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后入路手术治疗胰腺坏死并感染的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rious acute pancreatitis,SAP)发生胰腺坏死并感染在局麻或者全麻下实施了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经过1次手术,4例经过2次手术;8例首次手术为双侧清除引流,1例为单侧.结果 术后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迅速缓解,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首次手术时间60~80 min,平均(73±5.7) min,随访期间8例患者症状均完全消失,无复发,1例患者于术后6周死于心肌梗塞.结论 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胰腺坏死并感染的患者,腹膜后入路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是直接、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侧腹入路用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为15例患者经侧腹入路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主动侧腹入路手术时间平均(60±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12)ml;被动侧腹入路手术时间平均(70±2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5±20)ml。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和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一例输血。术后24 h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3 d。结论:侧腹入路结合了经腹入路和后腹入路的优点,是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有效入路之一。后腹入路手术损伤腹膜时可及时切开腹膜中转为侧腹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腹腔镜手术治疗69例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经腹入路,34例经腹膜外入路,对比2种入路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联合脏器切除1例,为高分化脂肪肉瘤经腹膜外入路联合左肾上腺切除。2例因与周围器官及腹主动脉关系密切,中转开腹。经腹入路组手术时间(145. 2±71. 8) min,与经腹膜外入路组(116. 0±74. 7) min差异无显著性(t=1. 659,P=0. 102)。经腹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0(10,200) ml,经腹膜外入路组10(5,62. 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454,P=0. 014)。经腹膜外入路组术后排气时间(1. 8±0. 6) d,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2. 3±0. 9) d(t=2. 686,P=0. 009);术后住院时间(4. 3±1. 5) d,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5. 3±2. 6) d(t=2. 017,P=0. 049)。术后乳糜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85例随访2~72个月(中位数36. 5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应用于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治疗侵犯肝门部胆囊癌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与胆胰外科收治的侵犯肝门部胆囊癌手术共3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围肝门入路组,20例)与传统手术入路(传统手术入路组,19例)两种手术入路术后R0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生存时间等。结果 传统手术入路组采用CT和(或)MRI进行术前评估,围肝门入路组采用CT+MRI+三维重建评估。传统手术入路组可切除评估准确率为57.9%(11/19),围肝门入路组可切除评估准确率为90.0%(18/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传统手术入路组和围肝门入路组比较,两组R0切除率分别为26.3%(5/19)和85.0%(17/20)(P=0.000)。两组行S4b,5+肝外胆管切除、S4b,5,6,7,8+肝外胆管切除、S4a,4b,5,6,7,8+肝外胆管切除、联合脏器切除术、胆囊切除+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术或剖腹探查术分别为7例vs.8例、3例 vs.6例、0 vs.1例、1 例vs.3例、8 例vs.2例(P=0.156)。两组术后30 d死亡例数为4例vs.0(P=0.047)。在肝切除病人中,传统手术入路组病人出血量显著大于围肝门入路组[(660.0±219.1)mL vs.(358.8±184.8)mL,P=0.006],传统手术入路组Clavien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围肝门入路组,其中Clavien Ⅲ级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2.7% vs. 27.8%(P=0.027),Clavien Ⅳ级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5.5% vs. 0(P=0.004),Clavien Ⅴ级27.3% vs. 0(P=0.045)。传统手术入路组与围肝门入路组1年存活率分别为21.1%(4/19)vs.61.1%(11/18)(P=0.020),总体生存时间围肝门入路组显著优于传统手术入路组(16.0个月vs 8.4个月,P=0.0005)。 结论 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能提高R0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总体生存时间;CT+MRI+三维重建评估能提高术前可切除评估准确性,减少盲目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巨大肾上腺肿瘤(6cm)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行腹腔镜下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腹腔入路组(18例)与经腹膜后入路组(12例)。选取同期16例行开放经腹途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经腹腔入路组和经腹膜后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但经腹腔入路组与经腹膜后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入路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经腹膜后入路组和开放手术组(P0.05),但经腹膜后入路组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入路组和经腹膜后入路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放手术组(P0.05),但经腹腔入路组与经腹膜后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巨大肾上腺肿瘤安全可行,对于腹腔镜手术操作娴熟的术者,经腹腔入路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入路与经腹腔入路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大体积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大体积肾癌患者均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经腹腔入路组(n=35)与经腹膜后入路组(n=38),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结果:经腹腔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经腹膜后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中转开放手术例数、入ICU例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入路组术后病理检测T分级高于经腹膜后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大体积肾癌安全可靠,经验丰富的医师应根据两种入路的优势,为患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治疗侵犯肝门部胆囊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与胆胰外科收治的侵犯肝门部胆囊癌手术共3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围肝门入路组,20例)与传统手术入路(传统手术入路组,19例)两种手术入路术后R0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生存时间等。