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95年.Elliot最先报道了肠系膜静脉血栓可通过影响肠道静脉回流而导致肠坏死。随后于1935年Warren等正式将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a3作为一个独立的肠坏死致病因素提出来,以便与系膜动脉阻塞引起的肠坏死相区别。MVT所致的肠道缺血约占整个肠系膜血管性疾病的5%.15%,通常MVT主要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发生血栓较少,由于MVT临床表现隐匿.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徐钢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1,11(10):439-442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也称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回注下腔静脉过程中,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形成的夹角,受到挤压而引起血尿、蛋白尿和左侧腰腹痛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故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31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别做了坏死小肠切除及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或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上静脉溶栓治疗,分析2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适应证.结果 外科手术治疗9例,其中6例术后痊愈,3例因消化道出血无法抗凝、溶栓,术后仍有腹胀,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残留;介入治疗22例中有17例术后72h内症状明显改善,其余症状改善时间为术后5~7d.2例置管溶栓过程中并发少量消化道出血,终止溶栓治疗;1例置管溶栓48 h后腹痛症状加重,中转开腹手术.本组随访25例(81%),随访时间5 ~35个月,平均(19±5)个月.20例无腹胀、腹痛,3例有饱食后腹部胀满感.结论 合理选择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治疗适应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上静脉溶栓是一种操作简单、风险较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包括扩张性、狭窄性血管病及闭塞性血管病两类。前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表现为因瘤体引起的压迫或破裂,以及分支血管的栓塞,进而导致肠管病变;后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的狭窄或闭塞,表现为慢性和急性小肠的缺血性改变。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C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A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由于腹腔内脏循环存在广泛的解剖学沟通,肠系膜上血管缺血的转归不仅与病变形式、部位、诊断与治疗有关,还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门一体静脉之间彼此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决定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后果,可呈现肠道功能异常、黏膜坏死或肠梗死、坏疽。不同形式的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在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学等多个方面存在极其复杂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状况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SMV)损伤的处理和预防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8例SMV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损伤原因、处理方法及病死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例因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时损伤SMV,1例因切除后腹膜肿瘤损伤门-肠系膜上静脉(PV/SMV).8例均在术中即时修补裂口,其中修补成功5例,行大隐静脉移植1例,术中死亡2例.结论 精细的手术操作,丰富的胰腺和血管外科经验是SMV损伤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腹部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腹部手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的诊治情况。结果:所有患初期症状重而体征轻,再次手术前仅1例确诊。4例患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经手术治愈。结论:该病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腹部手术后发生剧烈腹痛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彩色多普勒超声,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敏感方法,早期行受累肠管及其系膜切除,有门静脉血栓时行门静脉取栓及早行抗凝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全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患的5%~15%,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很少受累。该病在临床上表现较为隐袭,诊断往往被延误,大多数病例是在开腹探查时才获得确切诊断。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使该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也使治疗发生了变化 。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PV)主干或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SMV)、肠系膜下静脉及脾静脉(SP)的血栓。新鲜的血栓取出相对容易,陈旧性机化的血栓清除则难度较大。对于终末期肝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者,由于在技术上难以建立有效的向肝性门静脉血流灌注和术后再次血栓形成的高度危险性,以往被认为是原位肝移植的手术绝对禁忌证。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类患者实施肝移植已成可能。  相似文献   

9.
介入治疗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是较少见疾病 ,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胰腺炎、肿瘤侵犯、门脉高压症、腹部外科术 (如脾切除、门 腔分流、肝移植术 )后、血液病等 ,急性病人可因侧支建立不良而发生肠梗死 ,未经及时治疗者死亡率高达 70 %。近年 ,欧美有些作者报道用介入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获得优良效果 ,国内尚无类似报告。我们最近用介入治疗方法成功救治 1例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病人 ,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 :病人 ,女性 ,38岁 ,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d入院。病人2周前因巨脾合并脾静脉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静脉取栓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MVT小肠坏死、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Fogarty经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加术后溶栓。 结果患者治愈出院11例(91.7%),死亡1例(8.3%)。治愈患者术后无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系膜静脉血栓复发等并发症出现,无再次手术。 结论术中经肠系膜上静脉取栓联合导管术后溶栓治疗AMVT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联合后续抗凝等预防性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进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TV)是一种突起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早期较难作出诊断。本文着重介绍了其发病的易患因素,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1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急性MVT是出现症状4周之内.由于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早期难以确定诊断.今报告收治MVT患者11例.  相似文献   

13.
