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阳江高本底地区群组研究不同阶段的资料合并与癌症危险的统计分析。方法调查分阶段进行,1970~1978年为回顾性调查,1979~1986年为动态人群前瞻性观察,1987~1995年为定群研究,后两个阶段的数据已经计算机化。采用记录连接方法进行1979~1986年和1987~1995年随访数据的合并。危险分析基于详细的人年列表,分组变量包括性别、到达年龄(attendedage)、随访年份和剂量分组。利用标准的Poisson回归方法估计超额相对危险和与对照组相比高本底地区每个剂量组的相对危险。采用似然比χ2近似方法计算显著性检验的双侧P值和95%置信区间。结果由于某些成员的出生日期在两个随访阶段数据库中有所不同及其他原因,约有10%的群组成员未能完成记录连接。我们讨论了合并随访数据的三种方法。结论癌症危险分析基于1979~1995年记录连接合并资料,包括125079人,累计观察1698350人年,10415人死亡,其中1003人为癌症死亡。癌症危险估计的结果将有另文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项研究是高本底辐射研究组的一项专题,始于1972年,旨在探索平均年有效剂量国6.4mSv的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照射的致癌危险,1991年起中日两国科学家合作继续研究,以累积更多观察人年数,提高统计学精度,并检验以往研究的可重复性,方法 合作研究后所获1987~1995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是通过回顾性调查或/和前瞻性调查从定群队列中获得。恶性肿瘤死亡现场调查分为队列成员追踪和死因确认两步骤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进一步分析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居民非肿瘤性疾病危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定群队列研究方法对居住在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居民进行调查 ,现场调查分为队列成员追踪随访和死因确认。按外照射年剂量水平 ,将居住在高本底地区的人群分为高、中、低剂量 3个组 ,进行内比较。高本底地区 3个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相对危险 (RR) ,并计算了个人终生累计剂量与超额相对危险 (ERR/Sv)。结果 高本底地区居民非肿瘤死亡比对照地区增加 9% ,死亡危险明显高于对照地区 ,RR =1 0 9,P =0 0 1;危险显著增加的非肿瘤疾病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 ,RR =1 4 6 ,P =0 0 0 4 ,其中慢性肝炎与肝硬化为RR =1.98,P =0 0 0 4 ;危险显著降低的主要是传染和寄生虫疾病 (RR =0 81,P =0 0 4 ) ,其中肺结核死亡为RR =0 .5 8,P <0 0 0 1。对各种死因及肝硬化危险在不同剂量组间的齐性检验结果表明 ,消化系疾病 (P =0 0 1)及肝硬化 (P =0 0 4 )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其ERR(95 %CI) /Sv也分别为 2 18(0 2 2 ,7 6 4 )和 10 94 (1 34,NA)。结论 高本底地区居民消化系疾病中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死亡率高于对照地区且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于癌症死亡的结果 ;肺结核死亡则显著低于对照地区。但由于目前资料的局限性 ,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999-2002年随访资料,并与既往1979-1998年资料合并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辐射致癌危险估计的统计效能;调整个体吸烟因素,重新估计高本底地区小剂量电离辐射的致癌危险。 方法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居民癌症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本研究阶段首先搜集1999-2002年的癌症死亡资料,并初步分析199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危险;其次通过ID号连接记录,将1999-2002年研究数据与1979-1998年研究数据进行合并,分析197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的癌症死亡危险及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居民的辐射致癌死亡危险。用Epicure软件中的DATAB模块计算人年数,用AMFIT模块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算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和可信区间(CI)。 结果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队列研究1999-2002年共随访76 264人,累积观察300 523人年,期间共死亡2 267例,其中癌症死亡239例。1979-2002年合并资料共随访125 079人,累积观察2 293 463人年,死亡14 711例,其中癌症死亡1 441例。1979-2002年癌症死亡分析结果显示,经性别、年龄调整后,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0.99 (95%CI:0.89~1.11),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相比癌症死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79-2002年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为-0.01(95%CI:-0.50~0.64)。调整吸烟后,1987-2002年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相对危险RR=1.00(95%CI:0.87~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的ERR/Sv为0.01(95%CI:-0.56~0.81)。 结论 未发现高本底地区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居民癌症死亡危险的增加。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与对照地区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额相对危险(ERR)较调整前稍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居民肺结核死亡危险.方法 建立一个包括89 694例暴露和35 385例非暴露的观察队列,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阶段回顾性随访收集居民的死亡信息.将性别、到达年龄、随访年份和剂量率组(高、中、低和对照组)等作为分类变量计算人年列表,调整相应变量,计算高本底相对于对照地区各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特别是肺结核的死亡相对危险(RR).结果 高本底地区40岁以上4个年龄组(40~、50~、60~和≥70)居民的肺结核死亡危险均低于对照地区,RR值(95%CI)分别为0.75(0.42~1.34)、0.72(0.49~1.07)、0.71(0.53~0.95)和0.45(0.34~0.59),其中60~和≥70年龄组两地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随访阶段均可观察到高本底地区居民肺结核死亡危险低于对照地区;两地区的肺结核死亡相对危险与累积剂量呈负向相关(P<0.001).肺结核死亡与受照剂量的超额相对危险ERR/Sv(95%CI)=-1.09(-1.34~-0.85).在高本底的阳东和阳西两地区,不同诊断单位、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随访阶段的肺结核死亡危险在两地区一致.