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细胞作用的受体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大鼠脾脏树突细胞(DC)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 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HMGB1刺激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强度.同时观察抗RAGE抗体对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影响.结果 1μg/ml HMGB1刺激48h后,DC表面受体RAGE表达明显上调(P<0.01);在1:50、1:100、1:200稀释度的抗RAGE多克隆抗体作用后,HMGB1刺激诱导DC表面CD80、CD86和MHC Ⅱ表达减弱(P<0.01),其中1∶100稀释度时表达减弱最明显.结论 HMGB1能诱导DC受体RAGE表达增强,RAGE可能是参与HMGB1诱导DC成熟分化的重要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对分泌IL-10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CD11clowCD45RBhigh DC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磁珠分选技术获得Bab/c小鼠脾脏CD11clowCD45RBhighDC和CD4+T淋巴细胞,加不同浓度HMGB1处理(20,100,500 ng/ml,以不加HMGB1的细胞作为对照)CD11clowCD45RBhighDC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low CD45RBhigh 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Ⅰ-a/e及Toll样受体(TLR)4的表达强度;应用ELISA检测CD11clowCD45RBhighDC培养液中IL-10的含量.将CD4+T淋巴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未刺激组(加入未经HMGB1处理的CD11clowCD45RBhighDC与CD4+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高浓度HMGB1刺激组(加入经500 ng/ml HMGB1处理后的CD11clowCD45RBhighDC与CD4+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高浓度HMGB1刺激+抗体1组(加入经500 ng/mlHMGB1处理后的CD11clowCD45RBhighDC、抗IL-10抗体与CD4+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和高浓度HMGB1刺激+抗体2组(加入经500 ng/ml HMGB1处理后的CD11clowCD45RBhighDC、IL-10的同型对照抗体与CD4+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 结果 与未加HMGB1刺激相比,HMGB1能显著增强CD11clowCD45RBhighDC表面分子CD86、TLR4的表达及IL-10的分泌,其中IL-10分泌呈HMGB1浓度依赖性.高浓度HMGB1刺激组IFN-γ水平为(279±17) pg/ml,显著低于未刺激组(963±11)pg/ml(P<0.05);高浓度HMGB1刺激组IL-4水平为(372±14) pg/ml,明显高于未刺激组(213±10) pg/ml(P <0.05). 结论 HMGB1可促进CD11clowCD45RBhighDC IL-10的分泌,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Th2型反应分化,通过激活CD11clowCD45RBhighDC介导机体免疫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从小鼠骨髓中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与鉴定。方法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形态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分子,同时进行抗原吞噬功能和刺激初始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结果经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大量未成熟和成熟DC,出现典型树突状形态。未成熟DC的细胞表型为CD11c^high、MHCⅡ^low、CD86^low,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未成熟DC经LPS刺激培养后可转变为成熟DC,细胞表型为CD11c^high、MHCⅡ^low、CD86^low,可显著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和成熟D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吞噬经体外光化学法(PUVA)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对脂多糖(LPS)介导的树突细胞(DC)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经小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rmIL-4)和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共同诱导培养制备骨髓来源的C57BL/6小鼠imDC.分离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SP),经PUVA处理制备成PUVA-SP.在体外将BALB/c小鼠的PUVA-SP与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同培养,获得PUVA-SP DCs.在上述imDC和PUVA-SP DCs中分别加入10ng/ml LPS刺激24h,获得LPS DCs.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10和IL-12的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MHC-Ⅱ、CD40、CD86和CD80的表达水平.结果 LPS刺激后,PUVA-SP DCs表面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分别为21.26%、38.50%和39.78%,远远低于imDC经LPS刺激后的表达(50.58%、66.29%、71.20%,P<0.01).LPS刺激后PUVA-SP DCs和imDCs MHC-Ⅱ的表达分别为67.29%和6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刺激后,PUVA-SP DCs和imDCs分泌IL-10的水平分别为435.6±13.9pg/ml和132.6±2.8pg/ml,与刺激前相比均增高,但前者增高的水平要显著高于后者(P<0.01).LPS刺激后,imDCs分泌高水平的IL-12,其p70和p40的表达量分别为192.1±5.9和999.8±26.9pg/ml,而PUVA-SP DCs分泌IL-12的水平分别为p7018.56±1.3pg/ml,p40 15.22±1.2pg/ml,显著低于imD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UVA-SP DCs虽然表达不成熟表型,但其功能不同于imDC,对LPS刺激具有抑制作用,适用于诱导体内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于70%的27例初诊或复发息者骨髓细胞。荧光抗体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HLA—DR、CD80(B7-1)和CI)和(B7—2)免疫标记检测。结果:27例病人除M3型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型外。HLA—DR抗原的表达均较高。其中M2型最高为90%;CD80阳性率很低,最高为M1型只有5%。其余均在l%~3%之间。CD86的表达高于CD80,最高为M5型为48%,最低为M6型为11%。结论:白血病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以CD80缺乏为主。  相似文献   

6.
