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CT快速鉴别诊断支原体肺炎与链球菌肺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新民市医院收治的134例单一病原体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CT影像。根据肺炎种类,将所有患者分为支原体肺炎组(n=65)和链球菌肺炎组(n=69)。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胸部CT表现及叶受累率。结果支原体肺炎组白细胞计数为7 500个/μl,显著低于链球菌肺炎组的14 200个/μ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组的支气管壁增厚、磨玻璃影及小叶中心结节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链球菌肺炎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组一叶以上受累率为70.8%(46/65),显著高于链球菌肺炎组的44.9%(31/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支气管壁增厚和小叶中心结节CT表现诊断支原体肺炎可靠。  相似文献   

2.
临床研究表明,支气管以及链球菌两种病原菌共同作用导致小儿发生肺炎疾病,将会增加患病程度,导致肺部病变以及胸腔积液的增加。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支原体肺炎以及支原体并链球菌(SP)肺炎的鉴别十分重要,利用影像术能够充分显示患儿肺部的病变情况,对于肺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儿肺炎患儿来说,采取胸部CT的影像学工具,对于患儿患病情况作出准确评估,明确区分肺炎患儿的疾病类型,支原体的发生是由间质性病变所致,支原体并链球菌的发生是由于肺泡炎所致,以此为基础给予对症的治疗,对于患儿的预后恢复十分重要[1]。  相似文献   

3.
儿童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常见,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影像表现多样化,以肺间质和实质混合表现为主,并有2个较特征性的表现,即网合结节影和支气管壁增厚,相比于其他肺炎,更容易出现节段性肺不张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发热门诊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其他肺炎的CT征象,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期发热门诊确诊的22例COVID-19与36例其他肺炎的CT图像,比较2组病例在病灶的分布形式、密度、有无树芽征、空洞、磨玻璃背景中的细网格影、边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管壁增厚、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细菌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特征的鉴别诊断应用。方法 选取4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作为细菌性肺炎组和4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支原体肺炎组,对比分析两种肺炎的CT影像特征。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咳痰;支原体肺炎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两组胸痛、咳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组多肺叶分布概率、肺下叶分布概率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部位分布概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CT影像特征以肺实变(72.50%)和空气支气管征(52.50%)为主,且胸腔积液(50.00%)较为多见,与支原体肺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组CT影像特征以磨玻璃影(92.50%)、支气管管壁增厚(75.00%)以及铺路石征(22.50%)为主,与细菌性肺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CT征象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CT影像特征均有明显的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高分辨力CT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MPP患儿(学龄前组70例和学龄组79例)的胸部高分辨率CT特点并归纳总结.结果: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咳嗽和/或发热.最常见的影像学征象为肺实变、支气管壁增厚、树雾征、树芽征、磨玻璃影,学龄前组分别占60.6%、34.3%、37.1%、18....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MP肺炎合并肺栓塞患儿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6例患儿以咳嗽、高热为主要表现,血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4例右下肺实变影伴胸腔积液,2例左肺实变影;实变影强化不均匀;血管重建示1例肺动脉内见充盈缺损,其余5例表现为实变区肺血管稀疏.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正常,肺部实变吸收.结论 儿童MP肺炎合并肺栓塞临床较少见,肺动脉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低.因此,MP肺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时即使无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也需考虑肺栓塞可能.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1],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2],每隔3~7年流行一次,平时可见散发病例,全年均可发病[3]。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占儿童肺炎的20%~30%[4],在学龄期儿童中可占50%~70%。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累及多个系统,胸腔积液是其较常见的并发症。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们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胸腔积液24例,均给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RCT在儿童百日咳肺炎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HRCT检查的儿童百日咳肺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有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患儿出现磨玻璃密度影,其中5例磨玻璃密度影单独存在,此5例患者4例临床上未合并其他感染,1例合并细菌感染.4例磨玻璃密度影与斑片影伴发,临床合并细菌感染.7例患儿HRCT表现为肺内散在斑片影及亚段性实变,临床提示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病变分布广泛,6例可见支气管气像,累及≥3个肺叶6例,2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HRCT在儿童百日咳肺炎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方法:对2008-10~2011-12在本院治疗的CAP患儿进行血清MP-IgM抗体检测,对不同年度、季节、年龄和性别的儿童CAP之M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受检人数1 264例,MP平均感染率33.5%。不同年度、季节和年龄段儿童CAP之MP感染率不同,秋末和冬季高(38.7%),春夏季低(23.9%),学龄期儿童高(67.8%),婴儿低(4.2%)。结论:MP是兰州地区儿童CAP重要病原,兰州地区儿童CAP防治应充分重视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及其季节、年龄发病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所致心脏损害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支原体肺炎所致心脏损害与正常对照者各6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支原体肺炎组心脏有不同程度超声改变:左房轻度扩大43例,占63.2%;左室轻度扩大32例,占47%;室间隔中下段轻度变薄,回声增强,运动幅度减低29例,占42.6%;心包粘连增厚心包积液43例,占63.2%,支原体肺炎并心肌损害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比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抗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保护心肌治疗后,分别在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复查,心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及时发现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辅助诊断,并有利于随访观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赵志勇  郑昊宇  张巍 《武警医学》2020,31(9):774-777
 目的 分析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的高分辨率CT征象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 对192例经病原学证实的单一病原体肺炎患者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原学将其分为细菌性肺炎组(n=84,43.8%)、病毒性肺炎组(n=58,30.2%)和支原体肺炎组(n=50,26.4%),对三组肺炎的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和CT征象进行比较。结果 细菌性肺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均显著高于病毒性和支原体肺炎(P<0.05);支原体肺炎白细胞计数高于病毒性肺炎(P<0.05);在病变分布上,病毒性肺炎多呈多肺叶(40/58,69%,P<0.05)和肺外周分布(39/58,67.2%,P<0.05);支原体肺炎多呈多肺叶(28/50,56%,P<0.05)和肺下叶分布(31/50,62%,P<0.05)。在CT征象上,细菌性肺炎肺实变(48/84,57.1%,P<0.05)和含气支气管征(41/84,48.8%,P<0.05)多见;在磨玻璃影和碎石征方面,病毒性肺炎(分别为30/58,51.7%和26/58,44.8%)和支原体肺炎(分别为31/50,62%和19/50,38%)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上述征象均较细菌性肺炎多见(P<0.05);另外,病毒性肺炎间质增厚多见(32/58,55.2%,P<0.05);支原体肺炎支气管壁增厚多见(29/50,58%,P<0.05)。结论 细菌性肺炎主要表现为片状实变影常伴含气支气管征,病毒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多叶外周性分布的磨玻璃影伴碎石征及间质增厚,支原体肺炎主要表现为双下肺分布为主的间质性炎性反应伴细支气管壁增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胸部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分析肺内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外影像表现。结果:2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中,15例肺内病变表现为大叶性肺炎,5例表现为斑片结节,2例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常见伴随征象包括:小叶间隔增厚(12例)、小叶内网状影(11例)、铺路石征(6例),少数可见晕征(3例)、反晕征(1例)、小叶中心性结节(1例)、支气管壁增厚(2例)、支气管牵引性扩张(1例)。所有病变均未见坏死或空洞。肺内病变分布:累及单肺19例,双肺3例;累及上肺区6例,下肺区13例,上、下肺区同时受累3例;外周分布12例,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4例,弥漫分布6例。10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伴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影像表现以大叶性肺炎最多见,典型者表现为斑片状实变伴空气支气管征,多合并磨玻璃密度影,常伴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网状影及铺路石征等间质受累表现,可见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鉴别早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0例CA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MPP组41例及非MPP组149例,观察其高分辨率薄层CT表现并统计分析两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及首次CT影像表现。结果 MPP组以中青年为主(P<0.001),年龄截断值为41.5岁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04),实验室检查数据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分辨CT表现:密度(P<0.001)、分布(P=0.003)、支气管壁增厚(P<0.001)、“支气管糊墙征”(P<0.001)、“树芽征”(P<0.001)、腺泡结节(P<0.001)、小叶间隔增厚(P=0.003)、小叶内间隔增厚(P<0.001)、“树雾征”(P<0.001)、三联征(P<0.001)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数量、部位、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5)。多因素Logist...  相似文献   

