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用相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LBUP)和罗哌卡因(ROP)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以观察LBUP和ROP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不同效果.方法:100例需行上肢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R组(0.375%ROP),L组(0.375%LBUP),用药量均为0.4 ml/kg,采用相同麻醉方法后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感觉阻滞消退时间R组显著长于L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消退时间R组显著短于L组;II级以上运动阻滞R组60%,L组80%.结论:LBUP和ROP都是安全的长效局麻药,两者具有各自的优点,针对不同的手术需要,可选择不同的麻醉药.  相似文献   

2.
耳的0.5%、0.75%罗哌卡因与0.3%布比卡因对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Ⅰ~Ⅱ级,将60例预施臂丛神经组滞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30 mL 0.5%、0.75%罗哌卡因和0.3%布比卡因实施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麻醉效果等.结果 麻醉药平均起效时间0.5%、0.75%罗哌卡因组小于0.3%布比卡因组(P<0.05);外科手术的等待时间0.5%、0.75%罗哌卡因组比0.3%布比卡因组显著缩短(P<0.05、P<0.01).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布比卡因起效迅速、镇痛持续时间长,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与传统异感法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以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收缩反应其中之一出现作为穿刺针正确定位标志;Ⅱ组采用传统找异感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药用0.2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2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Ⅱ组(P(0.05),而并发症低于Ⅱ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且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0.25%、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用0.25%、0.375%罗哌卡因和0.25%的布比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并分别对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浓度增加罗哌卡因的麻醉强度依次增加,30ml的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麻醉满意率仅为85%。将罗哌卡因的浓度提高到0.375%,麻醉强度和0.25%布比卡因相同满意率100%。结论:0.37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可用作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中常用的布比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虽然维持时效长,价廉,但有较严重的心脏毒性反应。左旋布比卡因作为去掉了R型的纯S型对映异构体,其神经、心脏毒性作用明显降低,近年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笔者将0.375%左旋布比卡因与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进行比较并讨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中常用的布比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虽然维持时效长,价廉,但有较严重的心脏毒性反应.左旋布比卡因作为去掉了R型的纯S型对映异构体,其神经、心脏毒性作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 0 .375 %罗哌卡因与 1%利多卡因混合液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4 0例上肢手术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组 (RL组 ,n =2 0 )和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组 (BL组 ,n =2 0 ) ,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均注入局麻药 2 5 ml(含 1∶ 4 0 0 0 0 0肾上腺素 ) ,RL组为 0 .375 %罗哌卡因和 1%利多卡因混合液 ,BL组为 0 .2 5 %布比卡因和 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臂丛神经 C5~ T1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肩关节、肘关节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臂丛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结果 :两组的 C5~ T1 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 ,RL组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 BL组 (P <0 .0 5 )。两组均无毒性反应发生。结论 :0 .375 %罗哌卡因与 1%利多卡因混合液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 ,作用维持时间长 ,术后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比较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利多卡因加步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无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海滨 《西部医学》2006,18(1):71-72
目的观察0.2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提供一种安全、快速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方法上肢手术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各40例。罗哌卡因组用0.2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P)、血氧饱和度,评价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且运动感觉阻滞分离,术者和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右美托咪啶组患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对照组患者泵入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T0)、臂丛神经阻滞后10 min(T1)、静脉给药后5(T2)、10(T3)、30(T4)、6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评估患者的麻醉满意度。结果 T0~T2时,2组患者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6时,右美托咪啶组患者MAP和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T3~T6时患者MAP和HR显著低于T0时(P<0.05),对照组T3~T6时患者MAP和HR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6时,2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镇静镇痛效果更好,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ASAⅠ~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儿50例,超声检查锁骨上臂丛神经的分布,观察臂丛神经的声像图特点,并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结果50例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超声均清晰显示,在超声引导下以0.2%罗哌卡因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有效率达98%。结论锁骨上臂丛神经超声解剖结构清晰,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性、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布比卡因配伍罂粟碱作运动与感觉分离臂丛麻醉药物,观察对肌腱修复手术设计和张力调整效果的影响。方法53例手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n=24)和B组(观察组,n=29),臂丛阻滞两组均用0.25%的布比卡因(1.5mg/kg),B组伍用0.0625mg/mL的罂粟碱(0.04mg/kg);比较两组药物对运动感觉阻滞分离程度。根据伤手的主动活动程度,来调整肌腱的张力和长度,彻底松解肌腱粘连。结果两组臂丛感觉神经阻滞无明显差异,运动神经阻滞B组显著轻于A组(P<0.01)。术中彻底松解粘连、肌腱长度调整到生理张力,术后伤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臂丛阻滞中用运动与感觉分离技术,可使肌腱修复手术中设计的张力和长度更适于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和康复。  相似文献   

14.