协同刺激分子B7-1(CD80)、B7-2(CD86)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缺乏是许多肿瘤逃逸免疫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有效抗原递呈是诱导抗原特异免疫应答的始动环节及先决条件.在抗原递呈细胞(APC)向T细胞递呈抗原及激活T细胞的过程中,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及CD80、CD86、细胞内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等协同刺激分子起着关键作用[1].白血病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HLA分子的调节研究对了解白血病逃避免疫作用和设计白血病免疫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调节小鼠哮喘模型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机制,以及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其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30只,分为3组:哮喘组,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治疗组,每次OVA激发后10min,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1mg。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P-A在肺内的表达情况。采用Leica DM Snk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并用Qwin软件计算小气道内棕色区域面积,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分离培养脾脏树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变化。结果 哮喘组肺组织表现为嗜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组的SP-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CD80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哮喘组小气道内SP-A表达与树突细胞CD80阳性率呈负相关(r=-0.907,P〈0.01)。结论 皮质类固醇对小鼠哮喘模型的肺表面活性蛋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通过激发肺表面活性蛋白抑制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酵母多糖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肺树突细胞(D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酵母多糖组、酵母多糖+NAC组(n=20).建模后48h处死动物,采用生化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CDllc+免疫磁珠分离肺DCs,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Ⅱ/Ⅰ-Ad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Annexin V/7-AAD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DCs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酵母多糖组肺组织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与酵母多糖组比较,酵母多糖+NAC组肺组织MPO活性明显下降(P<0.05),肺损伤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下降(P<0.05).结论 NAC可以减轻MODS模型小鼠的肺损伤,抑制肺DCs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对肺D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剂量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剂量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 (Tg鼠 )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Tg鼠 4 8只 ,每只注射 6 μg(相当于人产生抗体剂量的 180倍 )的HBsAg疫苗后 ,用流式细胞术、氚 胸腺嘧啶核苷 (3 H TdR)掺入法和ELISA法 ,分别检测其树突状细胞(DC)、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诱生细胞因子IL 2、IFN γ的水平。结果 大剂量HBsAg疫苗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I Ek的阳性百分率 (% )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特异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8个月的cpm值 (10 0 77 2± 85 74 0 )显著高于 1周的 (5 32 9 1± 30 86 0 ) (P <0 0 5 ) ;其诱生细胞因子的水平 8个月时IL 2 (46 2 4± 12 2 5pg/ml)、IFN γ(976 1± 5 4 4 1pg/ml)显著高于 1周时IL 2 (15 6 1±78 7)、IFN γ(5 8 3± 4 9 5 ) (P <0 0 1)。结论 大剂量HBsAg疫苗能够增强Tg鼠细胞免疫应答能力 ,恢复对乙型肝炎抗原的应答。  相似文献   

10.
