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不同血糖水平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8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再根据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有无狭窄情况分为狭窄组(n=179)和非狭窄组(n=105);选取同期到院健康体检的老年非脑血管病者27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MS发生情况,根据糖耐量试验结果,分析不同血糖水平MS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并观察狭窄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的影像学分布特征。结果观察组MS发生率为54.2%(154/2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27/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MS发生率为60.9%(109/179),明显高于非狭窄组的42.9%(45/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顾分析,伴有糖尿病的MS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关(OR=1.751,P<0.05)。狭窄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影像学分布显示,受累血管以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颈部总动脉最为多见,前循环血管闭塞发生率70.4%(19/27),高于后循环血管闭塞发生率29.4%(8/27);颅内血管闭塞率63.0%(17/27),高于颅外血管闭塞率37.0%(10/27)。结论伴糖尿病的MS是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临床需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脑梗死患者密切监测血糖水平,以积极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且糖尿病患者脑梗死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临床需依据狭窄及受累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时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闭塞及RI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颅外段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RI。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50%狭窄的发生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多见,但2组间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双侧颈动脉尤其是颈内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更易导致脑梗死;颅外段动脉RI测量无助于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价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0例脑梗死患者组和10例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血管造影(CTA),对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等进行评价。结果: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多见,脑梗死患者组出现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管腔狭窄超过70%)占50%、中度狭窄(管腔狭窄30%-69%)占30%、轻度狭窄(管腔狭窄小于29%)占20%,颈动脉可见多发软、硬斑块。结论: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且与动脉狭窄的程度成正比,危险性增加。CTA可全面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减影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狭窄和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92例怀疑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64排128层CT血管减影检查,使用VR、Reformat、CPR等软件分析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斑块性质及狭窄与脑梗死间的关系。 结果65例患者颅内外血管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以中、重度狭窄为主;113支血管有附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钙化斑块、血管腔及硬化斑块CT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侧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梗死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结论64排CT血管减影技术能够准确地评估血管狭窄和斑块性质,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头颈部CTA在缺血性脑卒中(IS)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IS患者,以DSA检查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25例、中度组30例和重度组25例,采用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3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各组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以及斑块数量,并对斑块总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总动脉指数(CCA)、颈内动脉指数(ICA)、椎动脉指数(VA)进行比较。结果 经DSA检查显示共有102条狭窄血管,超声检查检出81条狭窄血管,CTA检出狭窄血管90条,超声检查联合CTA检出98条狭窄血管,中度组与重度组斑块总面积、IMT、斑块长度、斑块厚度、斑块数量、CCA、ICA、VA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均高于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CDFI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检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TCD诊断为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析其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血管搏动指数(P1),判断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并以30例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其颅内血流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TCD检测侧支循环开放例数与DSA比较,经统计学X^2检验,二者无差异(P〉0.05)。结论TCD能准确地检测到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象(HVS)对于急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1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24 h内进行完整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包括FLA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 91例患者大脑中动脉从轻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到闭塞,HVS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1/16(6%)、7/18(38%)、36/57(63%);对比重度狭窄组与轻中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对比闭塞组与轻中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T2-FLAIR序列HVS阳性率高,HVS对于急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36例及单纯高血压组(HP) 33 例,使用64排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分析2组病例各个血管节段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范围、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侧支程度.结果 膝以下小动脉斑块中,DM组以硬斑为主,HP组以软斑为主,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DM组与HP组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DM组与HP组均有侧支循环形成,DM组明显多于HP组,且以膝以下血管为主,HP则以膝以上为主.膝以上大动脉病变中,DM与HP组血管斑块均以混合斑块为主,二者检出率、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304例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ICVD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11A)188例,脑梗死116例,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判断责任血管.测量责任血管狭窄段长度及程度.结果 304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227例(74.7%),可判断责任血管193例(85.0%),其中单纯颅外血管病变104例(53.9%),单纯颅内血管病变70例(36.3%),颅内外串联病变19例(9.8%),TLA组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TIA组.两组责任血管狭窄的长度及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更多见,但责任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长度与症状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28~59岁)和老年组(≥60岁)。所有患者均经CTA或MRA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后经DSA检查验证。结果 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159例)为颅内动脉病变,31.8%(144例)为颅外动脉病变,33.0%(149例)为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68.1%(308例),稍高于颅外动脉的64.8%(293例)。青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95比64,P<0.01);老年组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80比64,P<0.01),后循环病变的发生率亦高于青中年组(155比112,P<0.05)。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颅内病变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颅内动脉病变逐渐减少,颅外病变及后循环病变增多。颅外病变组高龄者多于颅内病变组。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4层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64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资料与方法62例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合并症分为糖尿病组(DM)及单纯高血压组(HP),分别为33例和29例。