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热射病后大鼠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5)和热射病组(n=14),后者又分为7 d、21 d两个亚组,每亚组7只。热射病组建立热射病模型,于预定各个时间点取大鼠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计数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结果热射病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明显减少(F=11.80,P0.01),其中21 d亚组低于7 d亚组(P0.05)。结论热射病后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神经细胞随时间减少,可能是导致学习、记忆受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热射病大鼠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清洁级SD大鼠30只,体质量为(225±25)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热射病模型组(n=10)与药物治疗组(n=10).空白组大鼠置于常温下;热射病模型组、药物治疗组大鼠麻醉后置于温度为42...  相似文献   

3.
正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瞻望、抽搐和昏迷等)及恶性高热(核心温度急剧升高至40 ℃以上)、全身炎症反应、凝血、肝脏功能损伤及其它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点,病死率高达40%~50%[1]。临床上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两种类型。劳力性热射病是由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高强度的体能作业造成,也可能发生于寒冷的天气状况下,多发生于健康年轻人、运动员、军事人员[2]。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射病对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热射病组(n=44)、手术对照组(n=8)、正常对照组(n=8)。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造模7 d后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前5 d记录逃避潜伏期;第6天去除平台,记录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与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结果热射病组死亡16只。热射病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其他两组延长(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经过平台次数减少(P0.05)。结论热射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热射病大鼠不同阶段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探讨其远期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2只,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热射病7 d组(HS7,n=21)和热射病21 d组(HS_(21),n=21);另取18只大鼠麻醉后行股动脉插管作为手术对照组(Sham,n=18)。3组分别于造模后7 d、21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5 d,记录逃避潜伏期,跨越平台的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结果逃避潜伏期各个时间点HS7组均较Sham组延长(P0.05);第4、5天,HS_(21)组较Sham组延长(P0.05);第3、4、5天,HS_(21)组较HS7组缩短(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HS7组较Sham组缩短(P0.05);HS_(21)组较HS7组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HS7组和HS_(21)组较Sham组减少(P0.05);HS_(21)组与HS7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热射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在发病7 d后最严重,并可遗留远期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劳力性热射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内毒素水平变化和相互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13例劳力性热射病和9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和内毒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各指标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劳力性热射病组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和内毒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劳力行热射病组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与内毒素呈正相关(P<0.05);三项指标与预后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劳力性热射病患者横纹肌损伤,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和内毒素具有相关性,并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劳力性热射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内毒素水平变化和相互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13例劳力性热射病和9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和内毒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各指标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劳力性热射病组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和内毒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劳力行热射病组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与内毒素呈正相关(P<0.05);三项指标与预后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劳力性热射病患者横纹肌损伤,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和内毒素具有相关性,并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素剂量、透析液温度及血流速度对灌流器内凝血的影响,寻找合适的抗凝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药物中毒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净化肝素量、温度、血流速度。观察组预先(上机前15 min)体外肝素化,提高透析液温度(37.0℃)、加快血流速度(150~180 ml/min)。观察两组治疗过程时效性、凝血程度及凝血时间。结果观察组血液净化治疗有效率80.0%,对照组有效率53.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下机后凝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级凝血率10.0%、2级凝血率3.33%,对照组1级凝血率21.88%、2级凝血率9.3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预先进行体外肝素化,提高透析液温度、加快血流速度可以大大降低灌流器内凝血程度,保证血液净化的时效性,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热习服训练(HAT)对劳力性热射病(EHS)SD大鼠肝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选用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EHS组及热习服组(HA组).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AB-PAS染色观察大鼠肝形态学及糖类物质代谢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肝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Pa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温度液体复苏时对失血性休克兔中心温度的影响 ,筛选较为适宜的抗休克补液温度。 [方法 ]将实验兔 (n =3 0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7)、温热组 (n =8)、常温组(n =7)、低温组 (n =8)。温热组、常温组、低温组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给予 3倍失血量的平衡液及自体血复苏 ,液体温度分别控制在3 9 .5℃± 1.3℃、2 0 .6℃±1.3℃、10 .7℃± 1.6℃。选择休克前 (T1)、休克模型形成后 3 0min (T2 )及液体复苏后 1h(T3 )、2h(T4)、4h(T5)时间点观察中心温度的变化。 [结果 ]液体复苏后1h、2h、4h温热组中心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而常温组、低温组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温组与低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温热溶液可保持失血性休克兔中心温度相对恒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