结论 高本底地区受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人群的肺结核死亡危险显著低于对照地区,且观察到了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这可能与高本底地区居民长期受低水平电离辐射全身照射导致的免疫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阳江高本底和对照地区癌亡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高本底和对照两地区癌亡与环境诱变因素问的关系, 以进一步分析造成两地区癌症死亡率差异的原因和正确地估价高本底辐射在其中的作用。所研究的肝癌、胃癌和肺癌病仞高本底地区分别为64、28和17例, 对照地区分别为75, 36和13例。病例和对照数的比例肝癌为1:1, 胃癌和肺癌为l:2.研究的因素包括职业, 受教育程度, 经济收入、居住史和居住条件等一般社会经济状况, 农药使用, 吸烟、饮酒、饮食以及医用诊断x线照射情况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阳江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调查始于1972年,目的在于探索该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连续照射对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影响,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 本阶段采用定群队列观察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收集分人口学调查和死因确认两步骤。相对危险(RR)的计算,应用Epicure(Hirosoft International Corp1988~1992)中AMFIT程序。结果 该定群队列高本底地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选自对照地区的对照组共106517人。1987~1990年累积观察了421640人年,期间恶性肿瘤死亡231例。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经性别、年龄组调整的RR,对全部恶性肿瘤和全部实体癌,除低剂量组外,RR均<1.就部位别肿瘤而论,所分析肺癌、肝癌、胃癌、鼻咽癌和白血病中,除鼻咽癌各组和白血病高剂量组外,其他RR均<1.但所述各RR的90%置信区间较宽,且绝大部分无统计显着性。与以往研究合并资料(1979~1990)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结论 综观本阶段研究资料初步分析,可看到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对照的趋势。这重复了以往研究(1986年前动态队列研究)的结果。但要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肯定。结论 ,仍需继续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眼晶状体混浊的影响.方法 在广东省辐射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分别随机整群抽取2个村和3个村的年龄≥4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裂隙灯眼晶状体混浊检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眼晶状体混浊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之后,与对照地区居民相比,辐射高本底地区居民患眼晶状体混浊、皮质性混浊、核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OR值分别为0.99(95%CI:0.72~1.37)、1.45(95%CI:0.99~2.11)、0.82(95%CI:0.60~1.14)、4.05(95%CI:1.56~10.46),提示高本底地区居民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危险性增高.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受照可能是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平均年有效剂量为6.4 mSv的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的致癌危险,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癌症死亡资料收集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1979~1986年的资料从动态队列中收集,1987~1998年资料从固定队列获得.两组资料通过记录连接法合并.外照射个人剂量是根据辐射剂量仪测得的环境(室内、外)辐射水平,并考虑不同性别年龄的居留因子来估算.内照射个人剂量根据各类测量数据估算,不考虑性别年龄的差异.相对危险(RR)和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及95%置信区间(CI)采用Epicure中AMFIT的程序估算.结果通过对125 079人1979~1998年的观察,共累积观察了1992940人年,期间总共死亡12 444例,其中癌症死亡1202例.整个高本底地区全癌死亡的相对危险RR=1.00(95%CI,0.89~1.14),与对照地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高本底地区高、中、低剂量组全癌死亡相对危险的计算结果,均未显示其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也未发现其与剂量呈一致性的变化趋势.调查还表明,不同地域、不同观察周期以及诊断水平等因素对全癌相对危险无统计学意义的影响.部位别癌症死亡相对危险分析表明,除食管癌高本底地区高于对照地区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的癌两地区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不同剂量组部位别癌症死亡相对危险的比较分析,以及部位别癌症死亡与估算的个人终生累积内外照射剂量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结果,均未发现任何癌症(含食管癌)死亡与剂量的一致性变化关系,趋势检验P值均>0.05.但高本底地区剂量范围等于或大于400 mSv剂量组的居民中,肝癌死亡明显低于0~199 mSv剂量组的居民,RR=0.31(95%CI,0.13~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实体癌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在整个高本底地区估算为-0.06(95%CI,-0.60~0.67).结论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与对照地区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也未发现高本底地区有辐射相关的部位别癌症死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及先进统计分析方法,对阳江高本底地区10多万人20余年的健康随访研究资料和剂量学调查资料进行储存、管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调研和比较分析,确定采用Foxbase系列数据库管理系统按专题建立数据库,借助于ID号实现记录连接;一般统计分析由SAS完成;交叉分组人年列表由Epicure中的Datab完成;癌症相对危险分析用AMFIT程序。结果 建立了40MB的各专题研究库,主要包括:10余万人的人口学数据库(1979~1995)、1.2万人的死因数据库(1979~1995)和526个村庄6783户、5273人的剂量数据库。提出了动态群组研究资料(1979~1986)与固定群组研究资料(1987~1995)的合并方法:首选方法是建立假想的基于记录连接的以1979年为起点的(固定)群组。另一方法是将不同阶段群组研究的人年表分层直接相加。计算了每个成员基于卧室内、起居室内、室外村平均剂量率与性别-年龄别居留因子的累积剂量。