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54岁,乙状结肠癌切除术后两年,发现切口处包块伴疼痛半年。查体:腹平坦,右侧经腹直肌切口短痕长约10cm,于短痕中下段见一局限性隆起,大小约2.0cmx2.0cm,扪之呈实性,边界欠清,不移动,有压痛。超声检查:于右侧腹直肌至壁层腹膜层之间探及一大小约1.7cmx1.1cm的实性、不均质、稍减弱回声,边界欠清,无明显包膜,与腹腔内容物相延续,CDFI:包块内未记录到明显的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侧胺壁实性包块,考虑腹壁切口疝。后经手术证实,疝内容物为凸出的大网膜。  相似文献   

2.
徐闻 《临床医学》2013,33(5):21-2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怀疑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剖宫产术后24例,附件巧克力囊肿切除术后1例)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 25例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腹壁切口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匀的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21例包块周边见点状、条索状血流信号而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2例包块周边见半环状血流信号而内部见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2例包块内部及周边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表现为低速高阻动脉频谱:峰速流值5.4~19.2 cm/s,阻力指数0.71~0.85。结论结合临床资料,高频超声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准确率高,具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声诊断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23岁,剖宫产术后1年,腹壁切口疤痕处周期性疼痛伴包块半年,经期腹壁疤痕包块增大,疼痛加重,经期后缩小。查体:下腹腹壁切口下段触及一4cm×3cm×2cm大小包块,质韧,边界欠清,不活动,无触痛。超声检查:下腹偏左腹壁切口周围皮下组织中见一4cm×3cm×2cm混合性包块,形态欠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包块内见杂乱团状回声及不规则液性暗区(图1),结合病史超声诊断: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疤痕,术中见疤痕包块侵犯至腹直肌前筋膜,伴显著纤维化及陈旧性出血。术后病理: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及内膜间质细胞。诊断:子…  相似文献   

4.
冯宁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9,(4):901-901
患者,女性,41岁,因反复右下腹腹壁疼痛3月,加重伴发现右下腹壁包块2月入院。患者于19个月前曾行右下腹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原手术切口处腹壁疼痛,为阵发性刺痛,疼痛发作时定位准确,不伴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及便秘,无呕血、黑便,疼痛发作无明显诱发及缓解因素。近2月来患者自感疼痛发作频繁,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性 ,30岁。因发现下腹部包块伴腹痛 2年余 ,加重 2月而入院。 3年前曾做过剖宫术。入院专科检查 :下腹部切口触及一包块 ,大小约 5 cm× 4 cm× 5 cm,周界清晰 ,质硬 ,压痛明显 ,活动度差。子宫大小正常 ,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超声检查 :下腹部正口略偏右腹壁切口周围皮下组织中 ,见一 3.8cm× 3.0 cm× 3.2 cm混合性包块 ,形态欠规整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 ,其内可见大小不等无回声区 ,最大为 1.2 cm× 0 .7cm,呈蜂窝状 (彩图 11见 页 )。CDFI;其周围及内部见少许血流信号。超声提示 :下腹部腹壁切口周围混合性包块 (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46例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腹壁切口异位症患者均有足月剖宫产史,8例会阴内膜异位症患者中1例产前即有病变,其余7例均为产后会阴侧切口部位发生异位症,发病平均年龄30·4岁,46例患者均行了手术治疗,无一例复发及恶变。结论:典型的切口包块以及周期性包块疼痛伴长大使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断并不困难,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上在剖宫产或会阴侧切手术时应注意保护切口,及时冲洗切口,尽量减少内膜组织在切口部位的种植。对于反复复发者应注意有否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6岁。因右下腹壁包块半年,红肿疼痛一个月入院。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下腹壁有一包块,约鸡蛋大小,按之疼痛,渐进性增大。一月前于某医院诊治,进行抗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肿块继续扩大,伴红肿疼痛,自敷中药,未缓解。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 ,2 9岁。剖宫产术后 3年余 ,腹壁切口处包块周期性月经期胀痛 1年 ,加重 1个月。查体 :下腹横形切口疤痕左侧皮下可触及一 2cm× 4cm大小肿块 ,质韧 ,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压痛明显。B超所见 :下腹壁切口左侧脂肪层见一2 .4cm× 1.5cm× 1.9cm低回声肿块 ,形态不规则 ,后壁回声增强。CDFI: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 (图 1)。超声诊断 :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中见蚕豆及鸽蛋大灰黄色包块 2个 ,有不完整包膜。病理诊断 :瘢痕内膜异位症。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部位为卵巢、子宫直肠窝、子宫骶骨韧带等。生长在腹壁切口上的…  相似文献   

