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泰士胃肠起搏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体表 WCH- 1胃肠起搏器 ,双电极部位采用标准位置 ,对 2 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试验组 (胃电剌激频率为 3.5 cpm)治疗 1疗程后 ,5 h胃排空率由 2 9.5 8± 34.74%提高到 77.5± 2 5 .45 %。体表胃电图餐后正常胃电节律 ( % )较治疗前提高 ( P<0 .0 5 )。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早饱、嗳气、上腹不适症状明显下降 ( P<0 .0 1 ) ,对照组 (胃电剌激频率为 1 cpm) ,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提示 :体表胃电剌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症状可明显好转。胃电图、胃排空率都有所改善 ,与胃电剌激频率无关  相似文献   

2.
泰士胃肠起博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体表 WCH- 1胃肠起搏器 ,双电极部位采用标准位置 ,对 2 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试验组 (胃电剌激频率为 3.5 cpm)治疗 1疗程后 ,5 h胃排空率由 2 9.5 8± 34.74%提高到 77.5± 2 5 .45 %。体表胃电图餐后正常胃电节律 ( % )较治疗前提高 ( P<0 .0 5 )。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早饱、嗳气、上腹不适症状明显下降 ( P<0 .0 1 ) ,对照组 (胃电剌激频率为 1 cpm) ,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提示 :体表胃电剌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症状可明显好转。胃电图、胃排空率都有所改善 ,与胃电剌激频率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体表穴位无针经皮电刺激(TEA)此种体表神经调控方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胃容受、胃电图(EEG)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体表神经调控对 FD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06例满足纳入标准的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 EA组和假-T EA组,各53例.另设正常对照组10例.所有受试者均测试胃容受(最大饱腹感).TEA组刺激足三里(ST36)和内关穴(PC6);假-TEA组(Sham-TEA)刺激位置位于ST36外侧10~15 cm及远离PC615~20 cm部位,且不在任何经络上.刺激参数同TEA组.采用双盲交叉方法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容受性、EEG、临床症状变化及SF-36评分变化.结果 1)正常对照组胃容受性为(725 ± 46)mL,FD患者胃容受性为(539 ± 3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 FD患者治疗前平均症状积分(24.5 ± 2.9)分,T EA组治疗后症状积分(11.9 ± 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 EA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Sham-T 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T EA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Sham-T E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 EA 组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68.2% ± 3.1%)和空腹正常慢波百分比(70.9% ± 2.4%),与治疗前基线和Sham-T 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T EA组餐后主功率值(46.23 ± 4.03)db和空腹主功率(35.35 ± 1.53)db与治疗前基线和Sham-T 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任何状态下Sham-T EA组的主功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患者的胃容受性下降,存在内脏高敏感,T EA可以改善 FD患者的胃容受,降低内脏高敏感;明显改善FD患者的生活质量.T EA可以提高FD患者的正常慢波百分比,提高餐后主功率,降低主频不稳定系数,调整胃肌电活动异常,从而促进胃动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消滞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临床疗效、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80例F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中药健脾疏肝消滞散,对照组予吗丁啉,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和空腹胃电图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在缓解早饱、痞满、嗳气、腹胀、便秘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餐后正常慢波治疗后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健脾疏肝消滞散能明显改善FD患者的症状,其可能的机制是调节胃电节律和功率,增加胃动力。  相似文献   

5.
黄穗平  张北平 《广东医学》2003,24(11):1164-1165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行气消胀方剂“吉氏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痞满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胃动力的作用。方法:FD痞满证患者83例,随机分入“吉氏消痞方”治疗组(观察组)和莫沙比利对照组(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及对胃电图和胃窦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作用。结果:“吉氏消痞方”消除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胃电图幅值、改善MMC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吉氏消痞方”能明显消除或减轻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改善胃电胃动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六味安消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六味安消胶囊(邦消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46例FD患者,停止应用影响胃酸分泌及胃动力的药物1周后,给予症状评分,并进行餐前、餐后胃电图的检测;给予六味安消胶囊口服2周后,再次进行症状评分并检测餐前、餐后胃电图的变化。结果:FD患者口服六味安消胶囊2周后,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F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胃电参数指标进行比较:主频、主功率显著增加(P<0.05);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N%)显著增多(P<0.01),胃动过缓百分比(B%)、胃动过速百分比(T%)显著减少(P<0.01)。结论:六味安消胶囊可显著改善FD患者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主要症状,增强胃肌电活动,增加胃电图的主频及主功率,使紊乱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7.
