102.3±7.7),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8.3±7.1)、(86.9±7.9)、(84.0±7.2)、(84.4±7.3)和(96.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11.93、7.15、9.40和4.89,P均<0.05).威斯康星分类测查中,强迫症组正确数、完成分类数的得分为(33.24±5.39)和(4.42±1.62),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8.15±4.64)和(5.72±0.94)(t=-3.657和-2.495,P均<0.05);在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上的得分为(13.21±6.89)和(6.79±4.8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53±5.97)和(2.06±1.29)(t=5.881和4.873,P均<0.05).右前额叶RAR与正确数呈负相关(r=-0.783.P=0.014),右前颢叶RAR与错误数旱正相关(r=0.384,P=0.047),右前额叶、左丘脑RAR与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r=0.511和0.610,P=0.041和0.049).结论:强迫症患者双侧前额叶、前颞叶脑血流灌注存在明显增高现象;右侧额叶、颞叶及左丘脑与认知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8.
神经性障碍与抑郁症患者脑电图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性障碍患者脑电图改变 ,了解神经性障碍与抑郁症脑电图改变有无区别 ,为临床诊断提供资料。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神经性障碍和抑郁症且未服精神药物的患者脑电图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神经性障碍患者脑电图异常率为 16 .3% ,其异常主要表现为α波频率、波幅和波形调节不佳 ,以θ波活动增多为主 ,并在不规则脑电图中混有少量δ活动 ,偶见θ波弥散或弥漫出现和θ波阵发出现。部分患者脑电图两侧不对称 ,各型神经性障碍脑电图异常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P>0 .0 5 ) ,其脑电图改变与抑郁症相近似。结论 神经性障碍患者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合并改良森田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双号顺序法将7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药物合并改良森田疗法39例)和对照组(单用药物39例).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大体评定量表(GA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SCL-90各项因子分[分别为(1.14±0.41)分,(1.81±0.44)分,(1.27±0.41)分,(1.20±0.54)分,(1.49±0.66)分,(1.25±0.42)分,(1.09±0.48)分,(1.07±0.42)分,(1.16±0.42)分]较对照组[分别为(1.46±0.44)分,(2.19±0.50)分,(1.56±0.40)分,(1.54±0.56)分,(1.85±0.48)分,(1.47±0.44)分,(1.33±0.54)分,(1.38±0.58)分,(1.38±0.45)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EPQ各因子分[研究组E(内外向性)(7.02±4.06)分,N(神经质或情绪)(12.7±3.89)分],较对照组[E(8.97±4.32)分,N(14.8±4.30)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显效率分别为82.05%,56.41%,差异有显著性(x2=4.875,P<0.05).结论 抗抑郁药合并改良森田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较单纯用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合并认知-应对治疗(CCT)对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疾病《统计与诊断手册》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45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n=23)和药物合并CCT组(n=22)。药物治疗以氯米帕明为主,平均每日口服(139.5±49.5)mg,可合并5-羟色胺重摄取阻断剂。CCT门诊治疗每周1~2次,每次约40 min,共4周;随后每2周进行1次约30 min的电话治疗,共4周;然后随访10个月,根据病情变化进行每月1~2次的电话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对症状进行评定。结果药物合并CCT组在4周及3、6、12个月的6项Y-BOCS严重程度总分减分率、有效率和临床痊愈率均高于药物治疗组(P<0.001)。药物合并CCT组治疗有效出现时间明显提前。结论药物合并CCT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