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2011~2012年麻疹野病毒株代表株血溶素(Fusio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2011~201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送检的麻疹野病毒中,选取7株代表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我国的疫苗株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及序列比对。结果我国2011-2012年7株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7.9%~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8.7%~100.0%;与中国疫苗株(Shanghai191和Changchun47)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5.0%~95.6%,氨基酸同源性为96.3%~97.2%。F基因的三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Arg)、第195位亮氨酸(Leu)未发生改变。但与疫苗株相比,有17个氨基酸位点发生较大改变。结论我国2011~2012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基因无明显变异,F基因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保守。推测近年来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结构和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抗原性稳定。然而鉴于F蛋白是麻疹病毒的重要功能蛋白,对F蛋白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于了解麻疹病毒的变异规律和评价疫苗的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999~2003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的H,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1999~2003年中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株中,选取13株H1基因型代表株,包括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8株和H1b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5株。使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它国家的A、D2、D6、D7、E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1999~2003年13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7.2%;而与其它基因型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6.2%。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第195位亮氨酸未发生改变。结论1999~2003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F基因无明显差异,F蛋白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推测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未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F蛋白是重要的功能蛋白,对F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野病毒流行特点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吉林省2001~2008年麻疹病毒代表株的血凝素蛋白基因(Hemagglutinin,HA)特征和氨基酸变异。方法从吉林省2001~2008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中选取5株代表株,提取核糖核酸,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A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基因库中的中国麻疹疫苗病毒株沪191以及所有23种麻疹野病毒基因型代表株的H基因序列,进行基因亲缘关系、同源性、氨基酸变异以及糖基化位点变异比较。结果吉林省5株麻疹病毒分离株均属于H1基因型H1a基因亚型,5株病毒H基因之间有6~17个核苷酸差异(0.3%~0.9%),3~9个氨基酸差异(0.5%~1.5%)。与中国现行疫苗病毒株沪191H基因相比,有89~95个核苷酸差异(4.8%~5.1%),25~30个氨基酸差异(4.1%~4.8%)。与H1a基因亚型代表株China93-4H基因相比,有9~17个核苷酸差异(0.5%~0.9%),3~7个氨基酸差异(0.5%~1.2%)。吉林省5株麻疹病毒分离株的H蛋白均保留了4个糖基化位点,第5个糖基化位点在氨基酸第240位由丝氨酸突变成天冬酰胺,导致一个潜在糖基化位点NLS238~240的缺失。结论吉林省2001~2008年流行的5株麻疹病毒,均丢失了一个可能影响抗原性的糖基化位点。5株麻疹病毒的核苷酸、氨基酸差异均不大,但无论与H1a基因亚型代表株China93-4相比,还是与疫苗株S191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呈逐年递减趋势,吉林省麻疹野病毒H基因的变异仍在逐年增加、逐年积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现阶段在宁波市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别和特征。方法:在2004年和2005年医院住院麻疹病人中采集含漱液分离麻疹病毒,获得8株麻疹野病毒。通过RT-PCR方法扩增其中两株麻疹病毒血凝素(H)基凼全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这两株麻疹病毒和Genbank中麻疹病毒的各基因型代表株的同源性。结果:两株宁波麻疹毒株ningbo04-2和ningbo05-2的H基因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7.7%,与川基因型代表株China93-7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3%,97.7%。与它们在核苷酸水平上同源性最高的毒株分别是zhejiang05-2,china94-7,其同源性分别达到99,7%,99.4%。ningbo04-2在氨基酸240位由丝氨酸(S)突变成天冬酰胺(N),造成一个潜在的N型糖基化位点丢失。结论:宁波市麻疹流行株属于H1型,至少存在H1a,HIb两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分离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序列特征。