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联合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与单纯行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置管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114-2115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110例,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钻孔组(55例)和锥孔组(55例),分别采用传统钻孔术与微创锥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腔内积液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钻孔组和锥孔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73%(40/55),90.91%(50/55);锥孔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钻孔组(P0.05);锥孔组患者术后腔内积液量显著优于钻孔组、术前(P0.05);锥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钻孔组(P0.05)。相较于传统钻孔术,微创锥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有效缓解症状体征,提高血肿清除效果,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097-3098
选取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0例,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行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穿刺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自制硬膜下导针的制作和临床应用,探讨创新和改进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给予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2例施行钻孔冲洗引流术,导针组(使用硬膜下导针置入硬膜下引流管)47例,对照组(传统经验直接置入引流管)45例,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使用自制硬膜下导针组发生的脑穿刺损伤发生率、血肿复发、CSF漏、癫痫发作等严重并发症有大幅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硬膜下导针引导放置引流管,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微创锥颅穿刺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与钻孔引流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钻孔手术治疗,试验组予以尿激酶联合微创锥颅穿刺引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血肿消除时间、颅内积气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死亡,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50.00%,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尿激酶联合微创锥颅穿刺引流的效果良好,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降低术后气颅发生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福鼎市医院神经外科2006-07-2009-12共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随访0.5~2 a均无复发。结论采用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的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下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98例纳入试验组,采用临床路径下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28例纳入对照组,采用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8%和5.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86%和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1.84%和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下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能够科学地规范治疗措施,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还能够降低复发和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与单行纯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CSDH)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CSDH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微创置管引流术+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并发症、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CSDH,清除颅内血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吉林省辉南县人民医院在2012-02—2014-02期间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2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而观察组实施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从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1.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结束后颅内压对比,观察组在手术后第3天颅内压为(3.5±0.3)k Pa,手术后第7天为(2.7±0.3)k Pa,对照组在手术后第3天颅内压为(4.6±0.3)k Pa,手术后第7天为(3.5±0.3)k Pa,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方面对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提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置管引流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7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血肿量40~150 ml,均行钻孔置管引流术。结果 7例出现并发症,颅内血肿3例,张力性气颅4例。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置管引流手术创伤小,疗效好,但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70-110ml,平均90 ml,出血时间4天-3周以上,平均21天。根据术前CT平扫、增强扫描、MRI图像分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制定引流管置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准确置入引流管。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5、15天CT平扫复查观察引流管在血肿内分布位置,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锥孔置管引流均顺利完成,76例引流管置入部位、深度均满意,2例引流管置入较浅,于置管3天后病人不小心引流管外脱于血肿外,2例置入的引流管偏离血肿中心,发现后在CT机房即对引流管位置、角度调整为满意位置,8例合并血肿腔积气,经保守治疗积气吸收。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完全吸收78例,2例血肿延迟吸收好转。总有效率100%(80/80)。结论: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83例分成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42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残余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残余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硬膜下血脚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缩短拔管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时机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均采用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式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7 h以内)、早期组(7~24 h)、延期组(24~72 h),分析比较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3个月后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超早期组、早期组及延期组三组再出血率分别为33.3%、9.7%及7.7%。超早期组(7 h以内)再出血率高于早期组(7~24 h)及延期组(24~72 h),早期组与延期组再出血率相当。三组病死率分别为10.4%、11.1%及17.2%,三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远期疗效比较,超早期组与早期组的远期临床疗效相当,且均优于延期组。三组行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术后无明显不良并发症。结论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手术时机选在7~24 h为最佳,既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又降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精确定位及手术方法。方法在头颅CT引导下,以医用齿科砂轮做定位标记,应用颅内血肿粉碎引流器对2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3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24例,均痊愈。高血压性脑出血31例,29例有效(93.5%),死亡2例(6.5%)。结论应用简易精确体表定位法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易行、实用有效、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适应征宽、并发症少、保全神经功能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用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颅脑CT复查示脑组织复张良好,随访中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改良单孔引流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改良单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运用改良单孔钻颅引流治疗的200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例老年患者均痊愈出院。颅脑CT复查示脑组织复张良好。随访中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 改起单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廖跃武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71-1472
【目的】探讨不同尿液引流方式对中重度尿道下裂患儿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中重度尿道下裂患儿6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尿道下裂术后经尿道支架管置入引流管至膀胱引流;对照组132例,尿道下裂术后膀胱造瘘引流。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一期治愈率为82.86%,略高于对照组的81.2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029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4.5128,P〈0.05)。【结论】尿道下裂术后经尿道支架管置入引流管至膀胱的引流方式对中重度尿道下裂患儿的疗效佳,且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并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的疗效和预后进行比较.方法:2007年7月-2010年7月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行大骨瓣开颅术30例、锥颅引流术30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0例,比较3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等指标.结果:锥颅引流组、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Glasgow预后评分(GOS)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小骨窗开颅组、锥颅引流组、大骨瓣开颅组愈后良好率分别为46.7%、43.3%、26.7%,其中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愈后良好率均优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愈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优于大骨瓣开颅,而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 本组78例患者通过钻孔冲洗引流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出院时Bender分级较入院时显著提高,疗效满意;本组术后血肿复发9例(11.5%),发生较严重并发症17例(21.8%).结论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因人而异,首选钻孔引流术,重视手术后CSDH复发及并发症的防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