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核酸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与荧光PCR技术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结果进行比较,为临床人乳头瘤病毒的诊断提供恰当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和荧光PCR技术对78例子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果基因芯片分型检测总阳性率为91.03%(71/78),且均为高危型。单一感染52例,其中HPV16型阳性率为61.54%,HPV18阳性率为11.54%,其他类型感染阳性率26.92%。荧光PCR法检测总阳性率为93.59%(73/78),其中HPV16阳性检出率45.21%,HPV18阳性检出率9.59%。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97.4%。结论 HPV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和荧光PCR技术两者具有良好的符合性,两者都适用于临床检测,荧光PCR技术更适用与宫颈癌的大范围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P16、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分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级的预测价值以及P16的表达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如皋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经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诊断异常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常规HE染色病理诊断将其分为宫颈慢性炎症组(112例)、CINⅠ组(42例)、CINⅡ组(20例)、CINⅢ组(18例)及宫颈癌组(8例)。采用HPV分型检测和宫颈阴道镜活检检测所有患者,联合应用P16、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半定量评分,并对宫颈病变进行病理诊断分级。结果随着宫颈CIN病变程度越高,P16和Ki-67的阳性表达程度越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P16和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分评定的病理诊断分级和常规HE染色的病理诊断分级,宫颈慢性炎症患者的诊断一致率为100.00%,CIN患者的诊断一致率为85.22%。所有患者中HPV的感染率为68.00%,且HPV感染率随着P16表达强度升高而增高,且P16不同表达情况的患者中HPV-16、HPV-58、HPV-52、HPV-18、HPV-68和高危混合型的感染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P16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分对CIN病变的分级预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对P16表达的检测能准确提示宫颈CIN病变合并HPV感染的预后和转归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不同亚型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PCR法对158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中HPV感染率46.84%(74/158)。感染比例最高的亚型是HPV16(36.48%),其次分别是HPV52(21.62%)、HPV58(13.51%),在感染者中,HPV单一亚型感染率为75.68%(56/74),HPV多亚型感染率为24.32%(18/74)。结论该研究中CIN患者HPV感染的常见亚型是16、52、58,HPV-DNA的分型检测对预测病变进展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液相基因芯片技术在崇明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和分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该院妇科门诊就诊者宫颈脱落细胞500例,使用液相基因芯片技术对其进行HPV基因型检测。并对80例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根据组织病理学将80例患者分为炎性反应组、细胞学正常组、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CINⅡ组、CINⅠ~Ⅱ组、CINⅢ组。将病理诊断结果和HPV DNA亚型分布结果结合分析,对崇明地区宫颈病变程度和HPV感染基因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500例标本中共180例HPV阳性患者,HPV总感染率为36%,共检出22种基因型,按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PV-16、HPV-52、HPV-58、HPV-18、HPV-11、HPV-6、HPV-31。其中高危型感染为85.96%,低危型感染为14.04%。500例标本中共180例HPV阳性患者,其中44例(24.44%)患者年龄为21~25岁的女性,11例(6.15%)患者年龄为51~67岁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HPV阳性例数减少。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HPV感染率逐渐升高,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炎性反应组与正常组、CINⅢ组与CINⅡ组、宫颈癌组与CINⅡ组、宫颈癌组与CIN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1对两两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HPV多重感染率逐渐升高,但是仅炎性反应组与CINⅢ、CIN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组织病理学作为确诊标准,液相芯片HPV DNA检测CINⅢ、CINⅡ的特异度为76.63%,灵敏度为88.57%,阴性预测值为92.16%,阳性预测值为68.89%。结论崇明地区常见的HPV感染基因型为HPV-16、HPV-52、HPV-58、HPV-18、HPV-11、HPV-6、HPV-31。HPV阳性多发于年轻女性,且HPV多重感染和感染率均随着宫颈病变的程度加重而加重。因而液相芯片HPV DNA检查对大规模筛查和宫颈病变的临床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前病变中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DNA整合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28例HPV16/18阳性患者的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其中炎症18例,CINⅠ35例,CINⅡ29例,CINⅢ24例,SCC22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16/18的E2和E6基因,根据E2/E6比值判定HPV16/18DNA的存在状态。结果①确定0.8和0.83分别为荧光定量PCR区分游离型和混合型HPV16/18的界值。②HPV16/18整合发生率与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有关,并且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整合发生率呈上升趋势。③混合型在CINⅡ和CINⅢ中所占比例最高。结论HPV16/18整合是宫颈癌变的早期事件,与宫颈癌前病变的进展有关;荧光定量PCR可以作为细胞学筛查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发现向宫颈高度鳞状上皮病变、宫颈癌发展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阴道镜检查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即宫颈癌前病变,以及HPV16、18型与CIN关系的研究,探讨阴道镜结合HPV16、18在宫颈癌前病变防治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电子阴道镜观察宫颈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中HPV16、18,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阴道镜诊断CIN的灵敏度为57.5%.特异度为83.2%,阳性预测值67.1%;HPVl6、18阳性病例中CIN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病例.HPV16、18的检出率随CIN Ⅰ级、CIN Ⅱ、Ⅲ级和宫颈鳞癌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结论 阴道镜指引下能准确选择CIN病变活栓定位;HPV16、18检测可作为协助诊断CIN的方法之一,与阴道镜结合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防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细胞中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Oct4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宫颈癌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 Oct4的表达及 PCR检测所有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 DNA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Oct4阳性表达率为90%(18/20),CIN中为50%,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相比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宫颈癌组织中Oct4的表达不仅与其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 H PV感染也有关,表现为 HPV16/18 DNA阳性个体中Oct4阳性率高,而 HPV16/18 DNA阴性个体中Oct4阳性率低。