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外瘘常用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外瘘主要是手术后的并发症 ,也可以是腹部战伤或创伤的后果。此外 ,也有一小部分是炎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等 )、肿瘤及放射性损伤的并发症。2 0世纪 6 0年代肠外瘘的病死率高达 40 %~ 6 0 % ,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策略与方法均有明显的改变与发展 ,病死率降至 10 %~ 2 0 % ,但与现代医学中其他外科疾患相比仍属较高。肠外瘘常用手术方法可分为控制腹腔感染和确定性手术治疗两大类 ,现结合有关进展简单介绍。一、控制腹腔感染从 70年代起 ,肠外瘘患者的内稳态及营养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因这两个问题而治疗失败的患者逐步…  相似文献   

2.
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不多见,其病死率为15%~20%[1].随着对肠外瘘的病理生理改变的进一步认识,肠外瘘的治疗逐渐发展为有营养支持、控制感染、生长抑素、生长激素、外科手术的联合治疗,提高了肠外瘘的治愈率.本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患者22例,我们对该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肠外瘘自愈率低 ,且病死率高和疗程长。我院治疗 4例医源性肠外瘘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 1  男 ,70岁。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于 2 0 0 0年 6月 14日入院。急诊在全麻和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第 7天拆线出现切口局部全层裂开 ,经换药后发现小肠外瘘 ,肠液流出量约 15 0 0ml/d ,逐渐形成唇状瘘 ,给予全肠外营养 (TPN) ,生长抑素 (SS) 6mg/d ,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 ,局部用自制的硅胶片堵塞 ,3周后肠液流出量减少至 10 0ml/d ,停用SS和TPN ,改为部分肠外营养 (PN)加肠内营养 (EN)。 1个月后…  相似文献   

4.
肠外瘘是普通外科的严重疾病之一,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有研究表明死亡率达5.3%~11.3%;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rephalopathy),病死率可达50%[2].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肠外瘘患者45例中并发韦尼克脑病者4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4例,为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0 ~60岁,平均(35±5.6)岁.入院前均经消化道造影明确肠外瘘诊断,多发高位小肠瘘2例,低位小肠瘘并升结肠瘘1例,单发高位小肠瘘1例,均有长时间禁食、静脉营养史,发病前均无神经精神异常病史,其中1例已经部分行肠内营养.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精神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定向力和注意力障碍,易激惹、情感淡漠等,双侧眼外直肌麻痹伴复视2例,躯干性共济失调2例.  相似文献   

5.
肠外瘘病人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肠道连续性的中断及并发的腹腔感染,肠道的运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极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成为肠外瘘治疗的主要手段。胃肠外营养在临床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肠外瘘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病死率[1,2]。...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代以前,尽管有效抗生素和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即使在医疗条件很好的国家里,肠外瘘的病死率仍高达50%左右[1、2]。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al Nutrition简称TPN)、完全胃肠内营养支持(Total Enteral Nutrition简称TEN)以及心肺监护、代谢监护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肠外瘘的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治愈率也有所提高。我们复习了1971年至1986年5月我院诊治的肠外瘘病例,本文拟就TPN和TEN营养支持疗法在肠外瘘治疗中的作用做一初步的评价。一、材料和方法病例资料:1971年至1986年5月间,我院共收治  相似文献   