15.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是由支原体(mycoplasma,MP)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为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据统计显示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其它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6.
邵晓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13-1813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应用Vm ax26型肺功能仪检测在本院住院治疗42例学龄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和45例健康同龄儿童的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同时描绘出流速-容量曲线。结果:肺炎支原体组潮气量、达峰时间比、呼出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达峰容积、呼出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与潮气呼气峰流速比、达峰容积比均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BFV环(潮气呼吸流速-容量曲线环)正常组TBFV环近似椭圆形;MP组TBFV环上升支高度与正常组相当,但MP组呼气高峰提前,呼气时间明显延长,VPTEF更低,TBFV环呼气相的下降支斜率更大,内陷更加明显。结论:肺炎支原体是人类上、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已有证据表明MP感染与哮喘相关,是引发哮喘和使哮喘加重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胸部HRCT资料。结果:2组的刺激性干咳症状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肺炎多沿胸膜下分布,多累及双侧、多个肺叶,与支原体肺炎病变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磨玻璃+细网格影(铺路石征)、磨玻璃内斑点状实变影、树雾征、支气管管壁增厚、血管增粗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CT多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支气管充气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临床及胸部HRCT可提高对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初诊CT特征性表现,以及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8例新冠肺炎及10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资料,分析2组肺内感染病灶的位置、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2组病变分布方式(单肺分布、胸膜下分布、沿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当胸部CT出现双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或伴实变、有小叶内间隔增厚呈网格状表现,提示新冠肺炎。出现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病灶沿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伴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新冠肺炎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免疫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KD患儿分为MP感染组16例和非MP感染组24例。比较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MP感染组hs-CRP、PCT、IgG、C_3、CD4~+/CD8~+、CD19~+水平及CAD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MP感染组(P<0.01),而CD8~+水平显著低于非MP感染组(P<0.01)。结论 KD合并MP感染患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更为严重,炎症反应更为强烈,并发CAD的概率更大,临床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李娅  王倩  袁刚  骆孟  周莹 《放射学实践》2020,(2):234-237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重症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正规治疗后的病情转归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胸部CT表现,如病灶部位、形态、密度、是否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洞等。结果:40例重症MPP患儿中,19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22例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12例表现为网格状改变伴小结节、斑片条索影;合并肺不张21例、胸腔积液17例、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0例及坏死空洞1例。预后良好组31例,其中13例(41.9%)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预后不良组9例,大片状实变影发生率为100%,两组的大片状实变影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影像学征象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胸部CT在儿童重症MPP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胸部CT表现为大片实变影的患儿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