RelB基因沉默对骨髓树突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RelB基因沉默对树突细胞(DC)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法体外扩增小鼠骨髓DC,并经免疫磁珠纯化,获得高纯度骨髓DC后,行RelB基因沉默,获得RNAi RelB-DC,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特点,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法分析RNAi RelB-DC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扫描电镜下RNAi RelB-DC细胞表面突起较少而短,细胞表面多皱褶;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多吞噬泡样结构;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MLR显示该DC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的能力相对较弱。结论RelB基因沉默DC的生物学效应表现为未成熟DC的特点,这种RNAi RelB-DC作为一种新型的致耐受DC,有望应用于免疫耐受的诱导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Graves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的变化,探讨Graves病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0例Graves病患者和50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的比例,同时测定甲状腺功能指标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CD4+CD25+CD127-Treg与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90例Graves病患者与50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的比例分别为1.39%±1.09%和4.59%±1.1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P<0.01).CD4+CD25+CD127-Treg数量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24,P<0.05),与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62、-0.65、-0.56、-0.71、-0.50、-0.15,P均<0.01).结论 Graves病患者CD4+CD25+CD127-Treg 数量减少,且CD4+CD25+CD127-Treg数量与甲状腺功能指标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关系密切,提示CD4+CD25+CD127-Treg数量减少可能与Graves病的发病有关.CD4+CD25+CD127-可能是人CD4+T 细胞中Treg的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放射免疫治疗是将单克隆抗体(单抗)耦联放射性核素,在肿瘤局部产生足够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最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绝大多数是B细胞来源,细胞分化抗原CD20是放射免疫治疗B细胞NHL的最佳靶点,用131Ⅰ标记rituximab(一种抗CD20单抗)在治疗B细胞NHL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解决此类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3种免疫检查点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1(IDO-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9例DTC患者(男33例,女86例,中位年龄42岁)的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IDO-1、LAG-3、TIM-3在甲状腺癌组织和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其阳性表达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种免疫检查点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1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5(2~66)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6.47%(91/119)。LAG-3、TIM-3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85%(26/119)和78.15%(93/119),均较甲状腺正常组织更高[7.34%(8/109)和62.39%(68/109);χ2值:9.43、6.81,均P<0.05]。IDO-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59%(84/119),与甲状腺正常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22%(70/109);χ2=1.05,P>0.05]。LAG-3阳性表达与肿瘤单发病灶有关[比值比(OR)=0.248,95%CI:0.086~0.716,P=0.010]。单因素(χ2=4.96,P=0.026)和多因素生存分析[风险比(HR)=2.239,95%CI:1.013~4.592,P=0.046]均提示LAG-3阳性表达是5年PFS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与TIM-3阳性表达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OR:0.309~3.084,均P>0.05),也未发现TIM-3阳性表达与PFS率有关(χ2=0.008,P=0.929)。结论免疫检查点LAG-3及TIM-3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且LAG-3的阳性表达与更差的预后相关,提示LAG-3可能成为DTC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新生血管的发生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起着关键作用.CD13是人类白血病分级的重要谱系特异性标志物,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高表达,在静止血管内皮细胞上不表达.利用荧光、核素标记或磁性纳米颗粒耦联CD13单克隆抗体、配体,通过分子成像技术可有效探测新生血管的发生,为研究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影像学依据;C...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与多个糖类抗原(CA)血清浓度,探讨TPS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血清标本来自慢性胰腺炎患者33例,非胰腺恶性肿瘤患者35例,胰腺癌患者34例。TPS测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CA19-9和CA125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A50和CA242测定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量数据采用SPSS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清TPS[(386.5±315.1)U/L]和CA19-9[(10820.9±389.7)kU/L]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患者[分别为(86.2±28.1)U/L,(61.5±24.7)kU/L;F=936.42和2217.09,P均〈0.001]。其中,TPS灵敏度为70.6%(48/68),特异性57.4%(39/68);CA19-9灵敏度为82.4%(28/34),特异性77.9%(53/68)。联合使用TPS与CA19-9、CA50、CA125和CA242,可显著增加灵敏度(94.1%,32/34),减少漏诊率。结论TPS作为CA19-9的有益补充,可提高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D14基因多态性与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及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相关程度。