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外周血黏蛋白-1(MUC1)和细胞角蛋白-20(CK20)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3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MUC1-mRNA和CK20-mRNA水平,以10例食管良性肿瘤患者及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在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中,MUC1-mRNA及CK20-mRNA均无表达,而在食管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35.85 %(19/53)和49.06 %(26/53),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2.26 %(36/53),较单项阳性率高(χ2=11.0228,P<0.05)。二者在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临床分期明显相关。结论 MUC1-mRNA和CK20-mRNA作为食管癌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其表达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两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食管癌微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肿瘤患者骨髓中发现CK19等上皮成分提示发生微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检测食管癌患者骨髓CK19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61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和15例肺及食管良性病变患者骨髓CK19mRNA的表达,评价RT-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食管癌患者骨髓CK19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RT-PCR方法的敏感性为10-6,15例肺及食管良性病变患者骨髓中均未检测到CK19mRNA的表达.61例食管癌患者骨髓中,CK19mRNA阳性13例,阳性率为21.3%.骨髓CK19mRNA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骨髓CK19mRNA阳性的食管癌患者术后转移和死亡风险高于CK19mRNA阴性的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K19 mRNA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结论:RT-PCR方法检测食管癌患者骨髓微转移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K19 mRNA可作为检测食管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是患者术后的一个独立预后预测因子,有助于预测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非肿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黏蛋白1(MUC1)和肺特异性蛋白X(LUMX)mRNA表达情况,探讨微转移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K19、MUC1和LUNX三项标志物。结果: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0%,其表达状况与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吸烟史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关系密切;MUC1 mRNA阳性率分别为6.7%、6.7%,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吸烟史均无显著关系,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LUNX mRNA阳性率分别为16.7%和13.3%,可以作为指示NSCLC微转移的敏感特异的指标。结论:三种检测标志物中CK19 mRNA对微转移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存在假阳性的可能;LUNX mRNA作为一个新的检测指标对微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MUC1 mRNA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  相似文献   

4.
人食管癌相关基因4(ECRG4)通过与核转录因子-KB(NF—KB)与p53相互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周期从而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研究表明ECRG4表达下调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ECRG4有望成为针对恶性肿瘤的潜在分子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骨髓、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已成为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可早期诊断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目前乳腺癌微转移标记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小黏蛋白、人乳腺珠蛋白(hMAM)、黏蛋白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maspin)、细胞角蛋白(CK)19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联合进行前哨淋巴结(SLN)及骨髓微转移检测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99mTc-SC作为示踪剂,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前哨淋巴结中的微转移,并使用EMA和CK19的免疫组化染色,对腋窝淋巴结常规检查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骨髓微转移的检测。结果:13例腋窝淋巴结常规HE检查阴性的患者中,流式细胞仪发现6例患者前哨林巴结中存在微转移(46.2%),SLN微转移的发生率与肿块大小相关(P=0.027)。在腋窝淋巴结常规HE检查阴性的20例乳腺癌患者中,9例患者的骨髓中存在EMA或CK阳性的细胞(45%),骨髓微小转移与肿瘤ER(P=0.045),OR(0=0.010)的状态相关。10例同时进行骨髓及SLN微转移检测的患者,4例pN0(i ),4例pM0(i ),2例pN0(i )Mo(i )。结论:骨髓及淋巴结中的微转移可能与患者预后差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肿瘤异常蛋白(TAP)水平与其他10种传统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类型肿瘤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采集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患者血液样本,采用凝集素亲和方法检测TAP,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72-4)、铁蛋白(FR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采用Spearman分析TAP与传统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AP水平在4种肿瘤患者中无明显差异。肺癌患者中,TAP与CA125、CA19-9、CEA、CYFRA21-1、CA50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中,TAP与CA19-9、CEA、CA50、CA72-4、FRT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胃癌患者中,TAP与CA125及CA50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中,TAP与10种传统肿瘤标志物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TAP与10种传统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相关性并不一致,表明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产生的异常糖链糖蛋白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髓微转移状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生物学因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骨髓组织中人乳球蛋白(hMAM)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102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骨髓组织hMAM mRNA表达阳性率38.2 %。