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螺旋CT梯状伪影的数学模型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螺旋CT梯状伪影大小的一般数学模型;研究梯状伪影产生的原因、伪影大小及其与被扫描物体的形状、位置和扫描参数的关系;比较单层螺旋CT与多层螺旋CT下梯状伪影的大小;研究减少此类伪影的方法。材料与方法用工业用纯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crylic),制作一个底座高180mm、(直径为250mm,顶角为45o的锥体,在三台螺旋CT(SiemensPlus 4单层面CT、Elscint CT Twin Flash双层面CT、GE Light Speed Ultra八层面CT)上,用半扫描插值算法(HI),在(2,5,10)mm的床进距离,层厚(2,5,10)mm,重建间隔为(2,5,10)mm,以及在体模中心线与CT扫描中心线重合、成20o的位置下扫描,获取不同的图像。然后用MATLAB6.5编写的程序对其大小进行分析。结果梯状伪影来源于被扫描物体表面与扫描中心线存在一定的角度和使用的螺旋插值算法。层厚一定的情况下,步进距离越大,伪影加大;步进距离一定,层厚越大,伪影加大,并与床进距离和锥体长度成线性关系;被扫描物体中心线偏离扫描中心线时的伪影比与扫描中心线重合时的伪影大。在相同的扫描条件下,多层CT的伪影比单层面CT的伪影小。结论本文建立的梯状伪影的一般数学模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在螺旋扫描方式下,梯状伪影不可能消除。要减少伪影必须:①被扫描物体的中心线要与扫描中心线重合;②尽量采取小步进或薄层扫描;③采用合适的插值算法。  相似文献   

2.
对PHILIPSAcQSim大孔径CT模拟机,使用临床常用的头、胸、腹部扫描模式,采用CT质控体模(Catphan500),选择不同层厚、间隔、毫安秒(mAs)、重建算法和螺距等扫描参数,分别进行螺旋扫描,测量其图像中心感兴趣区内的标准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旋CT模拟机图像噪声随mAs、层厚的增大而减少。此外,当螺距改变时,图像噪声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应用中优化CT扫描方案,为实现“三精”放射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螺旋CT性能模体和扫描轮廓线检测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螺旋CT的检测模体及检测方法进行了调研试用,并对螺旋CT扫描轮廓线(SSP)进行了初步测试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双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动脉双螺旋CT血管成像(SCTA)的最佳技术参数和成像方法。材料方法:采用Elscint CT twin双螺旋CT机以不同的扫描层厚(1mm,2.5mm)和螺距(1和1.5)组合对55例患者行肾动脉SCTA成像,成像方法为MIP,SSD和CPR,14例有DSA对照。结果 层厚为1mm扫描的图像质量优于层厚为2.5mm的扫描质量,MIP,CPR和SSD三种成像方法各有优点。结论 层厚1mm,pitch为1或1.5为最佳参数。MIP,CPR和SSD结合应用为最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项图像质量指标的检测和比较,探讨和分析双螺旋CT图像的各种分辨率.方法:采用双螺旋CT机做双螺旋与非螺旋(常规)CT扫描.检测模型:①空间分辨率;②密度分辨率;③水模;④线性CT值;⑤层厚.另收集42个病例作头部和体部扫描,在扫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下述分析:①常规和双螺旋CT的空间、密度分辨率、CT平均值及噪声的比较:②常规和双螺旋CT层厚敏感曲线(SSP)的比较;③从病人图像分析不同螺距和层厚对双螺旋CT纵向分辨率的影响.结果:①常规和双螺旋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比无差别;密度分辨率相比,螺距=1时,双螺旋CT较常规ct好;CT平均值相比两者基本相同;图像噪声相比,双螺旋CT较低;②层厚较大时,双螺旋CT的SSP较常规CT明显增大;层厚较小时,两者的SSP基本相同;③从病人图像分析,层厚对纵向分辨率影响最大,适当选择层厚和螺距可获得良好的纵向分辨率.结论:双螺旋CT在主要质量指标和许多功能上等同于或优于常规CT,只是图像的纵向分辨率尚存不足.  相似文献   

6.
