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组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索一种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端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3.
流程重组影响护理服务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 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4.
蒋晓珍   《护理与康复》2018,17(10):51-53
目的观察改良扣眼穿刺法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动脉端采用常规的离心方向扣眼穿刺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动脉端采用离心方向扣眼穿刺形成第1个扣眼、向心方向扣眼穿刺形成第2个扣眼交替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患者半年后透析效果,血液透析半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血栓形成、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半年后透析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端采用离心扣眼穿刺与向心扣眼穿刺交替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能够保证透析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组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探索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内瘘穿刺方法。方法 将7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5例。将动脉端向心性穿刺为观察组,动脉端离心穿刺(传统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向心性内瘘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具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能保证透析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替代传统的内瘘穿刺法。  相似文献   

6.
朱伟萍 《天津护理》2010,18(6):314-315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能减少內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保证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端绳梯式穿刺法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和顺血流方向穿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60例(每例透析病人动脉端穿刺次数为600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动脉端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对照组动脉端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所有病人静脉端为向心方向穿刺.观察两组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端顺血流方向穿刺能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向心方向穿刺和传统离心方向穿刺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选择最佳穿刺方法、保护病人的动静脉内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例病人向心方向穿刺10次,传统离心方向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每次检测并记录动脉端、静脉端和外周血尿素氮,计算再循环率,并同时使用血液透析机的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功能测量记录病人的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动静脉内瘘向心方向穿刺的再循环率和透析充分性与传统的离心方向穿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穿刺成功率提高。[结论]采用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可以避免血液重复循环发生,达到充分透析,减少了并发症,保护了内瘘。  相似文献   

10.
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向心方向穿刺和传统离心方向穿刺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选择最佳穿刺方法、保护病人的 动静脉内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例病人向心方向穿刺10次,传统离心方向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每次检测并记录动脉端、静脉端和外周血尿素氮,计算再循环率,并同时使用血液透析机的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功能测量记录病人的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动静脉内瘘向心方向穿刺的再循环率和透析充分性与传统的离心方向穿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穿刺成功率提高.[结论]采用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可以避免血液重复循环发生,达到充分透析,减少了并发症,保护了内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内瘘侧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头静脉距瘘口近侧5~10 cm处离心方向穿刺法.结果:观察组穿刺324次,一次穿刺成功317例,成功率为97.8%;发生皮下血肿15次,发生率为4.6%.对照组穿刺315次,一次穿刺成功为260例,成功率为82.5%;发生皮下血肿30次,发生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动脉瘤1例;对照组发生内瘘堵塞5例,内瘘狭窄6例,动脉瘤9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出路采取动静脉内瘘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可使血流量得到保障,减少对内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方法将6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处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30例选择距瘘口近侧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1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可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逆穿法,比较2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2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以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3种不同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向的不同分为向心组、交替组、离心组,每组40例。3组观察时间均为1年,比较3种方法对患者透析效果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下降率、尿素清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组发生1(2.50%)例内瘘闭塞、8(20.00%)例内瘘狭窄和1(2.50%)例动脉瘤;交替组发生2(5.00%)例内瘘狭窄和2(5.00%)例动脉瘤;离心组发生6(15.00%)例内瘘闭塞、1(2.50%)例内瘘狭窄和10(25.00%)例动脉瘤。结论向心与离心交替穿刺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降低血管瘤的形成风险,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向心方向穿刺法在血液透析(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84例血液透析患者的有关资料,按穿刺方式分成两组,观察组(n=42)内瘘动脉穿刺方式为改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n=42)内瘘动脉穿刺方式为离心方向穿刺(传统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HD1个月同等时间内的血流量达标情况,BUN和Scr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使用年限。结果两组血流量达标情况,观察组99.8%,对照组9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49,1.423;P〉0.05)。两组透析效率,观察组BUN清除率为(65.48±3.18)%,Scr清除率为(58.28±3.82)%,对照组BUN清除率为(64.23±3.25)%,Scr清除率为(58.80±3.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瘘3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阻塞率情况,观察组动脉瘤例数5例(11.9%),狭窄例数2例(4.9%),阻塞例数1例(2.4%),均低于对照组26例(61.9%),13例(30.9%),8例(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2.547,13.820,24.098;P〈0.01)。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选择改良向心方向穿刺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16.
郭刚  倪虹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13):1866-1869
目的:探讨扣眼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不良事件及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要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内瘘止血情况、血管壁的变化、内瘘并发症以及血液透析的效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渗血、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6个月后的内瘘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血管壁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6个月时的尿毒素下降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能够减少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不良事件和血管增生,减少内瘘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穿刺方法对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关系.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针尖与皮肤为40度角进针,对照组采用针尖与皮肤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内瘘不同角度进针穿刺法并发症包括血管硬化,假性动脉瘤,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疼痛.结果 观察组发生内瘘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透析效果无差异.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我们采用40度角的进针方法,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尽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动静脉内瘘顺血流方向穿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871-2872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