完成了以性别、atainedage、随访年代及剂量交叉分组的人年列表,对癌症死亡资料(1979~1990)进行了危险分析。结论 应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与统计分析技术使阳江高本底地区研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从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的4个管区和对照地区(CA)的2个管区选择50岁以上女性居民中各100名,通过超声检查测量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及直径;测量居民血压、身高及体重,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个人生活史和居住史。同时,依据既往研究所测量的室内外环境地表γ剂量率及调查的年龄别居留因子并考虑居住史,估算个人终生累积剂量。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HBRA与CA居民的平均累计剂量分别为(162.5±38.1)和(43.7±7.3)mSv;平均年龄分别为(65.2±10.4)和(60.7±8.1)岁。经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HBRA高于CA,HBRA为70.2%、CA为51.0%。不同类型甲状腺结节中,实性甲状腺结节所占比例最高,HBRA为87.7%,CA为75.9%。将实性结节按其最大直径分组,调整年龄影响因素后,对于甲状腺实性小结节(<15 mm)来讲,高本底地区为实性甲状腺结节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其中直径<10 mm的结节β回归系数=0.804,P<0.05;直径为10~15 mm的结节β回归系数=1.277,P<0.05)。个人累积剂量为甲状腺实性小结节(<15 mm)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随着累积剂量的增加其风险有增加的趋势。 结论 未见长期低剂量辐射对大结节有影响,但有增加实性甲状腺小结节(<15 mm)发生风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天然高本底辐射对居民外周血血浆miR-16、miR-106b、miR-449a、miR-34a和let-7g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别从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各选取55例50岁以上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健康女性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并计算个人累积剂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浆中miRNAs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高本底组和对照组的个人累积剂量、年龄和BMI等基本情况,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miRNAs表达水平的差异,选择剂量、年龄和BMI等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高本底组居民个人累积剂量约为对照组的4倍(t=42.803,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本底组居民外周血血浆中miR-16和miR-106b的表达水平均下调,miR-449a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80、2.422、2.794,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和BMI影响因素后,miR-16和miR-106b的相对表达水平和个人累积剂量呈负相关(P<0.05),而miR-449a、miR-34a和let-7g的相对表达水平与个人累积剂量未发现相关(P>0.05)。结论miR-16和miR-106b可作为长期低剂量辐射健康影响的早期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 在阳江市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和恩平市对照地区,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各选择40名55岁以上、年龄匹配的女性作为高本底组和对照组,采集其外周静脉血,分离基因组D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量其端粒的相对长度。两组端粒长度均数的比较,对数据取平方根后进行t检验。调查对象按照年龄分为55~、60~、65~和70~岁4组,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18.5、18.5~、24~和28~kg/m2 4组,调整年龄与BMI因素,将全部调查对象的端粒长度与累积受照剂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全部调查对象分为端粒较长组(≥ 2)和较短组(<2),对端粒长度与累积受照剂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本底组与对照组平均累积受照剂量分别为(169.52±27.43)和(47.52±6.50) mSv。高本底组端粒长度为1.98±1.25,低于对照组的2.69±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累积剂量对端粒长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端粒长度与累积受照剂量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累积受照剂量的OR值为0.992,95%可信区间为0.985~0.999,接近于1,端粒长度与受照剂量呈负相关关系,但效应不明显。结论 未发现居民端粒长度与累积受照剂量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人端粒长度变短。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试对高本底辐射研究几个调查阶段的资料的统计学一致性加以比较,并尝试建立,使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合并分析。模型中参数的估计采用了计算机软件AMFIT作泊松回归拟合。对有实际意义的统计量如超额相对危险的估计采用了似然率方法。作者介绍了研究中比较有效的三种形式的数学分析模型及参数拟合结果。特别对于关键统计量给出的危险的上限估计值与美国核管会Gilbert等人对美国的三个核企业职业受照人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阳江高本底辐射调查地区居民鼻咽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正确评价高本底辐射致癌危险提供基础。方法 选择固定队列中1987~1995年间鼻咽癌死亡例作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对照,1:2配对,研究的因素包括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史与生活环境等一般社会经济状况,农药使用,吸烟,饮酒,饮食,医用X射线照射和鼻咽癌家族史等。资料收集采用面访方式。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数比(OR)及相应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剂量与效应关系的分析,将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的人员按村平均的环境γ外照射水平及各自的居留因子估算的村平均有效剂量分成“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地区(CA)的一个对照组,方法 在进行辐射剂量与效应 研究时,采用环境γ外照射辐射水平(卧室,室内,外和田野)的测量和个体累积剂量(TLD)的两种测量方法给出HBRA和CA各组人员平均有效剂量。结果 这两种方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