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癌症伤口指癌症原发于皮肤局部或其他部位转移至皮肤所致的损伤,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口。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临床上约10%的癌症患者会因为癌症的转移而发生此种伤口[1],但癌症的治疗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癌性伤口的处理也给医护人员带来  相似文献   

2.
钱源 《当代护士》2014,(10):150-151
癌性伤口指癌症原发于皮肤局部或其他部位转移至皮肤所致的损伤,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口。癌症的治疗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癌性伤口的处理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出血是癌性伤口的常见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恶性肿瘤细胞侵蚀至毛细血管或主要血管[2]。其他还有因癌症所造成的血小板低下,在换药时,移除敷料时损坏到脆弱的组织而导致出血。本例为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转移的患者,住院过程中,突发胸壁伤口大量出血,经外科压迫止血、静脉药物止血、病情监测、营养支持治疗、心理护理等,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ucosal mela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MMHN)是临床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1-2],具有局部容易复发、多发生颈淋巴转移的鲜明特征[3-4].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易浸润皮肤形成凹陷或腔隙的溃疡.由于恶性肿瘤伤口使皮肤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局部溃疡长期不易愈合,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科于2012年6月收治了1例巨大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伤口的老年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采取对不同发展阶段伤口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同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缓解疼痛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癌性伤口是起源于原发性皮肤肿瘤、肿瘤细胞直接穿透皮肤组织及远处皮肤细胞转移,导致癌细胞透过皮肤所形成的癌性溃疡,疼痛是困扰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本文重点介绍采取红光辅助治疗对一例转移性癌性患者的伤口疼痛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皮肤伤口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 589例外伤所致皮肤裂伤的患者采用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伤口,术后观察患者有无伤口渗血、伤口裂开、皮下血肿、伤口感染、局部灼热感等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率为99.3%,发生并发症10例(包括伤口裂开5例、皮下血肿1例、伤口感染1例、伤口渗血1例和伤口局部灼热感2例),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组织胶水粘合技术闭合伤口,操作简便、快速、防水、抗菌,术后皮肤平整,呈线状瘢痕,患者满意。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细致的护理、加强宣教指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分叶状肿瘤是乳腺肿瘤中罕见的类型,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1%。恶性的乳腺分叶状肿瘤即乳腺分叶状肉瘤,常表现为乳房肿块持续生长。当肿块逐渐变大,会使表面皮肤变薄,皮下可见到血管,甚至出现肿块破溃。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科收治一名年轻恶性乳腺分叶状肿瘤复发的患者,肿块表面皮肤破溃,并持续少量渗血,术前肿块突然脱落,导致伤口大出血,经历抢救。出院后局部伤口愈合欠佳,近腋窝处瘢痕裂开,再次入院行胸壁清创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阿霉菌是一种抗癌抗生素,临床上广泛用于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消化道癌、肺癌等癌症的治疗。特别是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疗效较好。但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较大,当静脉推注外渗于皮下时易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甚至组织坏死。我科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用阿霉素联合其他化疗药治疗恶性肿瘤106例,共发生药液外渗2例,造成组织局部坏死,现将其护理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FSP)是发生在皮肤真皮及皮下间叶组织、恶性潜能未定、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其好发于四肢近心端和躯干,易局部复发,极少发生转移。而发生在乳腺的DFSP极为罕见,其发病率不足软组织肉瘤的1%,现报道 1 例我科收治的发生在乳腺的DFSP,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患者,女,26  相似文献   

9.
癌性伤口是起源于原发性皮肤肿瘤,肿瘤细胞直接穿透皮肤组织及远处皮肤细胞转移,导致癌细胞透过皮肤所形成的癌性溃疡[1].据报道[2],癌性伤口患者约55% ~95%存在伤口疼痛,是困扰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疼痛多为一种表浅的刺痛、跳痛和间歇性疼痛[3].我院于2011年8月收治了1例转移性癌性伤口疼痛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关键词:复杂性癌痛;伤口;观察护理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399(2013)06-0086-03  相似文献   

10.
贾辛婕  史淑华 《天津护理》2002,10(4):207-208
当今乳腺癌的治疗仍以仿根治术为主,伤口创面大,渗出多,易出现皮下积液。故临床上常使用弹力绷带压迫伤口减少渗液。但在实践中发现其存在以下诸多缺点:如临床使用弹力绷带规格一致,但病人胸围不同,使其压力不能因人调节,因此不能对局部皮下积液行准确的加压固定,影响伤口的早期愈合;同时弹力绷带为化纤织物,易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出现皮疹,甚至皮肤破溃。为此我科护理人员对弹力绷带进行改良自制弹力胸带。针对  相似文献   

