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不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观察用药前及用药8周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s-CRP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TC、LDL-C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HDL-C水平却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本组患者治疗后FBG及HbA1c水平较治疗前略有所上升,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及高hs-CRP水平者加用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TC、LDL-C及hs-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心血管临床终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按照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标准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0 mg.d-1的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LDL-C、TG、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降低,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L-C、HDL-C、TG、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血清hs-CRP、LDL-C、TG及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DL-C水平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并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2组各100例,其中氟伐他汀组采取氟伐他汀进行治疗,瑞舒伐他汀组采取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差别。结果在接受治疗半个月后,两组患者的LDL-C、TC、TG、hs-CRP均有所下降,而HDL-C均有升高,且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但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效果优于氟伐他汀组,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CHD)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超敏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HD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联合使用高剂量、低剂量瑞舒伐他汀。在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TNF-α,其中TC、TG测定采用酶法,LDL-C、HDL-C测定采用匀相法,hs-CRP测定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TNF-α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结果⑴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T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HDL-C差异无显著性(P0.05)。⑵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TNF-α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hs-CRP、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纠正CHD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还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炎性细胞因子IL-1、IL-6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的肾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例伴或不伴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分为他汀组和常规组,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疗程12周。比较三组患者血糖、血脂、肾功、hs-CRP、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清IL-1、IL-6。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组和常规组24hUAER和hs-CRP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IL-6显著升高(t=2.756,2.831,P<0.05);治疗前他汀组和常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UAER及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患者TC、LDL-C、TG水平无显著下降(t=0.844,0.906,1.987;P>0.05),他汀组患者TC、LDL-C、T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2.944,2.731,2.678;P<0.05);治疗后两组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观察2周后两组血脂、hs-CRP水平。结果 2周后A组、B组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B组的TC,TG,LDL-C和hs-CRP水平较A组明显降低(P0.05);2组病人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后均较前升高(P0.05),而B组的HDL-C水平较A组的更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20mg/d能更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1年后的血脂水平和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方法共入选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138例,随机分入A组、B组,A组6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B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C、LDL-C、TG、HDL-C、hs-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年后,A组TC、LDL-C、TG、hs-CRP较治疗前均降低[(5.92±0.93)mmol/Lvs.(4.12±0.71)mmol/L,(3.69±0.62)mmol/Lvs.(2.54±0.48)mmol/L,(2.81±0.78)mmol/Lvs.(2.28±0.66)mmol/L,(5.86±1.84)mg/Lvs.(2.28±1.04)mg/L,P均<0.01],B组TC、LDL-C、TG、hs-CRP较治疗前均降低[(5.94±0.92)mmol/Lvs.(3.92±0.78)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种他汀类药物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患者血脂及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住院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各30例,比较各组入院时第二天和治疗后一个月的血糖、血脂、肝功能、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PCSK9水平。结果三组使用他汀类药物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CRP水平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三组治疗1个月后的PCSK9水平均高于治疗前,瑞舒伐他汀组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16周),患者TC、TG、LDL-C水平无进一步降低。PCSK9水平无进一步升高。结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三种药物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其中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最为明显;同时三种药物也会明显提高PCSK9水平,对降脂效果起一定的反作用,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不同时段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明显升高,同时治疗组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显著下降,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其血脂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匹伐他汀钙片,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HDL-C、LDL-C水平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匹伐他汀钙片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检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脂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方法用HITACHI7060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sCRP、TC、TG、、HDLC、LDLC、ApoA1、ApoB。