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 目的 通过对社区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者应用间隙导尿(IC)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为康复专科护士制订IC规范及实施康复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对上海社区脊髓损伤康复的“中途之家”SCI神经源性膀胱者76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IC应用情况和IC应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48.7%排尿方式应用留置导尿;21.6%采用叩击或腹压排尿;5.3%应用IC。影响IC应用的主要因素:92.1%SCI者担心引发尿路感染;88.2%SCI者担心增加尿道损伤几率;82.9%SCI者认为留置导尿比间隙导尿经济,长期IC耗材费用增加;69.7%SCI者认为IC操作麻烦;65.8%SCI者缺乏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56.6%SCI者认为SCI无法恢复而安于现状;21.1%SCI者对腹压排尿的危害不了解等。结论 康复专科护士根据影响SCI者应用IC的主要因素,制订适合SCI者的健康教育和IC操作规范,提高SCI神经源性膀胱者正确应用IC的认知状态,有利于SCI者正确使用IC,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SCI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间歇导尿是国际尿控协会推荐协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最安全的首选措施。笔者从导尿方式,导尿频次方法、尿管选择、预防处理尿路感染、管理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普及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清洁间歇导尿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辅导能力、实施个体化清洁间歇导尿、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出院随访,为临床护士及患者后续开展清洁间歇导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授权教育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9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培训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工作坊式”授权教育.于人选时及自行导尿2个月后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自行导尿2个月后,发现其膀胱残余尿量[治疗组为(80±16.7)ml,对照组为(150±19.4)ml]均较入选时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尿路结石(共9例)及尿路感染(共11例)发生情况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其尿路结石(共2例)及尿路感染(共1例)发生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38例)亦显著多于对照组(20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间歇导尿培训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授权教育,能进一步促进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掌握间歇导尿的操作要点,有助于加速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膀胱功能失调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如不采取护理措施,则会因此而延长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继发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患者出现的尿潴留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痛苦,更严重的是会引起尿路感染,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一直是临床康复的首要任务〔1〕。我院自1995年3月至1998年2月收治15例脊髓损伤患者,均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脊髓损伤清洁间歇导尿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便利抽样选取某脊髓损伤病友俱乐部255例脊髓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制自我管理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脊髓损伤清洁间歇导尿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中疾病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间歇导尿行为管理及情绪管理和社会回归各维度得分分别为(40.458±9.122)分、(33.945±6.800)分、(36.709±8.736)分、(25.011±4.932)分;日常生活管理维度单题平均得分最高(3.772±0.755),情绪管理和社会回归维度单题平均得分最低(3.573±0.705)。间歇导尿时长、患病后家人的态度、自我效能感、职业是疾病症状管理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R2 = 0.135, F = 7.744, P < 0.001);自我效能感、间歇导尿时长、使用亲水涂层导尿管、并发症是日常生活管理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R2 = 0.173, F = 13.042, P < 0.001);自我效能感、间歇导尿时长、使用亲水涂层导尿管、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间歇导尿行为管理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R2 = 0.141, F = 10.259, P < 0.001);自我效能感、间歇导尿时长、并发症、近一周每日间歇导尿次数是情绪管理和社会回归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R2 = 0.282, F = 19.590, P < 0.001)。结论 脊髓损伤清洁间歇导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针对其中可控因素,制定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俊英 《当代护士》2009,(10):81-82
总结了6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操作方法和注事意项,包括操作时尽量保持双手清洁,严格掌握导尿量和间隙时间,导尿后进行膀胱控制训练,执行严格的饮水计划。认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间歇导尿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叶祥明  邱纪方 《中国康复》2004,19(3):179-179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对完全性脊髓损伤(CSCI)患者膀胱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80例CSCI患者分为A、B2组。A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B组采用常规尿路管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尿路感染率A组低于B组;膀胱容量A组大于B组。残余尿A组少于B组。结论:间歇导尿术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趋向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性间歇导尿术和膀胱功能的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隔导尿时间。导尿前指导患者作盆底肌肉锻炼。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有明显改善,46例患者经20-30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ml停止导尿。80%患者中段尿培养由阳性转为阴性。结论间歇导尿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31例脊髓损伤合并尿路感染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并分别于训练(留置导尿)前、间歇性导尿15 d、间歇性导尿30 d取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间歇性导尿 15 d、30 d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1×10~5cfu/ml)发生率分别为38.7%和35.5%,明显低于留置导尿尿路感染发生率(100%),P<0.05;尿道细菌的种类相似,主要是 10株大肠埃希菌(占 32.26%)和 4株铜绿假单胞菌(占 12.9%)。结论 间歇性导尿术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对尿道细菌的种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 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 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 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 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cm H2O(1cm H2O=0.098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间歇导尿患者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的效果。方法120例SCI患者按入住病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康复治疗及间歇导尿,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饮水计划,试验组行个性化饮水计划,2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饮水计划依从性、膀胱康复效果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饮水计划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可显著提高SCI患者饮水计划的依从性以及膀胱功能康复效果,同时大大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40例SCI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及护理,治疗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心理护理等综合疗法。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积分、尿路感染发生率以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两组膀胱功能均较前有显著改善,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综合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SCI患者膀胱功能具有显著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间歇性导尿术在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2例)采用敏感抗生素加用间歇性导尿术治疗,对照组(28例)单纯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56%与29%,总有效率分别为91%与6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1%与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术能够提高抗生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疗效,对各种神经原性膀胱引起的尿路感染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结合直立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及防治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对107例脊髓损伤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间歇导尿结合直立训练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对照组依照传统方法进行间歇导尿。结果:治疗组在泌尿系感染率、导尿成功率和平均导尿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立床训练结合间歇导尿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