左侧肾静脉移位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2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是指左侧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处受挤压而引起的一种不易被诊断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蛋白尿、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等。该病的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和左侧肾静脉移位术等。近来我们采用左侧肾静脉移位术治疗NCS 2例,效果满意,现就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 1992年 7月~ 1999年 6月间收治的 1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结果  10例中术前明确诊断 4例。 10例均行手术治疗 ,证实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9例 ,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 1例。行肠切除术9例 ,单纯探查术 1例。治愈 6例 ,死亡 4例。结论 该病病因复杂 ,诊断困难 ,预后较差。只有提高认识 ,早期诊断 ,及时正确施治 ,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是一种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可引起肠壁水肿、肠壁血液循环障碍、肠道细菌移位、败血症、肠道坏死、腹腔感染、腹腔积液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还可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目前以肠系膜血管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为主,治疗方式以禁食、补液、预防性抗感染、抗凝等保守措施为主,对于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的患者,可采用血管腔内治疗,若出现肠管坏死,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血管腔内治疗途径包括经皮经肝、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直接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的间接途径,动静脉联合途径,经皮经脾途径等,不同途径的适应证侧重有所不同。腔内治疗方式包括吸栓、碎栓、溶栓等,以溶栓最常见,诊治的及时性与预后情况密切相关。AMVT诊治过程中应贯彻损伤控制性外科与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以及进阶式的诊断、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1980年2月至2001年3月,我院收治了19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9例、女10例,年龄20~74(平均48.1)岁,病程2~12d。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恶心呕吐表现,其中腹痛加重,但腹膜炎体征不明显者12例,腹泻、血便8例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十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脾静脉,并偶见于全身静脉系统.我院自1989年9月至2004年12月共治疗脾切除术后合并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例,占脾切除术总数的0.7%,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2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3例 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男 17例,女 6例;平均年龄 42岁.有 20例为急性 MVT,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 94.1%;腹部 CT的检出率 100%.非手术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及对症等,治愈率 81.8% (9/11例 );手术治疗 12例,包括肠切除和 Fogarty导管经肠系膜切缘的静脉分支切除肠系膜静脉血栓;手术并发症 33.3% (4/12例 ),其中顽固性腹水 2例,进食后腹痛 2例.住院期间死亡 2例 (8.7% ).随访 2个月至 9年,复发 3例,系出院后自行停用抗凝药物;死亡 3例,死因分别为心肌梗死、肝癌和肝硬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 CT扫描对 MVT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抗凝治疗和手术是 MVT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成人再通肝圆韧带(LTH)长度及管径与自体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用于自体门静脉(PV)及肠系膜上静脉(SMV)节段性替代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5例成人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行强化CT检查,运用血管重建技术重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其长度,并自近肝端向远肝端,于每厘米中部依次测量其管径。术中切取其肝圆韧带并进行扩张再通,30cmH2O压力下测量再通后肝圆韧带的长度及其每厘米管径。将两者的长度及对应部位的管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的长度之和为7.32~11.1(9.40±1.32)cm,门静脉最大平均直径为8.8~13.9(11.83±1.56)mm,肠系膜上静脉最小平均直径为5.0~8.1(7.18±0.92)mm。再通肝圆韧带的长度为7.6~10.8(9.01±0.97)cm,最大平均内径为10.0~16.1(12.55±1.81)mm,最小平均内径为5.6~7.5(6.47±0.80)mm。70%以上的病例其肝圆韧带与自体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径的差值波动范围在30%以下。再通肝圆韧带长度及对应测量位置管径与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圆韧带可扩张再通,再通肝圆韧带具有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相匹配的长度及管径,具备了用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节段性修复重建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