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顿挫伤后脑衰反应蛋白2(CRMP-2)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及基因表达变化。方法:采用Allen's重物法打击SD大鼠制备脊髓顿挫伤模型。采用BBB评分方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观察CRMP-2在损伤脊髓中的定位,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观察CRMP-2在大鼠脊髓顿挫伤后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脊髓顿挫伤后,BBB评分结果表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下降,在损伤后1d,7 d,14 d,21 d和28 d的BBB评分逐渐恢复,但是仍然低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RMP-2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在脊髓损伤后12 h,3 d,7 d,14 d和28 d,CRMP-2免疫阳性细胞数相比sham组均有明显的减少。定量qRT-PCR结果显示:脊髓顿挫伤后CRMP-2基因表达下降,并持续至术后28 d。结论:脊髓顿挫伤后,CRMP-2大量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中,在损伤脊髓中的基因表达持续下降。结果提示脊髓顿挫伤后CRMP-2可能影响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慢病毒介导的方法抑制白细胞介素-10(IL-10)的RNA,观察IL-10通过乙二醛酶1(GLO1)影响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方法 SD大鼠66只,采用Allen’s法制备脊髓钝挫伤(spinal cord contusion,SCC)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n=9)、SCC组(n=27)、Vector组(n=15)和IL-10 SH组(n=15),分别注射空质粒和包装IL-10 siRNA的质粒;每组再分为3 d、7 d和28 d 亚组。采用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免疫组织化学和qRT-PCR技术定位和定量测定IL-10和GLO1的表达变化;用慢病毒包装的RNA构建IL-10的RNA干扰模型(IL-10-SH-LV)评估IL-10和GLO1在脊髓损伤后的功能,GeneMANIA生物信息学预测IL-10和GLO1的关系。 结果 SCC后大鼠双后肢截瘫,后肢运动功能消失,BBB评分在损伤后1 d,3 d,7 d,14 d逐渐恢复,但低于对照组。qRT-PCR结果显示IL-10在脊髓损伤后表达显著降低;SCC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10主要在脊髓前角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慢病毒干扰IL-10的表达后,随着时间推移,GLO1表达增加,大鼠运动功能BBB评分也逐渐恢复。GeneMANIA结果显示GLO1和IL-10通过共表达的Hpd和Klk1c2、Kcns1、Proc相互作用。 结论 IL-10通过上调抗氧化应激因子GLO1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裂解释放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并可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对其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采用Allen's法撞击T9~10节段致脊髓损伤,造模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7,并设置仅蛛网膜下腔移植His蛋白的正常SD大鼠做对照。用BBB评分法评估两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各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自行恢复率达68%。模型组脊髓损伤3和7 d,损伤区域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  < 0.05),随后逐渐下降,于脊髓损伤28 d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 > 0.05)。脊髓损伤后1~14 d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 > 0.05)。结果证实,脊髓损伤后蛛网膜下腔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增强,进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顿挫伤(spinal cord contusion,SCC)后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原肌球蛋白4(TPM4)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脊髓顿挫伤组(SCC)。用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顿挫损伤模型,BBB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显示IL-10和TPM4在脊髓组织的定位情况;并利用q-PCR检测两者的mRNA含量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表明SCC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障碍,但损伤后7 d(P0.05)、14 d(P0.001)和28 d(P0.001)组逐渐得到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0主要定位于脊髓白质神经胶质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第28 d在血管内皮细胞也有少量表达。TPM4主要定位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质和突起。q-PCR结果显示,大鼠术后IL-10 mRNA表达在第1d组明显增加(P0.001),而后逐渐下降到Sham组水平。TPM4 mRNA含量在损伤后第7 d(P0.05)明显降低,后又逐渐上升。结论:脊髓损伤早期,IL-10表达增高可抑制脊髓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组织损伤。而脊髓损伤后期TPM4表达升高可能与神经元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AECs)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取E12d~14d的SD大鼠AECs体外培养;改良-Allen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并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CI+生理盐水对照组和SCI+AECs移植组;分别于术后第1、3、7、14和28天通过BBB 神经行为学评分法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其恢复状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GAP-43表达的变化.结果: GAP-43的表达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显著增加,AECs移植后损伤脊髓中的GAP-43持续高表达至第28天,而盐水对照组的表达于术后14d左右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较,AECs移植后2~4周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结论: AECs移植后可使损伤大鼠脊髓GAP-43的表达增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脊髓损伤SD大鼠白质中的定位及表达变化,分析IL-6对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6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顿挫损伤(Spinal cord contusion,SCC)术后12h、3d、5d、7d、14d组。