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兔VX2食管癌移植瘤模型,探讨其成瘤率、生长特性及转移情况,为进一步研究食管癌及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平台.方法:将兔VX2肿瘤剪碎至1 mm3左右的组织块,通过外科手术将肿瘤块植入腹段食管黏膜下层,于接种后第1、2及3周分别行食管造影和CT扫描检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3周后,处死兔子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测.结果:12只兔子除2只死于手术并发症外(胃穿孔及误缝食管所致的梗阻),其余10只接种后1周,未见肿瘤生长;2周后食管造影显示食管下段充盈缺损.CT扫描示食管下段走行区局限性管壁增厚,有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平均最大径为1.04 cm (0.7~1.5 cm);3周后兔子消瘦明显,食管造影示食管下段黏膜破坏,充盈缺损明显,4只兔子出现食管穿孔.CT扫描示食管下段软组织肿块影明显增大,平均最大径为2.28 cm (1.7~4.3 cm).瘤体及淋巴结病理检查证实,成瘤及淋巴结转移成功率为100%.结论:采用兔VX2瘤块移植法可成功建立食管癌移植模型,且具有周期短,成瘤率高,生长迅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小鼠肝癌休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鼠肝癌休眠模型并验证休眠细胞的存在。方法:30只昆明种小鼠均右侧腋下接种1×106个H22腹水型肝癌细胞,常规喂养2周,第15天选择表皮肿瘤直径〉0.5cm的小鼠,进行姑息性手术,将肉眼可见肿瘤组织全部切除。手术后的小鼠再常规喂养8周,如接种处未见肿瘤组织生长,即认为肝癌小鼠休眠模型建立成功(按照平均寿命折算,小鼠生存期8周,即相当于人类寿命5年)。其后模型小鼠分为复发对照组和复发实验组,复发对照组小鼠常规喂养;复发实验组模型小鼠给予连续外伤刺激。6周后处死全部模型小鼠,接种部位取材,组织固定和HE染色观察肿瘤再生成情况确定休眠细胞的存在。结果:肝癌细胞接种于小鼠并行手术后,有20%小鼠成瘤,80%处于休眠状态。复发实验组给予连续外伤刺激6周后,100%小鼠成瘤,而复发对照组只有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本方法成功建立了小鼠肝癌休眠模型,并用外伤刺激引起肝癌休眠细胞增殖,验证了休眠肿瘤细胞在体内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BALB/c小鼠肝癌动物模型,并研究其超微结构的特点,为开展肝细胞癌相关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66只正常雄性成年BALB/c小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即实验A、B、C、D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4只,对照组10只。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的联合诱导方式喂养实验组小鼠;于给药后第60、90、120和150天,分别取实验A、B、C和D组小鼠肝脏组织;于给药后第150天取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观察小鼠肝脏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并利用RT-PCR检测病变肝脏组织不同时期小鼠甲胎蛋白(mAFP)的变化情况。结果:对小鼠肝脏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对照组肝脏未见异常,给药后第60天实验A组小鼠肝脏炎症发生率为64.28%(9/12),第90天实验B组小鼠肝脏轻度纤维化发生率为64.28%(9/12),第120天实验C组小鼠肝硬化发生率为71.43%(10/12),第150天实验D组小鼠肝脏肿瘤性病变发生率为64.28%(9/12);以上时间点各实验组小鼠肝脏病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AFP阳性表达在给药60d后出现;第150天时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符合肝癌。结论:利用化学致癌剂和肿瘤促进剂,成功建立了甲胎蛋白分泌型BALB/c小鼠肝癌动物模型,该方法诱导时间相对较短,病变过程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均与人类肝癌发病特点类同,是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近百余年中,小鼠模型在医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肿瘤基础研究以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肿瘤研究进展的不断加深,从最初的肿瘤移植模型到近年的基因编辑模型,模型小鼠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人体环境中,不同的肿瘤在发生、发展及转移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因此,建立合适的小鼠模型是开展肿瘤研究的必要条件.本研究总结目前肿...  相似文献   