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体表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 2 1例 ,其中15例为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6例为糖尿病胃轻瘫。采用WCH型胃肠起搏仪进行胃起搏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3 0min ,共 14日。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体表胃电图参数及胃对不透X线标志物的排空率。结果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 6.70± 2 .17分 ,治疗后降为 3 .40± 2 .44分 (P <0 .0 1) ;治疗后总症状改善率为5 2 .3 %± 19.2 % ;对早饱、上腹胀的有效率分别为 70 .1%和 83 .3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治疗后胃正常慢波百分比、主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 (P <0 .0 5 )。胃起搏治疗还可提高患者的 4h胃内钡条排空率 ,有效率为 5 7.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体表输入起搏信号治疗胃动力障碍患者 ,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提高胃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伟宁  刘丽 《重庆医学》2004,33(3):444-445
目的了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GERD)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m ,EGG)的变化,以期有助于GERD的诊疗.方法检测31例GERD患者及29例健康志愿者空腹体表EGG胃电主频(Fp)值及平均振幅(Ap)值,并记录症状积分,观察治疗后GERD患者空腹体表胃窦、胃体胃电图胃电主频(Fp)值及平均振幅(Ap)值变化及与胃运动及症状的改善的关系.结果 GERD患者胃电主频(Fp)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存在胃动过缓,系统治疗后胃电主频(Fp)值恢复正常,消化不良症状改善;平均振幅(Ap)值两组之间无差异(P>0 05),治疗组治疗后平均振幅(Ap)值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GERD患者存在胃节律异常,主要是胃动过缓.EGG能为GERD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为观察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体表胃电图临床应用(尤其在基层医院)较为普遍。根据我们近2000例病人临床应用观察,发现现阶段体表胃电图临床应用冲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交叉重叠问题在体表胃电图临床应用实践中观察,1987年5月全国胃电图合肥学术会议通过的《胃电图参考诊断标准(试行)》是以胃电发生的频率(次/min)与幅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的症状和体表胃电活动两方面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 FD的关系。 方法 Hp阳性和 Hp阴性的 FD患者各 30例,胃镜下无活动性胃炎,胃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胃粘膜炎症轻微。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体表胃电图检查 。结果 FD患者总的症状评分与有无 Hp感染无关 (Hp阳性和 Hp阴性组分别为 26.57± 9.16和 24.37± 6.86, P=0.298),而 Hp阳性组烧心症状评分 (2.30± 2.04)较 Hp阴性组 (1.13± 1.78)高 (P=0.021)。两组 FD患者餐前、餐后胃电参数无差异,但 Hp阳性组随症状加重,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下降 (r=0.41,P  相似文献   

11.
