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脉活血汤加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吴达党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784-1786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联合检测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BNP,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BNP与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BNP与hs-CRP水平显著下降,治疗前后hs-CRP与BNP两者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BNP和hs-CRP浓度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病变程度相关,对判断CHD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4组),每组19例,同时设19例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具有正相关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各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除1组与4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因子中胎盘生长因子(PI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4例SLE患者(SLE组)及28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PIGF、bFGF、VEGF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同时常规检测血沉、SLE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和补体C3等。根据SLEDAI评分,将SLE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结果 SLE组PIGF、bFGF、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组PIGF、bFGF、VEGF及缓解期组PIGF、bF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组PIGF、bFGF、VEGF水平与缓解期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SLE组的PIGF与VEGF、bFGF和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PIGF、VEGF水平与血沉、SLEDAI评分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PIGF、bFGF、VEGF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水平改变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体检健康者,各4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采集4组静脉血,检测四组的肌钙蛋白T、超敏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结果 观察组超敏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均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结论 高敏肌钙蛋白水平改变有助于早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Adropin在稳定型心绞痛(SA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38例,分为SAP组(60例)和ACS组[78例,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3...  相似文献   

7.
朱林  王焰兵  曾爱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27-3128
近年来研究发现炎性反应常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密切相关,并在其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其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8(IL-8)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炎性因子[2].本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s-CRP、TNF-α、IL-2和IL-8水平的变化,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陈健 《黑龙江医药》2011,24(5):814-8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 10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33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高教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9.
陈鹤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166-16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包含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还有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双抗夹心ELISA 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LP-PLA2和CR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P-PLA2、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且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LP-PLA2、CRP水平依次明显升高(P<0.05),并且其水平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C反应蛋白都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中生 《海峡药学》2012,24(4):199-20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及血脂水平进行分析,同时计算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hs-CRP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TC、TG、LDL-C显著下降(P<0.05),HDL-C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67% VS 71.2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和hs-CRP炎症因子水平,从而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B)、胎盘生长因子(PIGF)和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检测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138例子痫前期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度组(n=75)和重度组(n=63),同期选取正常孕妇5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检测血清PDGF-BB、PIGF和sFlt-1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血清PDGF-BB、PIGF和sFlt-1水平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重度组患者血清PDGF-BB、sFlt-1和sFlt-1/PIGF比值均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且轻度组均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患者血清PIGF水平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且轻度组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DGF-BB水平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中曲线下面积0.845(95%CI:0.791~0.899),取截点值71.50 ng· L-1时,灵敏度72.5%,特异度91.4%;血清PIGF水平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中曲线下面积0.844(95%CI:0.777~0.911),取截点值1.56 μg· L-1时,灵敏度67.2%,特异度94.2%;血清sFlt-1水平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中曲线下面积0.844(95%CI:0.789~0.900),取截点值25.53 μg· L-1时,灵敏度67.4%,特异度86.2%;sFlt-1/PIGF比值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中曲线下面积0.918(95%CI:0.880 ~0.956),取截点值16.32,灵敏度80.4%,特异度100.0%;血清PDGF-BB和sFlt-1/PIGF比值联合时,曲线下面积0.948(95%CI:0.919~0.977),灵敏度98.3%,特异度84.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PDGF-BB、sFlt-1水平和sFlt-1/PIGF比值升高,而PIGF水平降低,血清PDGF-BB水平联合sFlt-1/PIGF比值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病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在冠心病 (C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Griess比色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 4 0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 2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1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血清中NO、GMP 14 0的水平。结果 ①冠心病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②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O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1) ,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1)。③冠心病组血清NO与GMP 14 0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 (r =- 0 70 5 ,P <0 0 1)。结论 血清NO、GMP 14 0水平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态检测患者血清NO、GMP 14 0的水平 ,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 《天津医药》2001,29(6):358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缺血综合征的一种类型,较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形成和发展。为了探讨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观察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D-D和FIB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首次发作的AMI患者随机均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安慰剂组,另选择3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发病后24 h内即进行经皮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入院3 d后分别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和安慰剂治疗,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各组患者(正常志愿者)血浆中可溶性酪氨酸激酶1(s Fl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胚胎生长因子(PIGF)的水平,以及辛伐他汀组、安慰剂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并探讨s Flt-1、VEGF、PIGF水平同左心室功能的关系。结果:患者AMI发作的急性期内s Flt-1水平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时逐渐升高;而游离VEGF、PIGF水平在急性期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时逐渐降低。同安慰剂组患者比较,治疗6个月时辛伐他汀组患者s Flt-1的水平显著增高(P<0.05),游离VEGF、PIGF水平显著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相比安慰剂组有下降趋势。LVEF的变化同s Flt-1水平呈正相关,而同游离VEGF、PIGF水平呈负相关。结论:AMI患者s Flt-1与游离VEGF、PIGF水平的变化趋势相反。使用辛伐他汀可增加s Flt-1水平,降低VEGF与PIGF水平,从而有利于AMI后期左心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益元通脉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夹寒证)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标准强化疗法(抗缺血:改善心肌血供、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予硝酸甘油、美托洛尔、硝苯地平缓释片、依那普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等).治疗组加用益元通脉方,1剂/d,疗程为4周.各组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和IL-6水平.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中长效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中医证候积分及炎性指标下降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和IL-6明显低于入院时 (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hs-CRP和IL-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西医标准强化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益元通脉方能提高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夹寒证)的疗效,有效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炎症标志物hs-CRP、IL-6浓度,提示该方可能通过抗炎途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与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且按照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其进行分组,并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且对其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且随着该指标水平的升高其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也随之增高(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是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可溶性CD40L(sCD 40L)血清水平在SA、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21倒SA、30例UA患者行冠脉造影,"犯罪"血管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另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NS);所有的患者均检测sCD40L血清水平.结果 SA组以稳定型纤维性斑块为主,UA组以不稳定型脂质斑块为主.SA组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或无重构,而UA组主要表现为正性重构.UA组的脂质斑块教、不稳定型宽块数、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D)显著高于SA组.U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S组,S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高于NS组.结论 SA患者和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和结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sCD40L血清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痛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37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血浆NO及血液流变学等变化。结果通心络对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83.8%。用药后血浆NO水平增高,血黏度改善,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通心络对NO的影响可能是其抗缺血作用机制之一,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独常规用西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变化和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清Hcy和血清sCD40L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危险分层为Ⅱ、Ⅲ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cy与sCD40L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组间比较,危险分级Ⅱ、Ⅲ级UAP患者血清Hcy与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危险分级Ⅰ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cy水平与sCD40L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94,P<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清Hcy和sCD40L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可能通过炎性反应途径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测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MPO水平,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随访90d、180d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外周血MPO水平高于SAP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随着MPO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结论外周血MPO水平的升高均可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检测外周血MPO水平对UAP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