用BBB神经功能评分评价脊髓顿挫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采用RT-qPCR技术检测IL-6mRNA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定位观察IL-6在脊髓白质中的分布。结果 SCC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消失,BBB评分显示术后5d、7d、14d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RT-qPCR表明IL-6mRNA在SCC后12h表达峰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mRNA在第5d明显下降,与12h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6主要分布在脊髓白质区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结论 SCC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障碍随时间推移而得到一定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IL-6的表达减少相关,因此,脊髓白质中IL-6的表达与运动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神经炎症是导致继发性脊髓损伤的重要因素,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焦亡是介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的重要部分,研究显示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发生焦亡,但circ RNA对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焦亡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circ0005512在脊髓损伤后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焦亡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BBB评分评估运动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脊髓空洞面积,二代测序筛选脊髓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 RNA,Real-time PCR验证circ0005512的表达。免疫荧光、Western blot、ELISA、Real-time PCR检测脊髓损伤大鼠的细胞焦亡情况以及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系HAPI细胞的焦亡情况,基因敲降验证circ RNA0005512对小胶质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结果与结论:(1)脊髓损伤7 d后,脊髓损伤部位出现明显空洞,脊髓损伤后即刻大鼠运动功能完全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髓损伤组大鼠运动功能逐渐部分恢复,BBB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2)二代测序筛选到circ0005512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Wnt信号基因在不同时相脊髓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SCI组分为术后1d、3d、7d、14d、21d组,每组5只。SCI组大鼠T11脊髓段做全横断损伤,sham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Wnt信号基因的表达。结果SCI组所有动物在术后均表现为双后肢瘫痪,BBB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低于sham组。SCI组在脊髓横断术后1d、3d、7d Wnt3a表达均较sham组明显增加;尾侧端Wnt3a较同时相头侧端的表达多,且在21d又出现明显的升高。在sham组和SCI组均未检测到神经基因蛋白1(Ngn1)的表达。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的表达在SCI后第1d较sham组有明显的下降,第3d出现升高,之后逐渐下降。结论Wnt信号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修复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表达的变化,用改良Allen重击法损伤SCI组动物T12脊髓,按伤后存活时间再将动物分为脊髓损1 d组、2 d组和5 d组。各组动物的脊髓切片经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光镜观察TrkA及NGF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的变化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NGF免疫反应阳性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程度,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TrkA及NGF的表达随脊髓损伤后动物存活时间的延长逐渐上调;脊髓白质和灰质内尤其是皮质脊髓束内GFAP及NGF阳性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与此同时,室管膜细胞内亦可见明显的NGF免疫反应产物。上述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可刺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TrkA及NGF,通过自分泌维持受损神经元的存活;损伤部位反应性增生的胶质细胞亦可产生NGF,通过旁分泌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或皮质脊髓束的轴突末梢,以维持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及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适时补充外源性神经营养素或改变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将有利于受损脊髓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趋化因子受体2(CCR2)在脊髓钝挫伤(SCC)大鼠的表达及其对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损伤(SCC组)术后12h、3d、7d、14d组及假手术组共5组。Allen打击法建立SCC模型,进行BBB评分,光热尾痛法测定大鼠温痛觉潜伏期,RT-PCR检测CCR2和MCP-1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观察MCP-1和CCR2在脊髓前角和后角的表达。结果:SCC后BBB评分降低,7d与14dBBB评分明显增高。SCC后3、7d温痛觉潜伏期较假手术组缩短。SCC后CCR2mRNA在12h和3d时表达量增高;随后在7、14dCCR2mRNA降低。MCP-1mRNA的表达量在12h、3d、7d增高,14dMCP-1mRNA下降。MCP-1和CCR2在脊髓前角主要表达在神经元中,在脊髓后角主要表达于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结论:MCP-1和CCR2可能作为重要的因子参与脊髓损伤早期的继发性损伤,导致大鼠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