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MRI对脊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7例中发生予胸椎2例,腰椎4例,骶椎1例;其中2例仅累及椎体,5例累及椎体和附件;6例累及单个椎体,1例累及相邻2个椎体。MRI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中6例病灶为囊实性混杂信号灶,1例为中等信号相对均匀实性肿块灶;5例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中等强化,囊变区中心不强化,囊壁中度强化。结论 MRI对脊椎骨巨细胞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结合CT扫描对多数病例术前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G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由病理证实的脊柱GCT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2.6岁)。所有病例拍摄病变节段X线正侧位片,22例行CT检查,16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10例,腰椎6例,骶椎13例,其中术后复发7例,肺转移1例。X线平片表现为侵袭性溶骨破坏及椎体压缩改变;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其MRI表现T1WI多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结论结合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脊柱GCT做出明确诊断。CT和MRI可提供更多信息,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11例。9例行MRI平扫及增强,4例行CT平扫,3例增强。结果 8例位于颅内脑外,1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内,2例位于髓外硬膜内;5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肿块(45.5%),5例(45.5%)呈分叶状肿块,1例形态不规则;CT上,4例均为高密度肿块,2例伴坏死,1例伴钙化,增强后3例均明显强化,2例伴脑膜增厚强化。MRI上,6例(66.7%)呈与脑白质等信号的稍短T1信号,2例呈与灰质等信号的等T1信号,1例呈稍长T1信号;T2WI上,8例(88.9%)呈与灰质等信号的T2信号,1例呈稍长T2信号;6例(66.7%)伴囊变;8例(88.9%)与脑膜或脊膜相连,6例(66.7%)以宽基底相连,2例(22.2%)以窄基底相连;5例(55.6%)伴流空血管;增强后9例均明显强化,囊变坏死无强化,8例(88.9%)邻近硬脑膜或脊膜均增厚、强化,4例(44.4%)见典型"脑膜尾征";8例(88.9%)颅内病灶伴水肿。3例伴骨质破坏。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性,最终诊断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HPC患者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扫描,6例行CT扫描。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均为分叶状肿块,1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6例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间杂低密度,均未见钙化,1例邻近颅底骨质呈侵蚀破坏,5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可见明显增粗的血管影,4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带。T1WI以等、低信号、T2WI以低、高混杂信号为主,2例信号均匀、14例信号不均,13例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中15例病灶均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病灶与硬膜呈宽基底相连,14例为窄基底相连。16例病灶均未出现“脑膜尾征”。DWI中,7例肿瘤呈等低混杂信号为主。MRS中,4例Cho峰明显升高;2例NAA峰及Cr峰降低。结论HP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脑外肿瘤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囊变坏死,周围骨质无增生硬化,甚至有破坏吸收改变,水肿较严重,肿瘤内未见钙化,侵犯周围脑组织或并发颅外转移时,提示HPC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探讨骨巨细胞瘤的CT常见和典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病变位于长管骨骨端占67.52%;膨胀性生长占94.02%;边缘硬化占79.49%;病变内有骨嵴占88.89%;骨皮质中断者占86.32%;病变无分叶占83.76%;病变达关节面或椎体终板者占86.32%;无骨膜反应占100%。同时具有上述表现的典型病例者占25.64%。中心性生长占52.14%,偏心性占47.86%。结论骨巨细胞瘤常见的CT典型表现的病例只占少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不应过分强调偏心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生于椎体、骨盆等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椎体4例,髂骨3例,耻骨2例,跟骨2例,坐骨及下颌骨各1例。结果:发生于脊柱部位者均累及单个椎体,其余部位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囊性膨胀性改变5例,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同时伴有软组织肿块4例。结论: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表现有一定特点,综合X线、CT、MRI 3种影像学表现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总结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20例GCTTS患者X线、CT、MRI影像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经病理或手术证实。10例行X线检查,9例行CT平扫检查,4例同时行增强检查,2例同时行关节CT造影检查,19例行MRI平扫。结果7例X线平片骨质破坏,2例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见硬化边,关节间隙正常,均未见钙化及骨膜反应。CT平扫关节周围等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楚;8例见明显骨质破坏;1例骨质可见硬化边,均未见钙化及骨膜反应。关节CT造影及增强扫描肿块呈中度至明显的不均匀强化。T1WI 14例与骨骼肌信号对比呈等信号,内见斑点状低信号,5例呈稍低信号;T2WI与骨骼肌信号对比13例呈混杂信号,内见线条状低信号,6例呈高信号。结论GCTTS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X线、CT显示邻近骨质压迫吸收、侵蚀性改变,MRI能够反映GCTTS内部的双低信号特征。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腱鞘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异同点,以提高对此两种肿瘤的认识。