结论联合检测Oct4和高危型 HPV DNA可作为宫颈癌一个敏感性、特异性的标志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和巨细胞病毒协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FQ-PCR)同时检测两种病毒的感染率。结果38例宫颈癌中检出HPV16/18型35例(阳性率92.11%),CMV11例(阳性率28.95%)。32例宫颈癌前病变(CIN)中检出HPV16/18型20例(阳性率62.50%),CMV7例(阳性率21.87%)。30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检出HPV16/18型5例(阳性率16.67%),未检出CMV。结论宫颈脱落细胞HPV16/18型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CM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MV仅是协同HPV16/18型感染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损害病人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作用。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308名患者进行HPV23种基因型检测,并结合其细胞学诊断。结果1308名女患者中共检出HPV阳性者225名,阳性率为17.2%,其中HPV-16型119人,HPV-58型29人,HPV-18型24人。同时,在对1308名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中,发现宫颈上皮细胞病变(CIN)患者235名,其中63名为HPV-16型感染者,大多患者以宫颈上皮细胞低度病变为主。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对多种HPV亚型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控制HPV各种亚型分布可能对宫颈上皮细胞病变甚至宫颈癌有防怡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16、Ki-67联合应用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及分级中的意义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CIN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160例宫颈各类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6、Ki-67蛋白表达情况,并行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结果 ①宫颈上皮内低度瘤变(CINⅠ)中,p16阳性率为85.7%,Ki-67阳性率为67.8%,较宫颈良性病变的阳性率明显增加(P<0.01);宫颈上皮内高度瘤变(CINⅡ-Ⅲ)中,p16阳性率为100%,Ki-67阳性率为98.3%,两者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CINⅡ-Ⅲ中,p16、 Ki-67表达呈正相关.②高危型HPV在宫颈良性病变、CINⅠ和CINⅡ-Ⅲ病变组感染者分别为30.6%、75.7%和93.3%,宫颈CINI和CINⅡ-Ⅲ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程度加重,HPV感染与p16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16、Ki-67联合应用可作为宫颈良性病变与CINⅠ以及CINⅠ与CINⅡ-Ⅲ鉴别的重要标记物;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在高危人员筛查与判断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p16蛋白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和分级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91例宫颈各类病变中的p16蛋白表达;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中104例HPV16/18型及6/11型DNA感染率.结果 191例标本中,p16蛋白表达率为73.3%,其中75%呈带状,25%呈点状.CINⅠ级p16蛋白表达率较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明显增加(P<0.01);CIN Ⅱ~Ⅲ级p16蛋白表达率较CINⅠ明显增加(P<0.01).104例HPV DNA检测病例中,HPV16/18型检出率为49%(51/104),HPV6/11型检出率为9.6%(10/104).CIN Ⅰ级HPV16/18型检出率较鳞化伴增生组明显增加(P<0.05);CINⅡ~Ⅲ级HPV16/18型检出率同CIN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16可以作为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与CIN Ⅰ级、CIN Ⅰ级与CINⅡ~Ⅲ级间鉴别诊断的标记物;HPV16/18感染与p16蛋白带状表达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PCR法及基因芯片分型法检测HPV DNA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和基因芯片分型法对562例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用测序法确证.562例标本同时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结果 562例标本中,基因芯片法检测HPV的阳性率为3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三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20例宫颈正常组织、185例宫颈CIN1级、98例宫颈CIN2级和118例宫颈CIN3级患者宫颈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20例宫颈正常组织检出HPV感染者2例,总的HPV感染率为10.00%(2/20);185例宫颈CINⅠ组织检出HPV感染者83例,总的HPV感染率为44.87%(83/185);98例宫颈CINⅡ组织检出HPV感染者83例,总的HPV感染率为84.69%(83/98);118例宫颈CIN Ⅲ组织检出HPV感染者108例,总的HPV感染率为91.53%(108/118)。结论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可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标本的HPV基因分型检测,对我国女性宫颈病变HPV感染基因型分布的研究及宫颈癌瘤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荧光定量法)与基因芯片分型法(简称基因芯片法)在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中的灵敏度,分析两者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46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111例行液基细胞学诊断、135例行组织学诊断,采用荧光定量法和基因芯片法检测所有受试者15种高危HPV基因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荧光定量法检测HPV的灵敏度为55.28%,基因芯片法灵敏度为55.6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κ=0.745);HPV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增加而上升。结论荧光定量法和基因芯片法检测HPV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检测灵敏度都较高,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与HPV感染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E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56例宫颈炎性组织、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58例宫颈鳞癌组织进行HPV分型检测;免疫印迹技术对宫颈组织中高危型HPV E2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宫颈癌细胞凋亡的检测及Transwell试验进行细胞侵袭能力的检测。结果基因芯片技术结果显示,与宫颈炎性组比较,宫颈鳞癌组的HPV16、HPV18感染阳性率明显增高,而CIN组的HPV16、HPV18感染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宫颈炎性组比较,宫颈鳞癌组高危型HPV E2蛋白的水平明显降低,而CIN组中HPV E2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与空载体组比较,高危型HPV E2质粒组宫颈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宫颈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结论高危型HPV E2蛋白具有诱导宫颈鳞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有望成为宫颈癌防治的有效靶标。  相似文献   

16.