裴芩  李坤 《中国现代医生》2014,(21):147-149
目的 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共60例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实施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对阻滞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3.3%,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4例轻度的霍纳式综合征,1例喉反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6例霍纳式综合征,3例喉反神经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膈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0.25%左旋布比卡因或0.25%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1∶1混合液用于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方法:ASAⅠ~Ⅱ级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行臂丛阻滞,LB组使用左旋布比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B组使用布比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两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镇痛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LB组明显长于B组(P<0.05);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以及对循环的影响均相似(P>0.05)。结论:利多卡因+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更具有选择性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导向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上肢手术并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价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25例均阻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4.22)min,平均起效时间为(6.4±0.11)min。注药后的24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给药方案上肢手术喙突下臂丛麻醉的效果。方法:喙突下臂丛麻醉患者64例,随机分为3组,3种方案给药,方案①20例1%利多卡因30ml;方案②24例1%利多卡因20ml+0.25%布比卡因10ml;方案③20例1%利多卡因10ml+0.25%布比卡因20ml。测定麻醉起效时间、完善时间、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程度。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麻醉结果,优良率皆达100%,起效时间、完善时间方案②及③皆长于方案①;持续时间方案②及③皆较方案①明显延长,各为其2.8倍及5倍,3组皆无不良反应。结论:3种方案皆安全有效。方案①麻醉起效快、短;方案②及③起效稍慢但持久。为临床不同时间手术选择不同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焦虑情绪并经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总分〉50分的年龄20—60岁、ASAⅠ-Ⅱ级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D组,n=30)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n=30)。D组患者麻醉前右美托咪定总量为1μg/kg持续15min静脉泵注后进行麻醉操作。M组患者麻醉操作前15min常规咪达唑仑0.04mg/kg静注。两组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并分析入室后(T0)、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T1)、手术切皮开始前(T2)Ramsay镇静评分、MAP、HR、SPO2、患者的疼痛刺激反应、谵妄人数及低氧血症需呼吸支持率。结果两组患者T1和T2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R(P〈0.05);D组患者T1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M组(P〈0.05)。两组患者T2时点MAP、HR均分别低于R时点(P〈0.05),D组T1时点的MAP、HR值低于其T0时点值P〈0.05。D组患者观察过程中疼痛刺激体动反应、谵妄及低氧血症需呼吸支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组。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可以明显抑制患者的焦虑情绪且无明显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5例,随机等分为3组,用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0.5 ml/kg;Ⅱ组0.75 ml/kg;Ⅲ组1 ml/kg。分别记录手术前和切皮后3min患儿的SBP、DBP和HR及手术时肢体活动、寒战和辅助使用静脉麻醉药的情况。结果:Ⅰ组比Ⅱ、Ⅲ组患儿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增多(P〈0.05);Ⅰ组切皮时有4例肢体活动,SBP、DBP和HR明显增高,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Ⅱ、Ⅲ组(P〈0.05)。Ⅲ组有5例出现寒战反应。结论: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75ml/kg的剂量能产生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臂丛加强化麻醉后颈部抽动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近年来在麻醉方法、用药相同,术后颈部抽动患者的观察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臂丛麻醉并发颈部抽动给予充分镇静后可完全治愈。结论麻醉后并发颈部抽动为药物副作用及颈局部刺激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