东软医疗Ne uViz DUAL完美的双层螺旋CT◆亚秒扫描(可选)、亚毫米层厚(可选)、亚秒重建;◆2mm×10mm真正的双层CT探测器结构;◆超高速陶瓷稀土探测器;◆2.5MHu(4MHu可选)大容量球管,具有超强螺旋扫描能力和稳定性;◆剂量优化控制,儿童低剂量检查技术等,让关怀无处不在;◆全中文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低剂量普查早期肺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VCT)低剂量普查早期肺癌的扫描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无症状的受试者行肺部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 kVP、40~60 mAs,层厚5 mm,层距1 mm,螺距为1。在CT图像上,统计病变的检出例数,观察肺叶、段支气管显示情况。结果:100%叶、段支气管可显示;显示3mm以上的肺结节4例,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及冠状动脉钙化2例。结论:5mm 64排螺旋CT连续扫描方法适合开展低剂量普查早期肺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普通螺旋CT重叠重建图像及多层螺旋CT较薄层厚重建图像能否增加螺旋CT检测肺结节的数目。方法 对已确诊肺结节病人进行了 4 8次胸部螺旋CT扫描 ,并进行了重叠图像重建 (普通螺旋CT)及较薄层厚图像重建 (多层螺旋CT)。两位阅片者记录肺结节的大小、数目。结果 重叠重建图像比非重叠重建图像中分辨出更多的肺结节和更多的确定的肺结节 ;3mm层厚重建图像分辨比 8mm层厚重建图像分辨更多确定的肺结节。结论 胸部螺旋CT只有在重叠重建图像及较薄层厚重建图像上才能显示更多的小于层厚的肺结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固定延迟时间肝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可能性,优选其最佳成像方法及16层螺旋CT肝动脉CTA最佳延迟时间。方法 选取上腹部强化患者380例,按照不同延迟时间(20 s、25 s、30 s)、注射流率(3.0 ml/s、3.5 ml/s)、重建层厚(0.75 mm、2 mm)和扫描方法(固定延迟时间与自动触发技术)随机分为6组,分析肝动脉显示情况。结果 16层螺旋CT肝动脉MSCTA最佳延迟时间25 s。0.75 mm和2 mm重建层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ml/s组与3.5 ml/s组以及固定延迟时间与自动触发技术肝动脉显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固定延迟时间肝动脉MSCTA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对肺小结节与早期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5月—2017年7月疑似或确诊有肺部小结节患者110例,对其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所得图像均进行1.25、2.50 mm层厚重建,依据扫描结节的直径将患者分为A组(直径5 mm)、B组(直径5~10 mm)之间和C组(直径10 mm)。比较患者扫描图像在1.25、2.50 mm层厚重建下肺部结节的扫描数量、边界清晰度及边缘症差异。结果 A、B、C三组图像在1.25、2.50 mm重建层厚下肺结节的边界清晰度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扫描图像在1.25、2.50 mm层厚重建下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肺结节CT征象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对早期肺癌患者的肺小结节进行检测,可有效的确诊患者的结节性质,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选择对辐照剂量的影响。方法将电离室分别置于16cm水等效剂量体模的5个孔中,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并测量辐照剂量。结果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62、0.938,1.75时,实测辐照剂量平均值分别等于(30.5、54.3、32.5,17.4)mGy。结论对于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相同mAs条件下,辐照剂量与螺距倒数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茎突高分辨率CT扫描时改变螺距及准置器宽度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50例茎突高分辨率CT扫描患者按准置器宽度为0.75mm和1.5mm分为2组,分别改变螺距0.5~0.8mm后进行扫描。对全部横断扫描图像及VR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能较好地显示正常茎突的细微结构以及异常茎突(过长),准置器宽度为1.5mm时,用同一螺距扫描比准置器宽度为0.75mm时的曝光时间更短,X线剂量当量更低,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结论:通过调整CT扫描螺距及准置器宽度和采用三维(VR)技术能替代X线平片的检查方法,直观、诊断准确。改变准置器宽度同时改变螺距,能减少X线剂量当量,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能提供较好质量图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足部挤压伤多发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足部挤压伤多发骨折患者行X线检查,并予以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X线片检查可见30例患者足部41处骨折,10例患者X线片检查未见骨折,诊断准确率75.0%(30/40)。16排螺旋CT检查发现39例患者共有48处足部骨折,1例患者高度怀疑骨折,但CT检查未见骨折,诊断准确度为97.5%(39/40),16排螺旋CT扫描和图像重建诊断足部挤压伤多发骨折准确度高于X线片准确度(P<0.05)。结论使用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可清晰观察到足部挤压伤部位骨块的空间解剖结构,更直观地展现整复模型,结合二维成像可更方便、准确地诊断足部挤压伤多发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实验分析重建层厚的改变对CT图像噪声的影响。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全身CT机及随机所配20cm直径水模。选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层厚,对水模进行扫描,测量图像中心相同位置CT值与标准值偏差并分析。结果CT图像噪声随着mAs值、重建层厚增大而减小,图像噪声与mAs的平方根成反比。