结果传统手术入路组采用CT和(或)MRI进行术前评估,围肝门入路组采用CT+MRI+三维重建评估。传统手术入路组可切除评估准确率为57.9%(11/19),围肝门入路组可切除评估准确率为90.0%(18/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传统手术入路组和围肝门入路组比较,两组R0切除率分别为26.3%(5/19)和85.0%(17/20)(P=0.000)。两组行S4b,5+肝外胆管切除、S4b,5,6,7,8+肝外胆管切除、S4a,4b,5,6,7,8+肝外胆管切除、联合脏器切除术、胆囊切除+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术或剖腹探查术分别为7例vs.8例、3例vs.6例、0 vs.1例、1例vs.3例、8例vs.2例(P=0.156)。两组术后30 d死亡例数为4例vs.0(P=0.047)。在肝切除病人中,传统手术入路组病人出血量显著大于围肝门入路组[(660.0±219.1)mL vs.(358.8±184.8)mL,P=0.006],传统手术入路组Clavien 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围肝门入路组,其中Clavien Ⅲ级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2.7%vs. 27.8%(P=0.027),Clavien Ⅳ级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5.5%vs. 0(P=0.004),Clavien Ⅴ级27.3%vs. 0(P=0.045)。传统手术入路组与围肝门入路组1年存活率分别为21.1%(4/19)vs.61.1%(11/18)(P=0.020),总体生存时间围肝门入路组显著优于传统手术入路组(16.0个月vs 8.4个月,P=0.0005)。结论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能提高R0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总体生存时间;CT+MRI+三维重建评估能提高术前可切除评估准确性,减少盲目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腹腔与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141例患者资料,其中经腹腔入路组61例、经腹膜后腔入路组80例,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141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对于经腹腔入路组和经腹膜后腔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2.1及147.2min(P=0.000);平均术后住院日分别为5.8d及7.2d(P=0.000);平均肿瘤长径分别为5.6cm及4.3cm(P=0.001)。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输血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腹腹腔镜和经后腹膜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均有良好效果,经腹腔入路适合治疗体积较大的肿瘤,术后恢复快,而经腹膜后腔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侧腹入路、经腹入路和后腹入路三种入路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的优缺点,来研究侧腹入路行LPN治疗肾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行LPN的126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侧腹入路、38例经腹入路和46例后腹入路(肿瘤直径≤4cm),比较三种入路行LPN的手术及术后指标。结果:侧腹入路组4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96±2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7±83)ml,平均住院时间(7.0±2.5)d,与其他两种入路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侧腹入路组术中没有出现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大出血,无患者输血。术后48h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术后随访6~4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转移。结论:侧腹入路结合了经腹入路和后腹入路的优点,显露和阻断肾动脉更容易、更清晰;同时在处理肿瘤位于肾脏中上极腹侧面时,操作空间更大、创面缝合更容易。侧腹入路开创了LPN的新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腹膜后和经腹腔两种手术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经腹腔组和经腹膜后组。经腹腔入路组患者共26例(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53.5±9.7)岁;经腹膜后入路组患者共41例(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55.2±12.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病理结果和围手术期情况。结果:67例患者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经腹腔入路和经腹膜后入路组术中出血量、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腹膜后入路组患者的术后肠道功能较经腹腔入路组恢复快(P<0.05)。结论:采用经腹膜后入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可以取得和经腹腔入路同样的手术效果,而且其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进一步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120例CAP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CAP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性胰腺坏死是否同期发生,分为同时性CAP(69例)和异时性CAP(51例)两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全组病死率为42.5%(51/120),其中同时性CAP病死率为66.7%(46/69),高于异时性CAP组(9.8%,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异时性CAP相比,同时性CAP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更高、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更长、术后出血发生率更高、ICU住院时间及总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至IPN时间(OR=1.1,95%CI 1.0-1.2,P=0.010)、多器官功能衰竭(OR=8.3,95%CI 2.1-32.2,P=0.002)和同时性CAP(OR=9.4,95%CI 2.6-34.5,P=0.001)是CAP病人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同时性CAP是早期器官功能衰竭进行的同时并发感染性胰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11年12月14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Ⅰ a2~Ⅱb期宫颈癌,83例腹腔镜辅助阴式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设为研究组,63例开腹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量、术后镇痛药应用、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拔除盆腔引流管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生存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少[(283.3±162.3) ml vs.