9.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保守性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是指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淡黄色油性渗液 ,排除切口感染和其它渗液原因者。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拆除缝线 ,敞开引流 [1]。我们采用保守性方法以观察其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 ,对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27例 ,均采用保守性方法。年龄24~52岁 ,中位年龄35岁。其中剖宫产手术14例 ,附件手术4例 ,子宫切除手术9例。25例为下腹正中直切口 ,2例为Pfannenstiel切口。均为下腹部第一次手术 ,均用4号丝线缝合皮肤。无一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肾病、重…  相似文献   

10.
例1:女性,34岁,哈萨克族,牧民。一年前曾行脾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4个月发现手术切口周围有两个包块,且逐渐增大。查体:左上腹见一纵形术后疤痕,此处可触及两个乒乓球大小包块,无压痛,囊性感。B超检查:脾(-),腹壁疤痕处扫查示皮下至腹壁肌层多个大小不...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3岁,腹胀、乏力、纳差2年,发现右上腹包块1年.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考虑急性阑尾炎而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回盲部5 cm×5 cm包块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回盲部炎性肉芽肿;3年前发现右下腹壁包块伴疼痛,接受右下腹壁包块切除术.2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腹胀、乏力、纳差,腹部B超、CT所见符合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改变,遂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2.
闭合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切口,术后有较高的切口感染率。常规间断分层缝合法对于需行拆线引流患者带来许多不便,引流亦欠充分,异物(缝线)残留,切口不愈合或形成窦道,有的需第二次手术搔刮或切除窦道清除异物后,切口方可愈合,往往延长了病人住院时间。近16年来,我院采用一种新的腹部切口闭合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 方法 如图:(1)第三针,从A点进针,缝线穿透腹壁从腹膜内出针,连续缝合腹膜和腹横筋膜后从切口另一端另一侧A1出针。(2)第2针:由B点进针穿入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及其筋膜,改变针的方向,从腹膜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23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2年左右,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出现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痛性包块,随病程发展而增大,部分患者CA125可有升高,有较典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论:手术切除包块是治疗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剖宫产术中应严密预防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14.
滕东海  杨雨  卢一平 《华西医学》2004,19(1):141-141
患者 ,男 ,46岁 ,因右下腹壁包块 1 0年 ,胀痛 3月入院。查体 :心肺 (- ) ,右下腹壁近髂前上嵴处可扪及一约 3cm× 3cm×3cm大小的圆形包块 ,质硬 ,边界清楚 ,活动度差。嘱患者抬腿使腹壁紧张后仍可触及包块。B超示 :右下腹腹壁肌层内查见一个稍强回声团块 ,大小约 4 1cm× 3 2  相似文献   

15.
腹壁切口包块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36例腹壁切口包块的声像图特征,旨在探讨超声对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3岁。部腹产五年后,于手术切口瘢痕的上端触及小指尖大小的痛性包块,无红肿及波动感,但有压痛。患者未曾注意到包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B超所见:于脐左下力腹壁脂及层内见12×13mm 的低回声区,较均匀,周边回声略强,不规则。内见稍强回声斑,后伴声影(图1)。印象:腹壁内低回声肿块,性质不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16岁。因腹壁包块半年入院。患者于1年前在外院因“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半年发现脐下1 cm处原手术切口下有一黄豆大小包块,逐渐增大,无特殊不适;近来发现包块增大明显,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腹壁下包块”收住。查体:患者发育正常,营养较好,在脐下  相似文献   

18.
[病例] 男,14岁.因右下腹壁肿物半年人院.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下腹壁皮下有一小包块,后包块逐渐增大,伴皮肤瘙痒,无明显疼痛,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病程中精神、睡眠正常,食欲、尿便正常,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输卵管妊娠不同治疗方案,总结经验。方法 采用1%普鲁卡因20-30ml局部浸润麻醉方式经腹小切口手术摘取妊娠囊。结果25例受术者手术效果满意,愈后良好。结论 对附件区包块小,盆腔积液少,生命体征稳定,且无子宫卵巢疾患的异位妊娠患者,可以推广采用局麻腹壁小切口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易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8):1696-1696
1病历摘要女,27岁。因下腹部肿块伴周期性疼痛2 a,于2006-07入院。患者于3 a前在外院行剖宫产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一直自觉切口中间疼痛。2 a前患者发现原腹壁切口中间有一包块,月经期疼痛明显,局部无红肿和发热。近1 a包块逐渐增大。查体:T 36.4℃,P 76次/m in,心肺正常。见下腹正中切口疤痕长约8 cm,切口中间可及一个4 cm×3 cm×2 cm的质硬包块,触痛,边界尚清,无波动感。血象正常。B超示:腹壁切口中部低回声反射(20 mm×15 mm×10 mm)。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于2006-07-26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脂肪至筋膜层约5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