结论正确理解重建层厚对噪声的影响,采用适当增加X线毫安量的方法来降低噪声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装置之一,近年来已逐步在全国各地区医院内广泛安装和应用。由于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CT组成构造相对复杂,且应用频次较高,因此在医疗中心内机器操作故障出现频次也逐渐增多,更大幅度的增加了院内医护成本,因此对于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器怎样进行完善的维修与养护,就是医疗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将探讨三例故障问题分析解决方法,提出维护保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胸部创伤病人急诊行螺旋CT和胸部X片检查,分析CT和胸部X片表现。结果螺旋CT对于骨折(肋骨、胸骨、锁骨、肩胛骨、胸椎)和肺及胸膜腔损伤(肺挫伤、血气胸、支气管、纵隔、横膈损伤等)诊断阳性率高于X片,对于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均能清晰显示。结论64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胸部损伤的细节特征,是快速准确地确定胸部创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于肺结核患者病情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120例经临床确诊的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痰涂片结核杆菌阳性)行64排CT检查,在其他扫描条件一致情况下分别采用常规120 mA及15~40 mA低剂量扫描,采用盲法阅片,记录每次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以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有效剂量转换因子(K=0.014)估算每次CT检查所致有效剂量(ED),对比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和薄层重建的特殊影像表现,进行定量测量及差异分析。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对于实变、支气管扩张、空洞、磨玻璃密度影、钙化灶、树芽征、结节、胸膜肥厚、胸水等结核基本征象显示无明显差异,低剂量扫描受检者所受的X射线辐射剂量显著下降。结论 飞利浦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和常规剂量相比,在保障检测效果的情况下,辐射剂量大幅度下降,可应用于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及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和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于二维和三维重建较高图像质量和较低吸收剂量的扫描方式。方法使用GE L ightspeed U ltra 16层螺旋CT机,对人体盆腔模型进行扫描。扫描条件:120 kV,管电流分别为250 mA或200 mA,螺距分别为1.375或0.985,层厚分别为5 mm或7.5 mm。评价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在辐射剂量观测栏,观测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变化。选择其中图像质量较好和DLP相对较低的4种扫描方式对患者进行扫描。结果DLP随管电流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增大,而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也随mA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提高。二维图像选择250 mA、1.375螺距、7.5 mm层厚,图像噪声低,影像细节能清晰显示,且DLP相对较低;三维图像选择200 mA、0.938螺距、7.5 mm层厚,能够满足诊断需要。结论遵循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和防护最优化原则,科学地设置管电流、层厚、螺距等扫描参数,一方面能够保证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减少DLP值,减少X射线辐射对盆腔生殖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是新近推出的一种新型医用诊断设备,它比传统的轴向CT的功能更强,速度更快,对临床诊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螺旋CT的基本性能参数与轴向CT的性能参数基本相同,如高对比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断层厚度、CT值线性等,有些参数(如高低对比分辨率、CT值线性)可以采用与普通CT相同的方法进行测试。对于螺旋CT层厚的测量,普遍采用断层灵敏度分布曲线(Slice Sensitivity Profile SSP)来反映其层厚的大小,而不能使用与轴向CT层厚测量相同的方法,因为其CT图像受到与其相邻的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依赖于螺距的大小以及螺旋插补算法的选择。因此,对于层厚灵敏度分布曲线的测量要选择适合于螺旋CT的测试体模利用特殊的方法来进行。本文主要采用点源体模对螺旋CT断层灵敏度分布曲线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与探讨采用64排螺旋CT对小肝癌进行诊断的CT表现与相关病理特征。方法对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肝癌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平扫与三期扫描的方式,分别将扫描时间设定为动脉期25秒,门脉期75秒,延迟期为5分钟。对于增强扫描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器对其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剂量为1.5ml/kg,注射速率为2.5ml/s。将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分析64排螺旋CT对小肝癌的诊断意义。结果 92.3%的患者其动脉期CT扫描结果显示肿瘤部位为高密度,而门静脉期则有65.2%的患者肿瘤部位呈现低密度,24.4%的患者呈现高密度。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与三期扫描,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小肝癌患者肿瘤部位的血供与其他临床特点,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