方法 采集103例烧伤体表总面积〉30%患者血标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D14—159C/T基因多态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使用QuantiBRITE^TM Anti—HLA—DRPE*Anti—Monocyte PerCP—Cy5.5单克隆抗体)对患者烧伤后1,3,5,7,14,21,28d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体的结合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71例),CD14基因多态性携带TT型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72.2%)及死亡率(50.0%)高于TC基因型(分别为60.9%、23.9%)和CC基因型(分别为57.1%、28.6%)(P〈0.05)。特重度烧伤患者中脓毒症组(45例)HLA—DR结合抗体量伤后逐步下降,而非脓毒症(26例)组伤后第5天以后持续升高,伤后第3,7,14,21,2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3,14,21d,CC纯合子患者HLA—DR抗体结合量均明显高于TT纯合子(P〈0.05),而与TC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4—159C/T多态性与严重烧伤后并发脓毒症及患者预后有关,TT纯合子可能是特重烧伤后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异常的相关“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 T细胞交联素 V和 Fas配体 (Fas L )的表达。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了 2 0名狼疮性肾炎患者和 1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 T细胞体外培养 48h前后 Annexin V和 Fas L的表达。 结果 狼疮肾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不显著 (P>0 .0 5 ) ;狼疮肾组 Annexin V和 Fas L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 5 ) ,两组 Annexin V、Fas L和血沉三者间呈显著正相关 (P<0 .0 5 )。 结论 狼疮性肾炎患者的 T细胞凋亡增加 ,且与狼疮活动性呈正比。 T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 Fas L系统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89Zr标记达雷妥尤单克隆抗体(Daratumumab),并评价其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显像诊断的可行性。方法:依据89Y(p,n)89Zr核反应原理,采用回旋加速器固体靶系统(30μA,1.5 h)和自动化纯化模块生产89Zr,检测核纯度、半衰期和杂质金属含量。将去铁胺(DFO)与Daratumumab偶联后再与89Zr螯合制备89Zr-DFO-Daratumumab,进行连续3批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在正常家兔体内进行药代动力学评价,在原位骨髓瘤小鼠模型中进行89Zr-DFO-Daratumumab microPET/CT显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原位骨髓瘤和正常骨骼SUV的差异。结果:获得89Zr纯品约560 MBq,γ能谱仪显示只有2个89Zr特征能峰(909 keV和511 keV),半衰期为78.2 h,金属杂质含量较少。89Zr-DFO-Daratumumab的pH值为7.2左右,放化纯大于99%,体外稳定性良好,无菌和内毒素检测通过。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随时间推移和体内代谢,89Zr-DFO-Daratumumab逐渐由血液分布于肝、脾、肾和骨关节等。原位骨髓瘤小鼠89Zr-DFO-Daratumumab microPET/CT显像示,89Zr-DFO-Daratumumab在原位骨髓瘤的SUV高于正常骨骼(2 h:0.22±0.02和0.06±0.00;1 d:0.38±0.01和0.08±0.00;t值:8.89、21.90,均P=0.001)。结论:成功制备89Zr和89Zr-DFO-Daratumumab,并完成相关质量控制与体内外生物学评价,验证了89Zr-DFO-Daratumumab用于MM显像诊断的可行性,为临床转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一步揭示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小鼠肝、肺组织内CD14和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SR)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器官间的差异性。 方法 小鼠 8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 (4只 )、创伤组 (40只 )、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组 (40只 )。采用双侧股骨骨折合并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在创伤后 2 ,4 ,6 ,9,13h时的动态变化。 结果 肝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在创伤后 9h发生上调和下调 (P <0 .0 5 ) ,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在创伤后 6h发生上调和下调 (P <0 .0 5 )。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均于伤后 2h分别呈显著的上调和下调改变 (P <0 .0 5和 0 .0 1) ,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r=- 0 .82 3,- 0 .797,P <0 .0 1) ,而且创伤后 6 ,9,13h时肺组织内CD14和创伤后 4hSR表达变化幅度大于肝组织 (P <0 .0 5和 0 .0 1)。 结论 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肝、肺组织内CD14和SR表达发生双向调节 ,CD14表达上调和SR表达下调可能与炎症反应由“自控”向“失控”转化有关。肝、肺组织内CD14和SR表达上的差异可能与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时器官功能损害的序贯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细胞受体水平探讨内毒素性肝损伤过程中肝内库普弗细胞 (KC)由防御性逐步转化为效应性的机制。 方法 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内毒素 (LPS)复制轻、中、重度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肝内KC表面清道夫受体 (SR)、CD14表达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 ,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 结果 注射LPS后 1h ,高剂量组肝内KC表面SR表达明显减少 ,至 3h ,低剂量和中剂量组KC表面SR表达也开始明显减少 ,并随观察时间延长 ,3组KC表面SR表达均进行性减少 ,3组间SR的吸光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组肝内KC表面CD14表达在注射LPS后 1h均明显增多 ,并随时间延长而更加明显 ,但 3组间CD14的吸光度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 ,各剂量组肝内SR与CD14表达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总胆红素 (TB)和肝组织内丙二醛 (MDA)水平变化分别与SR表达下调呈显著负相关 ,与CD14表达上调呈显著正相关。肝组织结构改变及动物死亡率也与肝内KC表面SR、CD14表达变化呈明显的平行关系。 结论 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 ,肝内KC表面SR表达下调、CD14表达上调可能是KC防御功能减弱、致炎作用增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