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年龄40岁.因咳嗽、咯痰、痰中带血、胸憋、胸痛3月,曾对症治疗症状不缓解入院.查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侧胸廓稍塌陷,右后胸壁、侧胸壁及前下胸壁广泛压痛阳性,第3~6胸椎压痛阳性,右肺叩浊音,右肺呼吸间明显减弱,余未见明确异常. 因患者胸痛剧烈,无法进行肺功能测定,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22岁。发现左颈部肿物1年余,伴间断疼痛。体格检查:左侧锁骨上窝可触及肿块,边界较清,大小约4.0cm×3.0 cm,质地偏硬,活动度稍差。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99 41.77 U/ml。胸部CT表现:左侧前纵隔可见巨大团状软组织影,沿纵隔纵向生长,向上达T1椎体水平,向下达肺动脉分叉水平,最大横截面9.9 cm×6.6 cm。肿块占位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PEH)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内皮来源的界于血管良性肿瘤与肉瘤之间的肿瘤,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常易被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笔者搜集一例PEH 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等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10例,10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其中1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将影像学结果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灶80个,最大直径3.0~44.6mm,平均(17.8-±7.0) 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31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5例患者MR检出40个病灶,T1WI均示低信号,T2WI示中高信号.5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10个病灶呈晕征.CT平扫10例患者共80个低密度灶,其中26个出现融合.2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8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38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1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组织学上示病变纤维组织及血管样结构增生,其间见散在的形态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其内见印戒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10例CD34全部阳性,5例CD31阳性,4例FVIIIRAg阳性.结论:肝脏EHE可表现为单发结节和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6例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3例,其中1例有血痰,1例伴有胸背痛;1例有杵状指;2例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本组病例影像主要表现以周围型肿块或结节为主,直径2.6~9.0 cm.浅分叶4例,有胸膜凹陷征2例,毛刺征2例,肿块内未见空洞,钙化.3例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呈持续强化.结论: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术前确诊需经支气管内镜活检或经皮肺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呈类圆形结节、不规则形肿块、斑片状影,病灶大小不一,大部分较大,肿瘤密度不均,内出现散在坏死灶5例,未见钙化病例,增强后肿瘤不均匀轻一中度强化,坏死灶无强化。边界清楚2例,周边浸润5例,累及心包致心包增厚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3例;1例侵及邻近胸膜;无肺部及心腔侵犯病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无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产生。结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7.
8.
患者女,50岁.因右上腹不适、隐痛3月,来我院就诊,由于自身原因未行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血液检查,直接要求行CT增强检查,平扫时肝左右叶见多发欠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CT值约23 ~ 30 HU,增强扫描后部分病变边缘呈轻度强化,似呈“牛眼征”,肝右叶部分病变呈周边明显异常强化,平衡期呈等或稍高密度改变....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总结脊柱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6例脊柱EH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例均以脊柱区疼痛为主要症状,其中3例伴周围神经症状。4例行CT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密度/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周围组织侵犯。结果:6例骨EHE中,发生于椎体5例,附件1例。病灶多呈皂泡状(2例)或蜂窝状(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伴硬化边,1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CT平扫呈稍低密度,且密度不均,内伴小点状/斑点状高密度影。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CT/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明显强化,密度/信号不均。椎间盘均未受累,1例伴脊膜尾征。结论:脊柱EHE多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皂泡状或蜂窝状;伴或不伴硬化边;可伴脊膜尾征;骨膜反应、累及椎间盘少见。  相似文献   

10.