骨髓微转移率随乳腺癌肿块的增大而增高(P=0.000);骨髓微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P=0.001);临床分期越晚,骨髓微转移率越高(P=0.001);组织学分化越差,骨髓微转移率越高(P=0.001);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骨髓微转移率较低度恶性乳腺癌组高(P=0.032)。乳腺癌组织ER蛋白表达阴性组中,骨髓hMAM mRNA表达率高(P<0.05)。乳腺癌患者骨髓hMAM阳性者易发生远处转移(P=0.009)。结论 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与癌组织中某些生物学因子有一定相关性;微转移阳性者发生远处肿瘤转移的概率高,预后差;骨髓微转移检测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微转移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转移是指用常规检查方法如影像学、常规病理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的播散并存活于血循环、淋巴结、骨髓及其他组织器官中的肿瘤细胞。在一些实体瘤的研究中,人们已发现微转移的检出率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并可早期诊断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宫颈癌微转移的检测主要采用免疫组化及PCR技术检测淋巴结、外周血和活检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细胞角蛋白(CK)以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的表达。部分研究显示宫颈癌微转移的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及蛋白发生改变.与食管癌癌前病变相关的分子事件主要有p53基因突变及蛋白的过表达、一些基因位点的杂合性丢失及DNA甲基化及一些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出现;与食管癌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有P53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奈达铂单药联合同步放疗治疗鼻咽癌及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34例鼻咽癌和食管癌初治患者,采用奈达铂单药联合放疗,具体为:6MVX线照射,DT66~70Gy/33~35f,6~7w完成,于放疗之日起给予奈达铂30mg/m,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6次。结果 34例患者中,33例可评价疗效,1例因过敏停药,鼻咽癌及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分别为90.0%和76.9%。33例可评价毒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25例(73.5%),3级白细胞减少3例(8.8%),3、4级血小板减少3例(8.8%);消化道反应6例(17.6%);其中13例食管癌患者中4例发生放射性食管炎,均可耐受。结论 奈达铂对放疗有增效作用,但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同时奈达铂周方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K18mRNA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50例M0、10例M0的食管癌患者及10例食管良I生病变患者外周血及肋骨骨髓中细胞角蛋白CK18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50例M0食管癌患者外周血、骨髓中CK18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0%(19/50)和42.0%(21/50);10例M,的食管癌患者外周血、骨髓中CK18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9/10)、100%(10/10);食管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中K18mRNA阳性表达率均为0%(0/10),CK18mRNA阳性表达在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K18mRNA在Ⅳ期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阳性表达率与III期以前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K18mRNA在外周血和骨髓中表达无差异(P〉0.05),但呈正相关性(r=0.704,P〈0.01)。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或骨髓中CK18mRNA微转移有助于食管癌的分期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参一胶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82例老年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2例采用参一胶囊联合3DCRT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3DCRT治疗。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52.5%(P〈0.05);临床受益率分别为97.6%和70.0%(P〈0.05)。2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且试验组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1、2、3 a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一胶囊联合3DCRT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食管癌可增加疗效,减轻放疗相关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间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42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放疗剂量:60 Gy/30次,6周完成;化疗方案为:雷替曲塞3 mg/m2,静滴,d1;奥沙利铂130 mg/m2,静滴2 h,d2,28天为1周期。放疗第1周和第5周时各化疗1周期,放疗结束后4~6周开始继续原方案巩固化疗2周期。结果 4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获完全缓解18例(42.9%)、部分缓解23例(54.8%)和稳定1例(2.4%), 总有效率为97.6%。1、2年局部控制率为90.5%、71.4%, 1、2年生存率为85.7%、60.7%。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急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5.2%、23.8%、73.8%、42.9%和19.1%。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雷替曲塞和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显著,局部控制率较好,毒副反应能耐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用人骨髓诱导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并以其作为免疫性基因载体治疗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梯度离心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诱导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志CD133、KDR和CD34的表达情况。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作为报告基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携带E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EGFP)对EPCs的感染效率。携带人干扰素γ(hγIFN)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hγIFN)感染EPCs(EPCs-hγIFN),ELISA法检测细胞EPCs-hγIFN分泌 hγIFN的情况。将EPCs-hγIFN与肺癌细胞株H460、胃癌细胞株SGC7901、大肠癌细胞株LoVo混合培养,观察EPCs-hγIFN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结果 经过诱导培养2周后,贴壁的单核细胞开始表达CD133、KDR和CD34。Ad-EGFP的感染复数(MOI)为150pfu/EPCs时,感染率达90%以上。EPCs-hγIFN培养上清可以测得浓度稳定且高水平的hγIFN,第1天上清液中的hγIFN浓度为1305.28pg/ml,第14天为1419.10pg/ml。