7.
胃肠手术后并发肠外瘘2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了21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发生高位肠瘘8例,低位肠瘘13例;高流量肠瘘9例,低流量肠瘘12 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4例;手术17例 ,治愈14例,死亡3例。结果提示采用控制感染、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等综合治疗措施,有利于降低肠外瘘患者的病死率,手术是治疗非手术疗法不能治愈肠外瘘的最后选择,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胰肠吻合口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cati-coduodenectomy,P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近20年来PD术后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胰肠吻合口瘘者仍高达8%~25%,由此引起的病死率占总病死率的20%[1].避免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短肠综合征并肠外瘘的诊治(附3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特点与规律。方法1995~2005年共收治剩余小肠<100 cm的肠外瘘病人32例,就肠外瘘发生原因、部位、治疗方法和肠康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愈20例,死亡6例,6例好转后中断治疗出院。病人残存的肠管平均(58.03±28.30)cm。28例接受了肠内营养,其中9例未进行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为(52.8±31.5)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129.6±89.8)d;19例接受了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64.1±19.2)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61.8±54.0)d。结论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主要疾病为肠扭转,部位多在吻合口,原因是坏死范围较大,切除界限不易判断。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有减少肠液分泌的作用,还可减少短肠综合征急性期的腹泻症状。后期使用生长激素有促进肠外瘘自愈和肠康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有关术后消化道瘘的原因 ,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 12例术后肠外瘘胆瘘的临床资料。胆瘘 3例 ,十二指肠瘘 2例 ,小肠瘘 5例 ,结肠瘘 2例 ,其中吻合口瘘 3例。平均术后至瘘时间 5 .3d。采用有效引流、肠外加肠内营养、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扩创换药先吸后堵等治疗。结果 除 3例死亡 (病死率 2 5 % ) ,其余均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 5 5 .3d。结论 有效充分引流及营养支持是治疗消化道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Ƶ���״����չ����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肠外瘘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治疗方法。在2 0世纪 70年代以前病死率高达 5 0 %~ 6 0 % ,至今仍在15 %~ 2 0 %。我科于 70年代专门设立肠外瘘治疗专业组 ,形成了全国肠外瘘治疗中心。于 197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 116 8例肠外瘘病人 ,治愈率达 93%。1 肠外瘘治疗的现状在 1970年以前 ,肠外瘘发生后的首选治疗是紧急手术修补肠瘘。但由于腹腔内感染严重 ,肠袢组织不健康而愈合不良 ,早期手术失败率高达 80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与腹腔感染。同时发现肠外瘘瘘口局部有随炎症、感染的发展而逐渐扩大 ,再随感染、炎症…  相似文献   

12.
腹部术后肠瘘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手术后肠瘘占所有肠瘘的75%~85%,也可由先天性畸形、创伤、炎症、肿瘤等引起。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其病死率为40%~60%。近来由于TPN、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使用以及恰当时机的手术干预,肠外瘘的治愈率不断提高,病死率降至15%左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双套管引流配合早期正常口服饮食在非高流量肠外瘘病人中的治疗作用。方法胃肠手术后非高流量肠外瘘病人82例,其中治疗组39例,采用双套管引流配合早期口服饮食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双套管引流配合全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肠瘘是否愈合、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营养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39例病人愈合33例,瘘口自愈率为84.6%,对照组自愈率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愈合时间分别为(14.7±6.7)天和(16.4±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中,低位瘘自愈率和愈合时间分别为93.1%和15.8天,高位瘘分别为60.0%和19.8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病人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血浆内毒素、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愈后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均增高,其中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非高流量肠外瘘病人经双套管引流,早期过渡到正常口服饮食安全有效,而且在低位肠瘘治疗中更有优势。它可减轻病人的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态,使大部分病人的肠外瘘达到临床愈合,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肠外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虽不到消化道手术并发症的1%,但由此而引发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和营养不良,给机体代谢带来的影响甚大,病死率较高。尽管近20年来肠外营养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大部分病人避免了在瘘发生的早期死亡的厄运,但手术...  相似文献   

15.
肠外瘘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创伤、腹腔感染、手术后愈合不良及Crohn病等是其主要病因。肠外瘘的初期常伴腹腔感染,可发展成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后期则主要是营养衰竭及伴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些病情的恶化可直接危及病人生命,病死率可高达20%左右[1]...  相似文献   

16.
努力降低肠外瘘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平时,发生于手术后者约占80%。我们自1971年迄今收治全国各地转来的肠外瘘病人400例,其中发生于手术后者325例,占81.2%,其次是外伤43例(10.7%),炎症性肠病如克隆氏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肠外瘘只有32例(8.1%)。肠外瘘病人的死亡率也仍然处在较高的水平,据国外1973~1983年11篇文献的报告共896例,死亡率在6.8~48%,平均26%。国内报道的情况也相似,8篇报告共31例,死亡率在4.1~36.8%,平均26.2%,这一数字明显地高于当前腹部外科其他常见疾病的死亡率。根据我们收治的肠外瘘病人分析,术后并发肠外瘘的手术以肠梗阻手术为最多(33.9%),其次是胃  相似文献   