(372.9±194.5) ml,t=-3.032,P=0.003]、术后应用镇痛药例数少[15例vs.57例,x2=75.116,P=0.000]、术后排气早[(39.1 ±17.5)h vs.(48.3±19.4)h,t=-3.002,P=0.003]、体温恢复正常快[(47.5±19.7)h vs.(56.1±23.2)h,t=-2.419,P=0.017]、拔除盆腔引流管早[(3.6±1.6)d vs.(4.4±2.7)d,t=-2.090,P=0.039].2组在手术时间[(227.3 ±62.5)min vs.(235.1±67.7)min,t=-0.721,P=0.472]、切除淋巴结数[(22.6±5.7)枚vs.(20.7±6.4)枚,t=1.892,P=0.061]、并发症发生率[41.0% (34/83) vs.57.1% (36/63),x2=3.756,P=0.053]及术后复发率[13.2%(11/83) vs.14.3%(9/63),x2=0.032,P=0.85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截止2012年5月30日,研究组83例术后平均随访63.4月(5~77个月),对照组63例术后平均随访62.3月(9~ 79个月),2组术后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026,P=0.872).结论 腹腔镜辅助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远期疗效好,是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KyberSept研究总体结果显示严重脓毒症给予大剂量抗纤维蛋白酶没有效果,与主要预后指标:28天死亡率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造成的。脓毒症早期微循环障碍但尚未发展到器官不可逆损害时,给予抗凝治疗尚无数据报道。目的报道KyberSept单中心研究中脓毒症患者器官衰竭早期治疗的posthoc分析结果。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美国第三级重症治疗机构接受治疗。48小时内患者随机1:1分组(安慰剂组41例,抗凝组40例),在4天内分别静注30000IU抗纤维蛋白酶和安慰剂。结果组间基础值比较无差异。80%患者(n=65)在严重脓毒症出现24小时内给予研究药物,94%患者(n=76)48小时内用药。抗凝组40例患者中有9例,安慰剂组39例(2例基础时刻全脏器衰竭而被排除)中17例(43.6%)最初7天内发生新的器官衰竭(P=0.058)。第28天,40例抗凝组中16例(40%),41例安慰剂组中22例(54%)发生死亡(绝对值减少14%,比值比0.58,可信区间0.24~1.39)。与安慰剂组[41例中1例(2.4%)]相比,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出血倾向增加[40例中8例(20%)](P〈0.015)。结论根据posthoc分析证实此类患者抗凝治疗增加了出血风险。严重脓毒症早期给予抗凝治疗,虽然绝对值减少21%,与对照组1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对于所选的脓毒症患者可能存在益处。本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患者个体差异较小的脓毒症抗凝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4.
Tong ZH  Li WQ  Yu WK  Wang XY  Ye XH  Nie Y  Ke L  Xu XF  Lu J  Ni HB  Sun JK  Li N  Li J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8):1387-1391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直接开腹手术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的90例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针对感染的胰腺坏死组织首先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和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其中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27例,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63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首先在彩色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冲洗3 d后评价引流效果,无明显改善则中转开腹手术引流.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在确诊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结果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的避免开腹手术引流率(48.1%比0,P<0.05)和一次开腹手术引流成功率(92.9%比85.7%,P<0.05)均明显高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而术后残余脓肿(7.1%比28.6%,P<0.05)、术后新发单脏器功能障碍(7.4%比28.6%,P<0.05)、新发消化道瘘(7.4%比27.0%,P<0.05)、远期并发症(3.7%比22.2%,P<0.05)的发生率均低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此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的平均ICU治疗时间[(21.2±9.7)d比(28.7±12.1)d,P<0.01],平均住院时间[(48.2±12.5)d比(59.6±17.5)d,P<0.05]和住院费用[(191 762±5892)元比(341 689±10 854)元,P<0.05]均低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结论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能有效降低多次开腹手术引流率和术后残余脓肿发生率,治疗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并且平均ICU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23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21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09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85.7±10.4)ml,明显少于开腹组(110.0±13.8)ml(t=-15.053,P=0.000),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24.9±3.9)h vs.(32.1±6.7)h,t=-9.986,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4.8±0.7)d vs.