EPCs-hγIFN与H460、SGC7901、LoVo细胞株混合培养4天,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7.87 ± 6.50)%、(79.36 ± 4.35)%和(69.52 ± 3.78)%,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携带hγIFN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转染EPCs后基因表达情况良好,体外实验中表现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可作为免疫性基因载体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甘氨双唑钠(CMNa)联合同步放化疗(CRT)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87例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CMNa+CRT组(n=44)和CRT组(n=43)。调强放疗采用6 MV直线加速器,2.0Gy/次,每周5次,DT 50Gy。CMNa+CRT组放疗前0~3h给予CMNa 800mg/m2静滴,每周1、3、5给药,直至放疗结束。化疗采用顺铂(DDP)+氟尿嘧啶(5-FU)方案:DDP 125mg/m2静滴,d1~d5;5-FU 450mg/m2静滴,d1~d5,28天为1周期, 共2个周期。结果 8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CMNa+CRT组获CR 31例,PR 8例,SD 4例,PD 1例,有效率为907%;CRT组获CR 25例,PR 7例,SD 9例,PD 2例,有效率为744%,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1~2级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Na+CRT组和CRT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00%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Na联合CRT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具有增敏作用,且不增加近期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r radiation therapy,IMRT)在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方法:37例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食管鳞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进行二程放疗,处方剂量为(50-60)Gy/[2Gy·(25-30)f]。结果:3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7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0例,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73.0%(27/37)。本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5%、32.4%、21.1%。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全部病例随访资料完整。截止2012年12月,25例患者已经死亡,其中死于局部复发11例、远处转移8例、食管气管瘘2例、大出血2例、其他疾病1例、自杀1例。结论:调强放疗对于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 likegrowthfactor Ⅱ,IGF 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 lialgrowthfactor,VEGF)的基因产物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人食管鳞癌组织和22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标本中IGF Ⅱ mRNA、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表达,对CD34阳性组织进行MVD计数,对IGF Ⅱ mRNA和VEGF的表达采用半定量计数法判定,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F Ⅱ mRNA、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19%和68.26%,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273%和1818%,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MVD值为30.2530±5.4514,癌旁组织MVD值为20.1150±1.686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IGF-Ⅱ mRNA、VEGF和MVD表达都与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VEGF和MVD还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IGF-Ⅱ mRNA和VEGF共阳性表达组MVD值为32.3151±5.1995,高于IGF-Ⅱ mRNA和VEGF共阴性表达组MVD值(22.5000±1.4760),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IGF-Ⅱ mR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P<0.05),随着IGF-Ⅱ mRNA强度的增加,VEGF表达增强。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IGF-Ⅱ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并可能诱导VEGF的过表达,且与食管鳞癌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中抑癌基因Smad4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并描述其在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assARRAY技术平台检测2009—01-01—2011—10-31新源县人民医院收集的新疆食管癌高发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37例和当地正常人食管组织33例中Smad4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果: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Smad4基因启动子的12个CpG单位,6-甲基化率的平均值分别为40.07%和3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11,P=0.01】。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人食管组织中Smad4基因启动子区CpG-1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7%和O.7%,z=-2.2,P=0.028;CpG-16—19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4.5%和2.2%,z=-3.3,P=0.001;CpG-27—28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4.9%和3.0%,z=-2.6,P=0.007;CpG-31—33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6.8%和5.5%,z=-2.5,P=0.012。结论:Sma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参与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Smad4基因启动子区CpG-1、CpG-16—17—18—19、CpG-27—28和CpG-31—32—33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螺旋断层放疗(HT)治疗肺癌与食管癌致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及与双肺剂量体积(DVH)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HT 治疗的19例肺癌和14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中13例仅行HT治疗,20例联合化疗。放疗剂量:小细胞肺癌54~61.8Gy/27~28次,非小细胞肺癌54~66Gy/25~31次,食管癌60~66Gy/28~30次。结果 全组33例患者中,发生0级放射性肺炎8例(24.2%),1级15例(45.4%),2级1例(3.0%),3级5例(15.2%),5级4例(12.1%)。DVH参数分析显示,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与V30~V45有关,与V5~V25、双肺平均剂量(MLD)、计划靶区(PTV)无关。临床病理特征中,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与ECOG评分有关,与病种、性别、年龄、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化疗情况无关。结论 HT治疗肺癌与食管癌未明显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一般状态差、分期晚的患者应严格限制DV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