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fibrosis,RPF)为一少见病,1948年Ormond犤1犦首先提出RPF为一独立存在的临床疾病。此后,文献中RPF大部分以个案形式报道。本文复习近几年的有关文献并结合作者所遇3例RPF的临床及CT特征,现总结如下,以提高CT对RPF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例1,男,45岁。因腰酸、腹部不适、恶心、肉眼血尿1年余就诊,B超发现左侧肾盂积水。CT平扫:腹主动脉前及两侧不规则弥漫性病变,包绕腹主动脉,左侧肾盂积水(图1,2),诊断为RPF。经他莫西芬加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1年,症状明显改善。例…  相似文献   

2.
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价值. 方法 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9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 技术行后处理. 结果 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腹膜后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6例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增强扫描示8例病变不同程度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 结论 CT能很好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病变的各种表现,当腹膜后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合并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积水时应考虑到本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RPF)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6例RPF误诊病例资料。结果 16例均以腰背部疼痛不适为主要症状,伴恶心、呕吐2例,血尿4例,伴肾区叩击痛11例,触及上腹部包块7例,伴腹胀6例,下肢水肿3例。CT扫描16例均见腹主动脉周围有低密度灶包裹,边界不清,6例累及髂血管,4例累及下腔静脉;8例腹主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正常结构消失,管腔轻度狭窄;10例出现肾积水,4例病变侵犯输尿管,病灶以上段输尿管明显扩张、包埋段输尿管显示不清;7例行增强CT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或稍强化。误诊为腹主动脉大动脉炎8例、输尿管肿瘤及腹部包块性质待查各4例。16例均行手术治疗,经术中病理均诊断为RPF,予手术缓解输尿管梗阻及周围组织血管压迫,术后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出院,随诊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当临床遇及腰背痛、腹膜后组织肿物或不明原因出现尿路梗阻症状患者,CT检查发现有异常密度灶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并伴肾积水、输尿管扩张征象时,应想到本病可能,及时行CT增强扫描,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病情,仔细鉴别诊断,必要时可行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1 病例资料【例1】男,57岁。因腹痛伴体重下降1年,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腹膨隆,腹软,肝右肋缘下10cm,表面可触及结节;脐平面以下腹部可扪及5cm×6cm包块,质硬不活动,无触痛。肝功能示低蛋白血症,但丙氨酸转氨酶正常。CT示:肝右叶巨大囊性肿瘤;腹膜后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超声诊断,加深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认识.方法 对7例临床收治的腹膜后纤维化病例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超声图像均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浸润,都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结论 超声可直接显示腹膜后纤维斑块,同时发现累及输尿管及引起的肾盂、输尿管积水,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PRPLS)临床少见,其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并向脂肪细胞分化而形成,可发生于无成熟脂肪组织存在的部位,约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其中特发性占2/3。起病隐匿,无典型症状、体征和特异性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困难。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我院的特发性RPF病例,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记录其就诊原因、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①18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6∶1,平均年龄47.6岁。经腹腔镜或手术活检病理证实者13例,其余5例为临床诊断。从出现症状到做出诊断平均14.9个月。②均无明确的用药史、感染、手术、外伤及肿瘤的病史。最常见的就诊原因和实验室异常结果分别为:疼痛和血沉加快。③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55.6%的患者发现腹膜后病变,主要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低回声,无血流信号,并伴有肾积水;另有22.2%的患者只有肾积水;少数患者出现血管受压的表现。本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需要与腹主动脉瘤伴发血栓、腹膜后恶性肿瘤或淋巴结转移、多发性大动脉炎鉴别。结论特发性RPF无典型的症状、体征和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较低,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检查者对这一疾病缺乏认识,从而忽视了腹膜后的检查;二是患者的客观条件,影响了腹膜后病变的显示。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罕见的结缔组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1-3],也有人认为是血管炎、系统性胶原病及免疫机制性疾病的局部表现[4]。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40~60岁  相似文献   

9.