李雷  张葵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2):1964-196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及HPV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宫颈分泌物中的HPV16/18型DNA。【结果]1280例宫颈炎患者中HPV阳性率为35.4%,30例CIN患者中HPV阳性率为60.0%,有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经治疗后HPV转阴,1例治疗后仍为阳性。【结论】高危型HPV与CIN发生有关,高危型HPV检测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治疗后的分子生物学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基于PCR的基因芯片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女性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50份样本采用基因芯片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比对试验,两者结果不符的进行测序验证,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一致率及阳性率统计分析. 结果 两种方法总一致率、阳性一致率及阴性一致率都在95.0%以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PV16阳性率50.0%,HPV18阳性率13.9%. 结论 两种方法检测的一致性良好,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新型12+2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适合应用于育龄期妇女的宫颈癌筛查及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临床现状及其与宫颈肿瘤〔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HPVDNA分型检测技术,对2411例妇女进行HPV检测,HPV阳性者进行阴道镜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 HPV感染阳性率为16.72%(403/2411),其中高危型HPV(包括单重与多重)感染率14.06%(339/2411),低危型HPV(包括单重与多重)感染率1.62%(39/2411),高低危混合型HPV感染率1.04%(25/2411)。经病理证实,高危型HPV阳性者宫颈CINⅠ以上检出率为22.12%(75/339);低危型HPV阳性者CINⅠ1例,占低危阳性者的2.56%(1/39);高低危混合型HPV阳性者CINⅡ3例,占混合型阳性者的12.00%(3/25)。基因分型中HPV16、52、58、6、11检出率较高,依次为34.74%、14.39%、11.91%、7.69%和6.70%;且HPV16在宫颈CINⅠ以上者中检出率占70.89%(56/79)。结论 HPV亚型检测显示HPV16、52、58、6、11是主要感染亚型,HPV16是引起宫颈肿瘤的最主要亚型,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肿瘤的预防、筛查和治疗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20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对宫颈组织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实时荧光定量PCR和HCⅡ法HP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51%和85.7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72例慢性宫颈炎及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实时荧光定量PCR和HCⅡ法HP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72%和36.1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例患者实时荧光定量PCR和HCⅡ法HP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43%和57.6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和HCⅡ都可用于HPV DNA检测,二者对某些类型宫颈疾病的检测阳性率存在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HPV感染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有利于宫颈类疾病的早期诊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HPV16/18感染及其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人乳头瘤病毒16/18(HPV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浸润型宫颈癌、58例宫颈内瘤形成(CINⅢ20例、CINⅡ20例、CINⅠ18例)及16例正常女性的宫颈新鲜组织,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HPV16/18DNA,用PCR方法对HPV16/18DNA阳性组织作HPV16型致癌基因E6、E7检测。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22例(73.33%)(HPV16/18+15例,7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8例(HPV16/18+1例,无E6、E7表达)。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13例(46.4%)(HPV16/18+6例,2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15例(无HPV16/18+);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6例(25%)(HPV16/18+2例,1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18例(无HPV16/18+);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2例(10.00%)(HPV16/18+2例,无E6、E7表达)。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仅1例(6.25%)端粒酶活性表达,此例HPV也呈阳性而无E6、E7表达。宫颈癌和癌前病变(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频率(P<0.01)和HPV16/18感染率(P<0.01)及其致癌基因表达(P<0.01)均显著高于良性损伤(CINⅠ和CINⅡ)和正常对照。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损伤中端粒酶激活与HPV感染及其致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