方法:采用RT-PCR扩增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分离到的21株麻疹病毒株的F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与疫苗株沪191、changchun-47、Edmonston株及国内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Zhejiang05-04、IMB-1比较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2004年-2009年宁波地区流行的21株麻疹病毒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5.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0%~99.8%;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2%~96.1%,氨基酸同源性为96.4%~97.3%。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AA),对病毒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第121位、第195位、第549位氨基酸均未发生改变。结论:2004年-2009年宁波地区流行的麻疹病毒株F基因关键位点未发生变异,本研究对了解本地区麻疹病毒遗传变异规律及疫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麻疹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广东省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和特征。方法 对2000年和2001年分别在广东省中山和韶关地区分离的两株麻疹病毒,通过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血凝素(H)基因全序列,并克隆pMD18-T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并分析这两株麻疹病毒和Genbank中麻疹病毒的各基因型代表株序列的同源性。结果 两株广东麻疹流行株H基因之间同源性为97%,和它们在核苷酸水平上同源性最高的毒株分别是China93-4和China94-7,达到99%。和其它已知麻疹病毒的21个基因代表株相比,广东省麻疹毒株在核苷酸水平上最大变异为7.0%,其中广东省2000年流行株在氨基酸240位由丝氨酸(S)突变成天门酰胺(N),造成一个N型糖基化位点丢失。结论 广东省麻疹流行株属于H1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6年河北省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特征。方法对2006年分离的30株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30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其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6个核苷酸同源性为99.7%~98.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6.0%~100%之间;与S191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1.4%~92.3%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6.7%~89.4%之间。2006年分离到的30株麻疹病毒存在3个分支(传播链)。结论 H1a基因亚型为2006年河北省优势流行基因型,H1b基因亚型可能已经终止,麻疹野病毒与现行疫苗株S191之间变异仍在加大。  相似文献   

8.
2002-2007年福建省麻疹野病毒的分离与基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收集福建省流行的麻疹野毒株,分析麻疹野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应用B95a或Vero/slam细胞,从疑似病例的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麻疹病毒,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株病毒的N基因3'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分析其基因型别及遗传特征。[结果]2002年、2006-2007年共从5个设区市分离了14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14株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7.8%~100%,在遗传树图中分属于4个独立分支,具有不同的来源。福建省分离株与H1基因型中国代表株、H2基因型及疫苗株S191相比,与S191差异性最大(核苷酸同源性91.0%~92.0%,氨基酸同源性88.1%~90.1%)。MV06-32、MV07-30、MV07-39和MV07-46这4株间N基因3'端450个核苷酸间同源性为100%,显示不同地区和年份来源的病毒株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福建省目前监测到的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H1a基因亚型,未发现其它型别;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内存在多传播链同时循环,也存在同一野病毒株可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间持续循环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验室诊断麻疹疑似病例和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3月广东省云浮市1例麻疹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并收集病例急性期血清和咽拭子各1份,进行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和中和实验;通过RT-PCR扩增麻疹N基因碳末端589个核苷酸。并进行测序和种系分析。结果:该麻疹疑似病例确诊为麻疹病例,并分离出1株麻疹病毒,该麻疹流行株不同于中国疫苗株(S-191),鉴定为H1基因型;和目前国外流行株相比在核苷酸水平变异最大可达12.8%。和目前广东省H1流行株相比在核苷酸水平变异在1.1%-3.7%;中和实验表明麻疹疫苗免疫后血清能够中和该野病毒,但其中和的滴度比中和疫苗株低2至4倍。结论:云浮市存在麻疹病毒野毒株,病毒基因发生变异,现在使用麻疹疫苗免疫对易感人群仍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分析江西省麻疹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掌握该省目前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特性。方法 采用Vero/SLAM细胞对2008-2012年疑似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分离到的毒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并对扩增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与GenBank中麻疹病毒各基因型参考株比较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 2008-2012年江西省麻疹病毒分离株均为麻疹H1基因型,属于我国麻疹病毒的优势株。