安鹏  范红  陈艳敏  安瑛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33-735
目的分析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胃动力障碍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法对65例GER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监测,据内镜检查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随访19例胃电节律异常GER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GERD组的主频(DF)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餐前餐后功率比(P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经1周治疗后,GERD异常胃电参数明显正常化(P<0.05或0.01)。餐前RE组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NERD组(12.1%)。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RE组和NERD组分别为71.9%和60.6%,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肌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缓为主,胃动力障碍参与了GERD的发病,EGG对GERD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胃肠起搏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胃肠起搏器治疗30例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治疗组),并与胃肠起搏空白输出机治疗组及普瑞博思治疗组对照比较。治疗前后检查胃电图,记录胃电频率、幅值,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空白组、普瑞博思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0%、46.6%、86.7%,治疗组和普瑞博思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空腹、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频率;普瑞博思组仅治疗后餐后胃电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空白组胃电频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起博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胃电生理的频率。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健康人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EGG)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探讨胃电与胃窦机械收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 Polygraph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对11例健康人和14例FD患者连续5h同步记录体表胃电和胃窦幽门、十二 压力变化。结果 健康人胃电功率随消化间期移告发一复合运动(MMC)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2期时增高,绝迹 1期的2倍,3期最高,绝迹  相似文献   

14.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一钡条法检测胃排空,休表胃电图法检测胃电,分别对慢性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37例)、脾虚证患者(20例)及对照组(13例,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一般检查无正常者)进行检测。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胃排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证患者胃电波幅及频谱累加值(SUM值)在餐前、餐后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无特殊表现,正常的胃电不能预示正常的胃排空,胃排空率低下可能与胃电波幅及SUM值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药穴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8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5例,采用药穴指针疗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16min,连续3周;对照组77例,采用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10mg,每天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连续3周;两组治疗前后均检测餐前、餐后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52%、75.3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穴指针疗法可显著改善FD患者的主要症状,增强胃肌电活动,增加胃电图的主频及主功率,使紊乱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其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易为患者接受,为FD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根据益气清热法自拟的中药汤剂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38例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178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吗丁啉(多潘立酮)口服,观察两组患儿的腹痛、腹胀、嗳气、厌食、便秘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评分,评价疗效。同时测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胃窦排空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63%和55%,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不同时间点胃排空率均显著增快(P<0.05,0.01),两组间比较餐后60min和90min时间点的胃窦排空率有显著差异(P<0.01,P<0.01)。结论:根据益气清热法自拟中药汤剂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口服吗丁啉的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测152例脾胃虚实患者和63名对照组健康人的体表胃电和皮肤电,胃电信号以10min为一个时段作动态频谱分析。结果显示:1.单纯脾虚患者空腹胃电活动量(安静期228±14,活跃期629±40单位)低于正常(安静期333±18,活跃期1119±140单位),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最大活动量的百分例数(48.1%)及活动量(500±70单位)显著低于健康人(67.3%,731±60单位),餐后胃电活动指数曲线较正常低平并后移,提示空腹胃运动减弱,进餐反应延缓并减弱,可解释纳差、食后腹胀等症状的部分病理机制。此外,本组患者刺激时的皮肤电反应亦显著低于正常,说明脾虚患者有效负荷情况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力都不足,处于失代偿期。2.脾虚肝郁与肝郁脾虚兼胃气上逆患者空腹胃电处于活跃期的百分序列数(20.0%,17.5%),两证患者尤其兼胃气上逆者空腹胃电活动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空腹胃运动亢进及有关调控因素异常,并可说明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的部分病理机制。3.上述两证患者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最大活动量的百分例数(54.2%,55.6%)类似单纯脾虚者而低于健康人,活动指数曲线后移,但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的最大活动量则明显高于单纯脾虚者,甚至高于健康人,可作鉴别。此外,患者受刺激时的皮肤电反应亦明显高于单纯脾虚者而与健康人相似,提示有效负荷情况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力处于代偿期,与单纯脾虚患者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胃动力障碍患者胃电起搏治疗前后症状及胃电节律变化情况,以评估胃电起搏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行胃电起搏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估及胃电图测定。结果: 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有明显的餐前餐后胃电节律紊乱,经胃电起搏治疗后症状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0.05%;治疗前后餐前正常慢波节律分别为(41.9±16.9)%和(46.9±21.6)%(P>0.05),治疗前后餐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分别为(57.5±28.6)%和(78.7±16.6)%(P<0.05)。结论: 胃电起搏治疗短期内能改善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症状和胃电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儿童正常胃电图及胃部疾患胃电图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皮肤表面电极,从腹壁体表用EGEG-2D2型胃电图仪记录胃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