17.
腹部手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年余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十二指肠瘘5例,回肠瘘3例,结肠瘘13例,直肠瘘7例。术后4~9d发生肠外瘘22例(78.6%)。结果:肠外瘘的原因:肠管感染性伤口缝合后愈合不良9例,缝合操作不当7例,吻合口血运障碍6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3例,营养不良2例,吻合口远端梗阻1例。 非手术治疗22例(78.6%),21例(95.5% )治愈; 手术治疗6例(21.4%),3例(50%)治愈,其中2例(1例瘘口远端肠梗阻,1例末端回肠瘘口外置)后期(肠瘘3~6个月)行确定性手术。本组共4例(14.3%)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既有局部因素,也有全身因素,既有疾病本身客观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大部分肠外瘘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只要正确掌握肠外瘘手术指征和时机,后期确定性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研究在肠外瘘发生早期,一期切除肠外瘘肠段,并进行肠吻合以消除瘘的手术效果。方法本组患者男18例,平均(31.5±16.5)岁;女8例,平均(38.4±22.4)岁。26例患者中,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2例,腹部创伤并发肠外瘘11例,妇产科手术因术中损伤肠道并发肠外瘘3例,肠道炎性疾病、肠梗阻和肠套叠等小肠良性疾病术后并发肠外瘘10例。2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瘘2个,小肠瘘及小肠吻合口瘘18个,回结肠吻合口瘘5个,结肠瘘4个。本组患者2例合并胆瘘,1例合并胰空肠吻合口瘘,2例为多发瘘。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8例次,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3例次,回结肠吻合口切除再吻合术5例。在术后72h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结果26例患者无死亡。18例需机械辅助呼吸,平均支持时间(3.0±2.4)d。早期确定性手术距前次致瘘手术或腹膜炎发生平均(8.9±4.6)d,距发现瘘的时间为(4.0±2.6)d。恢复肠内营养的时间为(9.7±3.1)d。完全经口饮食平均为(18.7±8.1)d。术后生长激素平均使用(8.9±2.8)d。结论在肠外瘘早期行确定性手术,并在术后适时加用生长激素可促进吻合口的愈合;进一步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998—2001年收治的153例肠外瘘并第三类型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三类型膜膜炎的诊断标准是肠外瘘行外科引流术后48 h、体温超过38.5℃、血白细胞超过12×10~9/L时,再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腹腔引流液为脓性;(2)CT发现腹腔积液。结果男114例、女39例。年龄(42±19)岁。导致肠外瘘的原因分别为胃肠手术62例(40.5%),外伤48例(31.4%),胰腺手术和重症胰腺炎22例(14.4%),肝胆手术15例(9.8%),腹腔放疗或化疗术后6例(3.9%)。79例患者(共获157个标本)进行了脓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培养的细菌居前5名的依次为大肠杆菌(38株,24.2%)、铜绿假单孢菌(19株,12.1%)、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0.8%)、阴沟肠杆菌(16株,10.2%)和肺炎克雷伯菌13孢(8.3%)。52例进行了再次剖腹探查清除了坏死组织和脓肿,术后进行持续滴水负压双套管引流和抗生素治疗;19例仅更换了引流方式;28例更换了引流方式并加用抗生素;36例仅予以抗生素和微生态免疫营养;18例仅予以微生态营养。入院后,73例患者接受了全肠外营养,50例患者接受了肠内加肠外营养,30例患者接受了全肠内营养。结果147例存活,6例死亡。结论肠瘘并发的第三类型腹膜炎主要与残余感染、引流不畅有关。有效的诊断方法包括腹部CT检查和经窦道的造影。处理措施为再次手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更换引流方式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免疫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腹部外伤后肠空气瘘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月间行损伤控制理念救治的13例腹部外伤后肠空气瘘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均先行简短剖腹损伤控制手术随后行重症监护复苏,其中3例患者复苏后不需再次手术康复出院,8例患者重症复苏后行再次确定性手术康复出院,重症复苏期间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病死率15.4%。结论:损伤控制外科在救治腹部外伤致肠空气瘘危重患者中病死率较低,具有较好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