13株分离株之间N基因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8.1%~100%;与H1基因代表型China93-7的N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7.5%~98.7%;与中国疫苗株沪191株的N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5.0%~96.2%。结论 2008-2012年江西省麻疹病毒流行株为H1基因型,说明江西省近年来麻疹的流行株仍然是H1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浙江省麻疹病毒流行株磷蛋白(P)基因变异规律.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扩增1999-2008年浙江省麻疹病毒流行株P基因全序列,进行序列测定,并与疫苗株Shanghai191及其他麻疹流行株进行比较.结果 1999-2008年浙江省各流行株与疫苗株Shahghai191之间存在59~75个核苷酸的变异(变异率3.9%~4.9%),导致36~42个氨基酸变异(变异率7.1%~8.3%),它们在二级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P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其基因分型结果与WHO推荐的核蛋白(N)基因分型结果基本一致.P蛋白氨基酸的平均变异率要大于主要抗原基因N和H基因.结论 1999-2008年浙江省麻疹病毒流行株与疫苗株Shanghai191的P基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别和特性。方法对2004~2008年宁波地区分离到的麻疹野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基因碳末端456个核苷酸并进行序列测定,与基因库中麻疹病毒各基因型参考株比较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2004~2008年共分离到麻疹病毒22株,均属H1基因型,与H1型参考株China93-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1%~98.5%,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的核苷酸/氨基酸差异为8.0%~9.5%/9.8%~14.5%;其中16株与H1a参考株China93-2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2%~99.6%,属于H1a亚型;6株与H1b参考株China94-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5%~98.9%,属于H1b亚型。结论宁波地区2004~2008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均为H1基因型,且以H1a亚型为主,亦存在H1b亚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全基因组层面探讨浙江省1999-2011年麻疹病毒的变异及其与疫苗株S191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浙江省不同年份分离的麻疹病毒流行株9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全基因组序列,并与疫苗株S191及国外主要流行基因型毒株进行全序列比较分析.结果 1999-2011年浙江麻疹流行株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77% ~ 99.89%,麻疹病毒尚未受到明显的正向压力,各基因的变异仍属随机漂移.与疫苗株S191相比,两者间氨基酸的同源性仅为96.63%~ 98.16%,分别存在135~159个氨基酸的改变,其中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位点113个,导致5个糖基化位点的变异.在核苷酸水平上,N基因的平均变异率最大(5.5%);而在氨基酸水平上,P蛋白的平均变异率最大(7.7%).此外,在全基因组序列上,浙江流行株与各国疫苗株的遗传距离均大于D4、B3基因型流行株与各国疫苗组的遗传距离(t=9.76,P<0.05;t=-12.39,P<0.05).结论 浙江麻疹流行株与疫苗株S 191在各基因上均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现行疫苗株与H基因型流行株之间的差异远大于疫苗株与国外优势流行株(D4、B(1)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应密切关注这一变化趋势,及早研究后备麻疹免疫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和亚型特征。方法对2003-2004年用健康产婴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的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分析C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2003年和2004年各分离麻疹病毒3株(XJ03-26、XJ03-27、XJ03-74、XJ04-146、XJ04-150、XJ04-152),除XJ03-26株与沪191株核苷酸差异〈1%,属疫苗相关株A基因型外,其余5株均为H1基因型。其中XJ03-27、XJ03-74、XJ04-150和XJ04-152与H1a参考株China9322的核苷酸差异为0.5%~1.6%,同属于H1a亚型;XJ04-146与H1b参考株China947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7%,属于H1b亚型。4株H1a毒株分属两组(即XJ03-27与XJ04-150,XJ03-74与XJ04-152),每组内毒株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几近相同无差异,但两组间毒株却存在较大变异,核苷酸差异达6.1%(27个核苷酸差异)。结论新疆地区2003-2004年流行的麻疹病毒以H1a亚型为主,亦存在H1b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狂犬病病毒浙江株(鼬獾源和犬源)糖蛋白(GP)基因组全序列,从分子水平比较狂犬病病毒浙江株与其他地区代表性街毒株和疫苗株GP之间的差异.方法 乳鼠接种分离狂犬病病毒,RT-PCR反应测定狂犬病病毒浙江株GP基因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序列和编码蛋白的比较分析.结果测序获得浙江5株鼬獾源狂犬病病毒和9株犬源狂犬病病毒GP基因序列,全长1575个核苷酸,编码524个氨基酸.浙江病毒株与其他地区街毒株、疫苗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82.3%~99.9%和85.1%~99.8%之间,种系分析显示浙汀株均为基因1型,GP编码蛋白无重组,主要抗原位点未出现较大的变异.结论 对GP基因一级结构综合分析表明,在某些区域存在优势抗原表位的可能性较大,可能出现潜在的蛋白质抗原决定簇,浙江株GP基因变异较小,与国内其他地区流行的代表性街毒株相似,但高于其他疫苗株,在基因结构及种系进化关系上存在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