病例男,44岁.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现右肾萎缩6个月,曾于2006年11月12日入院,诊断为"右肾萎缩、右肾动脉狭窄、左肾结石".经临床治疗后症状好转.于2008年4月出现左侧腰部疼痛不适,呈间断性胀痛,伴肉眼血尿1次,为进一步诊治于2008年6月30日第2次住院.本次入院后对该患者进行查体:血压140/92mmHg,神清语利,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腹部未扪及包块,肠鸣音存在,双肾区对称无异常隆起或凹陷,左肾区叩击痛阳性,双侧输尿管行径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尿素氮7.4mmol/L,尿红细胞2~3个/HP,便潜血(+),余未见明显异常.既往病史:风湿36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4例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11例患者均表现为腹主动脉前壁及两侧壁被条带状低弱回声包绕,10例伴双侧肾盂输尿管积水,1例伴右侧肾盂输尿管积水同时伴有右下肢肿胀。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行双侧输尿管内支架术,2例经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超声可直接显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纤维斑块及肾脏、血管的受累情况,并动态随访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腹膜后纤维化与监测疾病转归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患者12例,分析治疗前后腹部超声表现,特别是腹部大血管、肾、输尿管等周围有无异常回声.结果 12例患者均可测及肾集合系统分离,其中7例在后腹膜大血管、肾及输尿管等周围可见范围不等的低回声或偏低回声团块.3例患者行肿块切除术,7例行输尿管松解术+激素治疗,2例单纯激素治疗,治疗后复查超声显示病灶消失或较治疗前缩小,肾积水减轻,肾功能好转,血肌酐下降.结论 超声有助于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且可监测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2.
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及治疗随访证实的5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RPF)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RPF的超声表现为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弥漫分布的低-中回声团块,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超声可直接显示腹膜后纤维斑块,反应大血管、肾和输尿管受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作出该病的相关诊治。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特发性腹膜纤维化的超声表现。方法 对4例患搏动性肿物的患者行超声检查,将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表现为腹主动脉前壁及两侧壁被低回声包绕,2例伴肾盂输尿管积水。2周经病理证实。1例病变部分切除后出院,另外3例经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 超声可直接显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的纤维斑块及肾盂输尿管积水的特征表现,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T,MDCT)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iRP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RPF患者共14例,回顾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后处理方法。结果 CT表现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间隙内的软组织影,包绕大血管生长,范围较大者沿腹主动脉长轴走形,并向双侧肾周间隙生长,其中13例侵犯一侧或双侧输尿管致相应肾脏积水。iRPF病灶CT平扫呈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大血管及输尿管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及累及范围,对iRPF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病例1:患者,男性,45岁。因下腹部阵发性胀痛,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不畅5月而入院。直肠指检发现直肠上段明显狭窄。钡灌肠见直肠上段约5cm长的范围内明显狭窄,直径约1.5cm,狭窄以上肠管明显扩张呈漏斗状。超声检查:腹部肠管扩张,腹腔未见液性暗区。双肾轻度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轻度扩张,中下段显示不清(由于超声首诊考虑肠梗阻而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RPF病例,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密度或信号强度以及邻近组织改变。结果4例均位于腹膜后,不同程度包绕腹主动脉,累及髂动脉、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及下腔静脉;3例累及输尿管致肾、输尿管积水,其中2例肾功能受损;1例合并布加氏综合征,病灶内包绕大量迂曲侧支血管;增强后病灶因所处时期不同,呈多种强化方式。MRI显示腹主动脉周围环形等T1、等T2异常信号,SPIR及DWI上为稍高信号。结论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男,64岁。因气喘、全身水肿20余天,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力衰竭”收住院。16年前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史8年。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平喘、祛痰等治疗。入院第6天患者渐出现腹胀,测血钾3.3mmol/L,给予补钾。1周后复查血钾5.6mmol/L,但患者腹胀呈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大便正常。查体:腹壁水肿,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腹水外科会诊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残胃癌;坏死性胰腺炎。查血淀粉酶160苏氏单位,尿淀粉酶1600苏氏…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纤维化25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256例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和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971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共256例RPF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和体征:该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84∶1)。平均发病年龄47岁。多以腰背痛、腹痛为首发症状。(2)辅助检查: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诊断肾盂和输尿管上段扩张的阳性率分别为84.48%和84.15%;逆行肾盂造影检查对于输尿管有无扩张、狭窄及有无移位等情况的显示明显优于静脉肾盂造影。对于腹膜后占位性病变,B超诊断阳性率为22.37%(49/219),CT为85.32%(93/109),MRI为94.73%(18/19),彩超为100%(8/8);经B超确诊RPF的百分率为6.39%(14/219),彩超为12.5%(1/8),CT为52.29%(57/109),MRI为94.73%(16/19)。(3)病因:在RPF中,特发与继发之比为2.6:1,在继发患者中继发于恶性肿瘤者占64.38%。(4)治疗:内科治疗目前仍以激素为主,晚期需外科治疗。结论:RPF确诊需病理。影像学检查对RPF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临床少见,现有文献仅笼统提及RPF分布于腹膜后,侵犯以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O)为主的空腔脏器,其详细分布及形态特点未见有文献专门论述.本文主要分析RPF这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是一种少见病,1905年由法国医院Albarran第一次提出,1948年Ormond对该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该病以腹膜后广泛纤维化为特征,主要包括腹主动脉,髂动脉,下腔静脉,输尿管等结构,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病因不明,或与药物,肿瘤,感染,外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