(5.7±0.7)d,t=-9.678,P=0.000].2组患者子宫肌瘤残留率[1.7%(2/118) vs.2.8%(3/109),χ^2=0.008,P=0.929]、复发率[18.6%(22/118)vs.16.5%(18/109),χ^2=0.177,P=0.674)、妊娠率[14 4%(17/118) vs.20.2%(22/109),χ^2=1.329,P=0.249]、分娩率[7.6%(9/118) vs.11.0%(12/109),χ2=0.772,P=0.380]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夜间手术与白天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2004年1月至2013年3月,195例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从白天急诊手术患者(127例)中选出与晚夜间手术患者(68例)倾向指数相同或相近的个体进行配对,共匹配58对患者,包括夜间手术组[n=58,男45例,女13例,(48.3±14.6)岁]和白天手术组[n=58,男43例,女15例,(47.7±14.6)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透析率、气管切开率、住ICU时间、住院死亡率。结果夜间手术组患者术后气管切开率[19.0%(11/58)VS.6.9%(4/58),P=-0.053]、住院死亡率[8.6%(5/58)VS.6.9%(4/58),P=0.729]与白天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夜间手术组与白天手术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延长[(485.7-t-93.5)minVS.(428.5±123.3)min,P=0.048]、术后胸腔引流量偏多[(979.5±235.7)mlVS.(756.6±185.9)ml,P=-0.031]、机械通气时间延长[(67.9±13.8)hVS.(55.7±11.9)h,P=-0.025]、术后透析率增加[17.2%(10/58)VS.5.2%(3/58),P=0.039]、住ICU时间延长[(89.4±16.2)hVS.(74.8±12.5)h,P=-0.023]。术后随访107例患者,随访时间4~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13例术后透析患者中有12例已经不需要定期行透析治疗。结论夜间急诊主动脉夹层手术并不增加住院死亡率,但是增加术后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无论是夜间还是白天,对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都应该以更充分地准备、更饱满地精力去积极认真对待,必要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尿道大功率磷酸钛氧钾晶体激光(绿激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月将1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按手术方式分为PVP组与TUPKRP组,每组各9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冲洗时间、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拔管后24hQmax、术后3个月IPSS、QOL、Qmax等指标。结果PVP组手术时间(65±25)min,显著长于TUPKRP组(45±15)min(t=6.479,P=0.000);PVP组术中出血量(103±36)ml,显著少于TUPKRP组(304±75)ml(t=-22.605,P=0.000)。PVP组留置导尿时间(16.2±8.2)h,显著短于TUPKRP组(144.3±7.8)h(t=106.513,P=0.000);PVP组术后4例发生需要处理的膀胱痉挛,显著少于TUPKRP组12例[4.6%(4/87)VS.13.3%(12/90),x^2=4.106,P=0.043];PV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5/87),显著低于TUPKRP组23.3%(21/90)(x^2=10.918,P=0.001)。PVP组拔管24h后Qmax(17.5±2.3)ml/s,TUPKRP组(17.9±2.5)ml,2组无显著性差异(t=-1.107,P=0.270)。术后3个月PVP组IPSS(10.8±4.8)分,与TUPKRP组(11.4±5.9)分无显著性差异(t=-0.731,P=0.466);PVP组QOL评分(2.0±0.6)分,与TUPKRP组(2.1±0.5)分无显著性差异(t=-1.189,P=0.236);PVP组Qmax(15.8±4.2)ml/s,与TUPKRP组(16.5±3.8)ml无显著性差异(t=-1.147,P=0.253)。结论PVP能达到与TUPKRP相同的治疗效果,但比TUPKRP并发症少,留置导尿管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10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对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患者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09例行单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应用LMWH分为两组,LMWH组:386例,男290例,女96例;年龄49~81岁;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均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4000U每日2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直至手术前一天早晨。对照组:423例,男321例,女102例;年龄46~78岁;直接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而不应用LMWH或其它抗凝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等。结果LMWH组患者术中失血量[(296±94)mlVS.(249±81)ml,P=0.03]、术后胸腔引流量[(526_+159)mlVS.(410±125)ml,P=0.02]、输红细胞量[(2.6±1.1)UVS.(1.4±0.9)U,P=-0.04]以及手术时间[(172±34)minVS.(154_+41)min.P=0.04]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两组间手术死亡率(1.0%VS.1.2%,P=I.00)、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4.4%VS.3.8%,P=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稳定的缺血性心脏病,术前不用LMWH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和输血量,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关腹方式与传统关腹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99例,采用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缝合方式;对照组201例,采用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脂肪液化1例(0.5%)、切口红肿3例(1.5%)、切口硬结1例(0.5%)、切口裂开0例及皮下血肿2例(1.0%),对照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分别为18例(9.0%)、16例(8.0%)、15例(7.5%)、9例(4.5%)及0例,除皮下血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其余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口全部一期愈合(100%),对照组愈合186例(92.5%),观察组的-期愈合率较高泸〈0.01)。观察组的关腹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0±1.6)min和(7.7±1.3)d,均短于对照组[(18.0±2.2)min,(9.6±1.9)d,P〈0.01]。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切口缝合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腹壁切口缝合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腹部正中切口及旁正中切口病人16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5例,采用全层缝合方式缝合腹壁;对照组83例,采用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缝合腹壁.结果 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96.5%,对照组为77.1%;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为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