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是造成医院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产毒艰难梭菌过度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CDAD的症状轻重不一,可从轻度的腹泻到重度的伪膜性肠炎,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2]。近年来,艰难梭菌高产毒株RT027型在欧洲和北美地区造成了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3]。在国内该型别的报道较少,仅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等地区有少量散发病例报道[4-9]。本文报道1例抗结核治疗后RT027型艰难梭菌引起伪膜性肠炎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典型的CDAD可表现为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nous colitis,PMC)。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又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芽孢状革兰阳性厌氧杆菌,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正常肠道菌群有一定的抵御病原体的能力,称为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39%。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包括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简称PMC)指病情严重,在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如不及时认识,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4%。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与PMC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简称CD),它产生的2种毒素,毒素A为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2种毒素均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  相似文献   

4.
难辩梭菌感染与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志勇  张军 《临床荟萃》1998,13(3):136-137
难辩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为一种抗生素相关伪膜性结肠炎的致病菌,近已证实为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几乎所有伪膜性结肠炎和多达20%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由该菌感染所致。本文概述了Cd感染的医院流行病学、不同药物导致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药物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5.
医师问答     
问:艰难梭菌可引起什么感染?答:艰难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生长。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可引起假膜性肠炎(C.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也称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D。CDAD主要在卫生保健机构传播,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患者多数表现为轻至中度腹泻,重症者出现暴发性结肠炎,约1%~5%患者需结肠切除、重症监护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iarrhea,AAD)是指使用抗菌药物后引起的菌群交替性腹泻和伪膜性肠炎,是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目前研究认为AAD主要是抗生素的使用扰乱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引起。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AAD在临床已非常常见。本文对AAD的易感因素、预防、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艰难梭菌是一种产芽孢专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可在健康人肠道定植。当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艰难梭菌大量生长并释放毒素,引起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CDI包括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和伪膜性肠炎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性腹泻(伪膜性肠炎)是小儿常见病.现将68例小儿抗生素性腹泻总结如下:临床资料:68例均是本院儿科住院患儿,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8月~7岁,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正艰难梭菌是医院环境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滥用抗生素将降低内源性肠道菌群的定植抗性,易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主要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及二元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和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CDAD随着其发病率、复发率及病死率不断增加,遂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关  相似文献   

10.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生长。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的发生率不断增高。近年来发现CDAD可出现爆发流行,其流行株出现基因变异,产生毒素的能力增加,患者病死率增高,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以下对CDAD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日益受到关注.3%~29%的住院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腹泻.难辨梭菌相关性疾病(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sease,CDAD)的病死率为6%~3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重点讨论发病前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时伪膜性肠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结果:1996年3月—2006年5月,16例住院患者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7.1±15.2(32.0~87.0)岁。13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曾应用抗生素,10例患者先后或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所有患者出现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胀、里急后重等。腹部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5例患者B超检查发现肠壁弥漫增厚。结肠镜检查发现多数患者伪膜呈连续性分布,但有2例呈间断分布。结论: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老、住院、抗生素、免疫力低下。在健康成人中应用单一、常用抗生素亦有可能造成伪膜性肠炎。目前,肠镜检查仍是诊断伪膜性肠炎的主要方法。难辨梭状杆菌培养及毒素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应停用相关抗生素,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有效,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13.
艰难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一般认为是环境和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长期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使耐药的艰难梭菌产毒株过度繁殖并释放毒素是导致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主要因素.CDA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尤其是高产毒株在北美地区引起了医院内的暴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在此对艰难梭菌的致病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CD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检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道的正常菌群对于致病菌提供了一个生态学的屏障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这种保护 ,可能引起一些内源性细菌的过度生长或医院感染获得病原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就是其中一种。它是抗生素相关腹泻和伪膜性肠炎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1 ,2 ] 。在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并呈A毒素阳性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标志。本试验探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及难辨梭状芽孢杆菌A毒素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选择经抗生素治疗 1周以上出现腹泻的成人患者 ,患者…  相似文献   

15.
正艰难梭菌是引起抗生素腹泻AAD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动物和人类肠道中。艰难梭菌感染(CDI)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也可伴有腹痛和发热等。轻-中度感染仅为腹泻或自限性,重度者可致死,会伴有伪膜性肠炎(PMC)、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和脓毒血症等。引起CDI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抗生素使用,老龄和住院。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了芽孢污染的物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钟  王连源 《临床荟萃》1998,13(4):185-185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由抗生素所致的结肠炎及腹泻日益增多。我们近来连续遇有2例住院患者,因使用抗生素而致伪膜性肠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简称PMC)是侵袭结肠的一种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亦可累及小肠。因病损的粘膜表面有伪膜形成故称伪膜性肠炎。抗生素问世前偶发生于尿毒症、肺炎、心肌梗塞、败血症、肠梗阻、大手术后等虚弱病人。50年代发现本病与应用抗生素有密切关系,故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1977年Larson等首先从PMC患者粪便中分  相似文献   

18.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为革兰阳性厌氧产芽孢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艰难梭菌本身没有侵袭性,其中部分细菌(产毒株)可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和(或)二元毒素从而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结肠炎甚至致死性伪膜性肠炎,统称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 ficile 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为医院获得感染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菌,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因中艰难梭菌亦占20%~30%;而伪膜性肠炎则几乎100%由艰难梭菌所致.肠道外CDI如败血症等则极为罕见.不仅仅是抗菌药物,其他影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降低艰难梭菌定植抵抗能力的因素,如老年、胃肠道手术、应用抗肿瘤药物、长期住院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均为CD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应用抗生素后引起的结肠炎,称为伪膜性肠炎,也叫抗生素相关伪膜性结肠炎。本病特点为一旦发病即病情急重,患者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如不能及时作出诊断,给予正确处理,往往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5~20%。一、病因及发病机理过去认为本病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本病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对于病变部位的认识,现在认为病位只在小肠。其发病  相似文献   

20.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急性大小肠粘膜坏死性炎症.常发生于应用抗生素后。我科1990~1996年通过对6例伪膜性肠炎的治疗.对该病的诊断与护理有初步认识和体会.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6~72岁.其中4例为60岁以上.严重颅脑外伤3例.高血压性脑溢血2例.急性胰腺炎1例.本组病人有昏迷者4例,均行过手术治疗。1.2诊断与治疗本组6例均有腹泻.5例似海藻物作腹泻.1例为水样便.未见蛋花汤样便。均在应用抗生素一周后发病.发病前抗生素应用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先锋铋、复达欣为主。部分病人还应用过氯霉素.氨基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