1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起源于皮肤真皮层并可扩展至皮下软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临床以缓慢局部浸润性生长、手术切除后易复发为特征。目前发现其有10多个亚型。由于其形态比较复杂,极易与多种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相混淆,但它们治疗方式、预后相差很大,因此需要准确的病理诊断。本文着重就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各个类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遗传学及治疗方面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总结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重症天疱疮患者合并多处皮下血肿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运用伤口管理原则控制皮肤感染并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尽早输注利妥昔单抗;做好利妥昔单抗输注全过程护理防范,确保输注安全;多学科会诊评估、分析皮下巨大血肿原因,积极应对,实施综合护理促进血肿消退。患者住院33 d,皮肤伤口完全愈合,血肿缩小,好转出院。出院30 d随访,皮下血肿消退,天疱疮未复发。  相似文献   

13.
正恶性肿瘤伤口(maligant fungatingwounds,MFWS)是由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浸润皮肤所形成的开放性的恶性皮肤伤口,多表现为皮肤表面溃疡性伤口、皮肤结节或从皮肤表面扩散生长出的蕈状结节,常常累及周围组织、血管及淋巴管~([1])。研究报道~([2]),恶性肿瘤伤口的发生率为5%~14.5%,其中66%好发于乳腺癌病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常山酮特异的抑制Ⅰ型胶原合成作用对大鼠伤口愈合和胶原形成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分为口服常山酮(A组)、局部用常山酮(B组)和对照组(C组)3组,于背部脊柱两侧切除皮肤形成伤口,分别给药,术后3,7,14d测定创面面积,切取伤口肉芽组织或已愈伤口瘢痕皮肤,形态学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放免法分别测量PCI、PCIII的含量,伤口愈合后局部皮肤抗张力强度。结果:应用常山酮后伤口愈合速度较对照组减慢,伤口中PCI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肉芽组织中微血管量减少,同时伤口愈合后皮肤抗张力强度下降。结论:作为特异的Ⅰ型胶原合成抑制剂,常山酮可以控制伤口愈合和Ⅰ型胶原合成,并为防治瘢痕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引起压疮,一旦发生,易引起局部感染,炎症难以控制,创面不易愈合。伤口床准备原则是近年来伤口处理的新进展,其概念是去除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加速自体愈合或增强其他治疗手段疗效  相似文献   

16.
注射庆大霉素等引起皮下组织坏死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6 0岁 ,因臀部注射药物局部溃烂 3个月来我院就诊。病人患支气管哮喘多年 ,每次哮喘发作时 ,均需联合注射庆大霉素、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 ,有时注射药物局部皮下出现硬结、疼痛等。查体 :左右侧臀部分别有3,4处硬结。大小为 2 .0cm× 1.5cm~ 5 .0cm× 3.0cm ,触无明显疼痛 ,不规则 ,无明显边界 ,最大者局部皮肤溃烂。手术探查 :皮下组织变性坏死 ,无血运 ,深达深筋膜 ,切除坏死组织后 ,伤口换药 ,1个月后伤口愈合 (病理证实 )。2 讨论 :皮下注射是把药物注射到皮下疏松的组织下 ,皮下组织分布有大量感…  相似文献   

17.
真皮纤维瘤又称皮肤纤维瘤(dermatofibroma),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层的少见良性病变,患者多以触及皮下包块或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就诊。临床初诊肉眼观察易与恶性黑色素瘤、表皮样囊肿等皮肤病变混淆。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活检等有创方法对皮肤肿物进行检查,本研究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例真皮纤维瘤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肝细胞癌(HCC)也称为恶性肝癌,由于其复杂性,手术切除后复发、转移和异质性,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1])。HCC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患者可以是无症状的,也可以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体质量减轻、阻塞性黄疸和嗜睡。由于疼痛部位的模糊而且缺乏特  相似文献   

19.
皮肤的生理功能及伤口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皮肤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重点论述皮肤伤口的局部和全身评估方法、伤口分类及愈合影响因素 ,以及如何按伤口情况选择处理方案 ,以期指导临床护士做好皮肤护理和伤口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的优化选择。方法分析423例病例,应用10余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肌)皮瓣转移和游离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周围皮肤条件良好者,选择邻近的非主干血管蒂(肌)皮瓣转移;皮肤缺损范围大者,组合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肌瓣或游离皮瓣。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成活412例,9例远端少部分坏死,其中4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1例肌瓣转移,4例肉芽组织生长后植皮修复;2例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坏死,Ⅱ期游离皮瓣修复。伤口Ⅰ期愈合397例,21例经伤口换药后Ⅱ期愈合,其中5例术后感染加重,予以伤口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后伤口愈合。结论小腿及足踝部损伤多种类型,不同的术式可满足各种创面的要求。手术的选择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