方法:对7例病理确诊的腱鞘巨细胞瘤和30例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比较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结果:7例腱鞘巨细胞瘤中5例位于颈椎以小关节为中心,2例位于胸椎椎体:3例呈膨胀性骨质骨破坏,5例骨破坏区周围见硬化边;30例骨巨细胞瘤中10例位于颈椎、14例位于胸椎、6例位于腰椎,18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27例肿瘤主体位于椎体,3例位于附件,2例骨破坏周围可见硬化边;肿瘤骨破坏部位有统计学差异、骨质破坏形式二组无统计学差异;硬化边形成与否具有统计学差异;4例腱鞘巨细胞瘤在T2WI上呈等低信号、3例呈混杂信号;5例进行增强扫描:1例呈中等强化,4例明显强化;20例骨巨细胞瘤在T2WI呈等低信号,8例呈混杂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1例进行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增强,1例轻度强化;二组肿瘤的MRI信号、增强特点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腱鞘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骨破坏形式、MRI信号及增强无统计学差异,而病变部位及硬化形成与否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学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长骨病灶分布主要在骨性关节面下方,以偏向性膨胀性骨破坏为主,周围硬化不明显,中央无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效应;其中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者见液-液平面。7例脊柱和不典型部位病灶以膨胀性骨破坏为特点,周围硬化不明显,脊柱病灶同时见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中心无钙化;其中1例脊柱病灶同时累及相邻三个椎体。骶椎病灶分布位置偏高,在骶椎1~2水平。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IL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8例的MRI、CT表现。结果:8例肿瘤均位于双侧侧脑室透明隔或第三脑室Monro孔处,分别向一侧或两侧侧脑室内生长,肿瘤呈不规则形,边缘清楚。CT平扫呈略高密度,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MRI表现为略长T1WI、长T2WI信号,病灶内可见小的囊变灶,注射Gd-DTPA后,病变轻度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MRI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MRI。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患者的CT、MRI影像特征,对照病理分析,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为肝脏PEComa的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形态及其内部影像学特征及强化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100%)肝脏PEComa均为单发,7例(87.5%)边缘清晰,大小平均为4.5cm,4例(50.0%)病变内部不均匀;影像学检查4例(50.0%)见脂肪成分,其中2例(25.0%)含有大量脂肪成分,5例(62.5%)可见血管畸形,8例(100%)均未见出血、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4例(50.0%)为“快进快出”,2例(25.0%)为“快进慢出”,2例(25.0%)为“持续强化”。结论 肝脏PEComa女性多见,多数单发,CT、MRI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病变内部不均匀,可含有脂肪及畸形血管,强化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点:(1)青少年易发病,20岁以下多见;(2)病变好发于小脑;(3)肿瘤呈类圆形,伴有不同程度囊变,根据囊变程度可分为囊肿型、囊肿结节型和肿块型,以囊肿结节型最多见;(4)肿瘤囊性部分CT平扫呈低密度,MR 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肿瘤实性部分、囊壁及壁结节CT呈等或稍低密度,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5)肿瘤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6)肿瘤出血与钙化少见.结论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CT、MRI上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术前与其他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颌面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面部MFH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其中2例仅行CT平扫,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上颌窦4例、下颌骨2例、颊部1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不清5例;2例MFH患者CT显示密度不均,其中1例呈明显囊实性肿块;另5例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均出现囊变区,MRI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5例呈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结构,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示多形型MFH 4例,黏液型MFH 2例,炎症型MFH 1例。结论:颌面部MFH常呈侵袭性生长,侵犯周围结构,囊变坏死多见,CT及MRI对其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典型PA 13例的CT与MRI表现.结果:位于小脑半球4例、小脑蚓部7例、右侧大脑半球2例.病变大小2.3cm×2.0cm×2.7cm~4.5cm×4.8cm×5.6cm.实性病变3例,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长信号或长信号中见少量短信号的混杂信号,CT及MRI增强后均表现为均质或不均质明显增强,其中2例病灶中心见少量无增强的低信号区,1例CT平扫见钙化灶.囊实性10例,MRI平扫显示肿瘤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性部分无增强,3例见明显增强壁结节,2例病变呈多房性,增强后分隔明显增强,其中1例见短T1、长T2出血灶 .结论:脑内PA的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硬化的脑CT、MRI表现与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因不明的脱髓鞘病变。本文报告经CT、MRI检查的 15例 ,并与临床对照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5例中 ,男 5例 ,女 10例 ,年龄 2 0~ 6 1岁 ,平均年龄 4 1岁。病程 12天~ 6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感觉障碍 9例 ,言语障碍 8例 ,精神障碍 6例 ,视神经受累 12例 ,大小便失禁3例 ,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升高 15例。全部病例均做CT平扫、增强检查及MRI检查。2 结果 15例中CT扫描发现脑部异常 8例 ,共检出 2 1个病灶。MRI检查T1WI发现脑部异常 11例 ,检出病灶 2 8个 ,T2 WI有脑部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