11.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建良  刘淼  陈达伟   《放射学实践》2011,26(7):736-738
目的: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征象。结果:CT平扫示肝脏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病灶边缘可见条状钙化灶。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现为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延迟后肿瘤实质部分无明显对比剂进入,而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肝内多个类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边缘有低信号晕环。结论:EHE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MRI及18 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2例骨EHE中,1例为全身多发骨骼病变,1例仅为胸11椎体病变。CT表现病灶为边缘清晰,轻度硬化并呈分叶状改变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影,周边软组织及椎间盘未见明显受累。MRI病灶呈稍长T 1、长T 2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外周可见增强无强化的低信号环。18 F-FDG PET/CT主要表现为病灶部位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SUV摄取值的升高。结论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能帮助评估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灶性质及范围,协助下一步诊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10例病灶均单发,前纵隔8例,前中纵隔1例,1例位于前纵隔-心包区;最大径范围:8~13cm,中位数:11cm;类圆形/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局部边界不清;8例为单纯精原细胞瘤,CT平扫显示肿块呈均匀等密度,其中3例并外周小囊变,1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轻度较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见条状血管影,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为纤维血管间隔;2例为内胚窦瘤为主(60%~70%),伴精原细胞瘤,CT平扫/增强病灶呈“类蜂窝状”改变,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影;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肺内、外转移.3例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2例肿块呈灌注样生长,填充前上纵隔间隙,纵隔血管于肿块内呈“漂浮状”;6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同时并心包积液,其中1例侵犯心包;8例出现β-HCG轻-中度升高,其中2例同时伴AFP明显升高.结论 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占位,肿块巨大,而密度却较均匀,强化较轻微、特别是肿块呈灌注状生长、病灶内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结合βΝ-HCG升高,排除继发,应考虑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EHE患者的CT表现.结果 5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均未见明显钙化及包膜征象,病灶多位于肝周及肝包膜下.3例可见部分病灶有融合,1例可见局部肝包膜轻度凹陷形成“肝包膜凹陷征”.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向心性强化,但病灶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中央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病灶周边可见薄层更低的环形低密度带形成“晕环征”.2例增强扫描示肝内静脉主干及分支逐渐变细伸向低密度的结节,终止于结节的边缘形成“棒棒糖征”.3例增强扫描可见部分病灶内有静脉分支存在或静脉分支在病灶内穿行.结论 “肝包膜回缩征”、“晕环征”及“棒棒糖征”是肝EHE的影像表现特征,尤其是“棒棒糖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侵袭程度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样癌(pLELC)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病理证实的pLELC患者的术前CT影像表现、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其中88例行胸部CT增强检查。结果:103例pLELC患者按侵袭程度分为可切除组(Ⅰ~ⅢA期,62例),晚期不可切除组(ⅢB~Ⅳ期,41例)。影像上,可切除组常表现周围型(58/62,93.5%),多数近中线结构(33/62,53.2%),病灶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37/62,59.7%),伴局部“晕征”(41/62,66.1%),且多数与胸膜关系密切(47/62,75.8%);而不可切除的组中央型及周围型差异不明显(20 vs. 21),多数近中线结构(38/41,92.7%),易累及胸膜(35/41,85.4%)、出现血管漂浮/包埋(34/41,82.9%),多数存在分叶(28/41,68.3%)、阻塞性炎症(34/41,82.9%)、邻近支气管累及(26/41,63.4%)及淋巴结增大/转移(37/41,90.2%)。结论:可切除原发性肺淋巴上皮样癌CT表现具...  相似文献   

17.
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世伟  王文献  何小荣   《放射学实践》2009,24(6):619-621
目的:探讨CT对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6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6例肿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病变范围较大。CT表现为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3例;2例边界清楚,4例可见周边浸润,1例侵及双侧胸膜和右上肺,1例累积心包,包绕主动脉及无名动静脉、上腔静脉受侵闭塞。结论:CT对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密度、周围关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分析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天~5个月,中位年龄1.56个月。全部病例术前经CT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分析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CT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8例单发病变位于肝左叶5例、肝右叶3例且其中7例肝脏局部膨隆,弥漫分布1例,边缘无膨隆;6例单发病灶内有颗粒样、斑点状、条索样钙化灶,无钙化有3例分别为单发2例、多发1例;增强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变由周边向中心呈结节样、环形、花瓣样强化,延迟后密度与周围正常相等或稍高,其中4例肿瘤坏死中心始终不强化;血管重组显示7例单发病灶内见呈迂曲条索样、线条样丰富血管影。结论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认识其CT表现及病理基础,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纵隔血管瘤(MH)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MH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18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7例血管瘤为单发病灶,位于前纵隔9例,前中纵隔2例,后纵隔6例;1例为多发病灶,位于前中纵隔及左颈部.12例呈椭圆形或圆形,6例不规则.11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肺LELC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中央型1例,周围型7例;其中右肺5例,左肺3例;直径2.0~7.3cm,平均直径(4.1±1.6)cm;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4例边缘呈浅分叶状,1例伴血管包埋征,6例伴有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本组8例均表现为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伴小斑片状液化坏死。结论 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单凭CT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最终确诊还需依靠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