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hsCRP、TC、TG、LDLC、ApoB均比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sCRP和ApoBP<0.01,其他P<0.05);HDLC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oA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同时hsCRP浓度与TG、ApoB浓度呈正相关(r分别0.2159、0.1954,P<0.05);hsCRP浓度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r为0.2705,P<0.01)。结论hsCRP作为一个炎症因子,在预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紊乱,提示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及其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文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3):1004-1004,100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原因,为相关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就诊的491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脂4项,血清总胆固醇(TC)用酶法(COD-PAP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用酶法(GP0-PAP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选择性抑制法(SPD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表面活性剂清除法(SUR法)检测。对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按照国际、国内诊断标准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491糖尿病患者中,269例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发生率为54.79%,其中单项TC、TG、LDL-C升高分别为38、51、25例,TG、TC二者同时增高33例,TC、LDL-C同时升高18例,LDL-C、TG同时增高14例,HDL-C降低47例,其他异常组合模式合计43例。结论糖尿病患者以TC、TG、LDL-C增高,HDL-C下降为特征。及时纠正异常血脂,利于糖尿病患者归转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研究瑞舒伐他汀对于高血脂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脂组患者62例及对照组32例,分别测定两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HMGB1水平。并给予高血脂组患者口服舒伐他汀(10 mg/d)治疗3个月后再次检测其TC、HDL-C、TG、LDL-C、HMGB1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前高血脂组TC和LDL-C水平[(6.38±0.93)mmol/L和(5.67±0.77) 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4.34±0.89)mmol/L和(2.57±0.82)mmol/L,P<0.05];高血脂组hs-CRP[(3.87±1.05)mg/L]和HMGB1[(5.48±1.53)ng/ml]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3±1.06)mg/L和(2.11±0.95) m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高血脂组TC及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TC:(4.32±0.84)mmol/L vs.(6.38±0.93) mmol/L;LDL-C:(2.32±0.72)mmol/L vs.(5.67±0.7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脂组HMGB1和hs-CRP水平[(2.87±1.08)ng/ml和(1.92±0.69)mg/L)]较治疗前[(5.48±1.53)ng/ml和(3.87±1.05)mg/L]同样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脂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而瑞舒伐他汀能降低其血清HMGB1水平。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中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析观察组hs-CRP与血脂各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TC、TG、LDL-C、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s-CRP与TC、TG、L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脂与炎症因子水平检测是糖尿病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考来烯胺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40例和考来烯胺组40例,治疗1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结果治疗1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LDL—C、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降低,HDL—C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来烯胺组TC、LDL—C下降,HDL—C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无明显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考来烯胺均可有效调脂。  相似文献   

16.
李义龙  WANG Meng 《检验医学》2008,23(4):364-366
目的研究北京医院健康体检者的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及血脂分布特征,揭示FFA水平与2型糖尿病(DM)的关系。方法测定256名健康体检者和93例2型DM患者的血清糖(Glu)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FA含量,将测得的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分析,并分析2型DM组与健康组的差异。结果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血脂水平为TC(4.33±0.74)mmol/L、HDL—C(1.36±0.29)mmol/L、LDL—C(2.05±0.65)mmol/L、TG(0.91±0.32)mmol/L、FFA(401.11±158.64)μEq/L;女性血脂水平为TC(4.28±0.65)mmol/L、HDL—C(1.42±0.27)mmol/L、LDL—C(2.08±0.61)mmol/L、TG(0.78±0.25)mmol/L、FFA(446.50±165.59)μEq/L。男女2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组比较,2型DM组Glu、FFA、TC、TG和LDL—C升高,HDL—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北京医院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的性别差异不明显,FFA参考范围为96—740μEq/L。  相似文献   

17.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干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A组)、辛伐他汀(B组)、瑞舒伐他汀(C组)各30例;对照组(D组) 30例不予任何降脂治疗,仅予饮食控制(低脂饮食)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情况.[结果]治疗前A、B、C、D四组TC、TG、HDL-C、LDL-C、hs-CRP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降脂治疗6个月后A、B、C三组血TC、TG、LDL-C、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HDL-C较对照组及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均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在常规剂量时三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作为T2DM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T2DM组Hcy、hs-CRP、Cys C、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2 h血糖(2h P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TG)、空腹血糖(FPG)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叶酸(FA)、HDL-C低于对照组(P0.05);(2)IMT增厚组Hcy、hs-CRP、Cys C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均P0.01),FA水平低于IMT正常组(P0.05)。(3)相关分析显示IMT与Hcy、hs-CRP、Cys C、LDL-C、FPG、Hb A1c和2h PP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与年龄、BMI、性别、血压、TC和TG无相关性。血浆Hcy与FA负相关,与维生素B12无相关。Cys C水平与hs-CRP、2h PP、Hb A1c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Hcy、hs-CRP、Cys C是影响老年T2DM患者IMT的独立相关因素(OR=1.95、3.614、12.125,均P0.05)。结论血Cys C、Hcy、hs-CRP升高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C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