使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将下肢动脉分为12个节段,分析各个血管节段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并分别对各个节段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膝以上大动脉(腘动脉及其以上血管)病变中,两组血管的斑块检出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以混合斑块为主;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DM组为左侧:6.51±3.47,右侧:6.96±3.08;HP组为左侧:4.86±2.06,右侧:5.34±2.02。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膝以下小动脉(胫前动脉发出点及其以下血管)病变中,DM组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HP组(P<0.05),且主要以硬斑为主,后者则以少量软斑为主;病变狭窄程度积分,DM组为左侧:7.96±3.10,右侧:8.30±2.48;HP组为左侧:3.27±1.66,右侧:3.34±1.42,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神经血管线圈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出血斑块、纤维斑块及破损斑块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52例,利用头颈部神经血管线圈,通过头颈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斑块部位双反转恢复(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DIR)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pinecho,TSE)T1WI和T2WI判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有无破损、斑块内出血及纤维成分,将斑块破损组和无破损组内的出血、纤维斑块数量分别行χ2检验,判断两组内的出血、纤维斑块数量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52例中,检测出颈动脉狭窄部位85处,出血斑块18处,纤维斑块54处,破损斑块26处,斑块破损组和无破损组内出血和纤维斑块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斑块伴发斑块破损概率大,纤维斑块伴发斑块破损概率小,DIR TSE序列可以判断出血斑块和纤维斑块,并有效预测斑块的破损。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成像(CTA)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稳定型冠心病的斑块负荷及血管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ACS患者及其年龄、性别均匹配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ACS组和对照组,均行CTA检测并采用自动计算机软件包定量计算斑块及血管体积、各斑块负荷、血管狭窄及血管重建指标。结果:ACS组的非钙化斑块(NCP)负荷、总斑块负荷、狭窄程度及重建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各种斑块及总斑块体积、血管体积及钙化斑块(CP)负荷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P负荷及正性重建在ACS组中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35,0.007),而对照组中的CP负荷则高于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CTA可有效的鉴别ACS和稳定型冠心病的斑块负荷及血管狭窄等的差异,值得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进行连续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及头颈联合CTA检查,分析头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7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z=-2.083,P=0.037).高ABCD2评分组及7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段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DWI检查、头颈CTA检查及ABCD2评分有助于对TIA患者早期脑梗死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CTA与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A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并在1周之内行DSA检查,将检查结果与CTA进行对照。结果:共检测了56例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本组CTA检测出血管壁软斑块32处,软斑块合并钙化斑块24处,单纯钙化斑块46处;血管轻度狭窄124处,中度狭窄86处,重度狭窄43处,血管闭塞9条。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的斑块、狭窄及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作为头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的首选和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3例VBD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对照组(40例)比较后循环血管狭窄性病变和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33例扩张的椎基底动脉直径4.8~14.3 mm,迂曲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长度分别为30.3~41.7 mm 和23.9~42.2 mm,33例中发现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15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对照组40例中,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闭塞各1例,椎基底动脉和(或)大脑后动脉狭窄22例,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7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2组间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D可能是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MSCTA结合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VBD及其颅内伴随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技术探究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34例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脑卒中病人资料,利用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技术,分析病人颅内斑块的影像特点,并于出院3个月后对病人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据此将病人分为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采用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斑块稳定性、斑块成分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病人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病人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管腔狭窄率50%及斑块的稳定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差组中不稳定性斑块占比(78%)高于稳定性斑块的(22%),预后好组中不稳定性斑块占比(36%)低于稳定性斑块的(64%),2组斑块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预后差组中斑块内出血和脂质坏死核心所占比例高于预后好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差组与预后好组斑块内钙化及管腔狭窄率50%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颅内动脉狭窄度、斑块的稳定性是脑卒中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技术对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脑卒中病人预后具有很好的评估价值。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其中斑块是否稳定及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DU)联合眼动脉(OA)超声评估颈内动脉(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位置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单侧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人(病变组)97例及ICA颅内段无明显狭窄对照者(对照组)85例,根据病变程度和位置将病变组病人进一步分为重度狭窄OA分支前组(30例)、重度狭窄OA分支后组(21例)、闭塞OA分支前组(28例)、闭塞OA分支后组(18例)。所有病人均行超声检查测量ICA颅外段及O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ICA颅外段和O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CA颅外段和O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ICA颅内段病变位置的诊断效能。结果 重度狭窄病人和闭塞病人的OA分支前组、OA分支后组的患侧ICA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均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OA分支前组的患侧EDV高于OA分支后组及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OA分支后组及对照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重度狭窄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不同碘对比剂浓度对脑血管 CT 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确定使血管显示最佳的 CT 值阈值.资料与方法连续测量60例 CTA 病例左侧颈内动脉入颅前段(LEICA)、左侧大脑中动脉 M1段(LM1)、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LA2)、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IVA)、基底动脉(BA)血管腔内 CT 值,头颈部 CTA 加测左侧颈外动脉(LECA)CT 值,观察段血管发生病变时测量对侧,评价常规与减影 CTA 血管重建图像质量.结果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优、良、差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ICA、BA、LIVA 及 LECA 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以及 LM1常规 CTA 图像优、良组与差组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优组与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优、良、差组两两比较,各组间 CT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最佳图像显示的 CT 值阈值分别为(506±89)Hu、(460±67)Hu、(436±60)Hu.结论随着脑血管腔内碘对比剂浓度增高,血管强化程度增强,有利于提高脑血管 CTA 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