5.
裸小鼠原位移植建立人肝癌高转移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组织学完整的病人标本,以裸小鼠肝被膜下植入方法,从30例人肝癌标本中筛选出一株人肝癌高转移瘤株,在裸小鼠体内成功地建立了人肝癌高转移模型LCI-D20。目前该瘤株在裸鼠体内生长1年,传代16次,其移植生长率与自发转移率达100%,表现为区域侵犯、肝内、淋巴结和肺转移、腹腔种植与血性腹水,并保持分泌甲胎蛋白的特性。组织病理学和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DNA相对含量分析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移植瘤细胞与来源人肝癌细胞相似。本模型为原位移植模型,移植瘤的生长与转移,完全模拟了人肝癌的自然过程,为研究人肝癌转移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一个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血清标记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等临床常用的肿瘤标记物的阳性率明显提高,而且筛选出许多新的与食管癌相关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Dickkopf21蛋白、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等,对这些新的标记物的临床研究,有可能改变食管癌诊断和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建立具有人免疫学特征的卵巢癌-SCID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6只雌性SCID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磷酸盐缓冲液(PBS)0.5ml;B组为荷HO-8910组:HO-8910细胞1×106个/只;C组为人免疫重建组:PBL细胞4×107个/只,进行免疫重建;D组为荷HO-8910免疫重建组:PBL细胞4×107个/只,24h后腹腔注射HO-8910细胞1×106个/只,观察各组小鼠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结果]免疫重建鼠的骨髓、肝脏、脾脏、胸腺、淋巴结、外周血、腹腔液中检测到人源性细胞;荷HO-8910细胞免疫重建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小于荷HO-8910组小鼠;各组均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结论]初步建立免疫重建荷人卵巢癌-SCID鼠模型,为卵巢癌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裸鼠模型在人膀胱癌中的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源性膀胱癌裸鼠模型与人类膀胱癌生长特性相似,能更好地模拟膀胱癌在人体内的自然生长过程及许多生物学行为.为深入研究人膀胱癌发生发展与转归机制,进行新型膀胱腔内生物免疫制剂和化疗药物临床前期评价,探索分子靶向治疗策略,建立人源性膀胱癌裸鼠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与科研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及蛋白发生改变.与食管癌癌前病变相关的分子事件主要有p53基因突变及蛋白的过表达、一些基因位点的杂合性丢失及DNA甲基化及一些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出现;与食管癌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有P53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等.  相似文献   

10.
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株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是我国最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对于食管癌放化疗疗效评价尚缺乏准确而统一的标准。近年来,食管癌放化疗疗效的影像学评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手段有X线钡餐造影、超声内窥镜、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具有安全、无创、可重复性等优点,是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评价手段。文章综述了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
张朋  王少康  孙桂菊 《肿瘤》2011,31(8):768-771
食物成分的复杂性使食物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因此,研究食物与营养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发挥食物对人体的有益作用。本文就食物、营养与食管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探讨其体内抑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裸鼠EC9706人食管癌细胞实体瘤模型进行体内抑瘤实验研究,应用全反式维甲酸10d后处死裸鼠,观察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HE染色对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全反式维甲酸对裸鼠EC9706人食管癌细胞实体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60%以上。组织学观察及TUNEL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散在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具有较强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In a randomized trial, irradiation alone (35 Gy) or irradiation (30 Gy) and bleomycin was given as preoperativ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inoperable patients, a split course of irradiation alone (63 Gy) or irradiation (55 Gy) and bleomycin was given. Bleomycin doses were 5 mg i.m. 1/2-1 h before each irradiation dose. No benefit was obtained by addition of bleomycin to irradiation concerning survival or palliation of dysphagia. No benefit of bleomycin was seen either in any subgroup of patie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imary tumour classifications, histopathological gradings or localizations of tumour.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metastatic disease, bleomycin and adriamycin treatment gave a significantly longer survival than bleomycin alone. It was shown that the presence of T1 tumours was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long-term survival and that performing a radical operation wa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for a longer survival. Femal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rradiation with or without bleomycin survived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males, but in operable pati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exes with regard to survival.  相似文献   

15.
食管碰撞瘤是指两个独立肿瘤的相互碰撞,很罕见.碰撞瘤的病理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测均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详尽的病理学检查对于作出准确的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获得较好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有关食管碰撞瘤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待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不宜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是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放疗技术的进展、放疗剂量和放疗靶区范围的异同、同步化疗和免疫治疗等相关问题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应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食管鳞癌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相关抑癌基因启动子区超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紊乱已成为食管癌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众多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食管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周血DNA甲基化谱可作为食管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随访的检测指标,有望将抑癌基因去甲基化作为食管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是中国高发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但长期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明显。热疗作为一种传统的物理治疗方式,无明显不良反应,已被研究证实可以增敏放化疗,联合用于治疗食管癌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材料、技术的革新也为肿瘤热疗带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虽然近些年随着化疗、放疗和手术技术的进步,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有所改善,但是5年生存率仍很低。在欧美国家,多数食管癌患者为胃-食管交界部(GEJ)腺癌,故其靶向治疗研究都与胃癌一并进行,但是在我国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是食管癌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方向。尼妥珠单抗是全人源化抗EGFR单克隆抗体,其在多个Ⅱ期研究中都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和耐受性,一些Ⅲ期研究正在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