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肝脏肉瘤的CT诊断(附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肝肉瘤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血管肉瘤2例,非血管源性肿瘤4例。结果:血管肉瘤的CT特征是多发、病灶增强明显和钙化;而非血管源性肉瘤特点为单发、较大、边界欠清的分叶状混合密度肿块伴有坏死囊变。结论:典型的CT表现结合临床可提示原发性肝肉瘤诊断,确诊需靠活检。  相似文献   

2.
肝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报告7例肝结核并结合有关文献讨论肝结核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报告的7例患者均经手术或肝穿病理证实。男3例,女4例;年龄24~58岁(平均50岁)。其中包括粟粒型肝结核、结节型肝结核和结核性胆管炎三个病理类型。结果:(1)粟粒型肝结核CT表现为肝脏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或表现为肝脏肿大伴有多发性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肝结核可表现为肝内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可有周边性强化;亦可表现为肝内结节状混杂密度灶,其特点是病灶中心密度高,尤其是伴有“粉末”状钙化,周围密度低,增强扫描有轻至中度的环形强化。(3)结核性胆管炎罕见,沿胆管壁走行的钙化、管型结石可能是本病的特点。结论:粟粒型肝结核CT表现缺乏特征性,除非有结核病史或伴有其他脏器结核,否则CT不能做出正确诊断。结节型肝结核和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肝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侧脑室肿瘤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侧脑室肿瘤CT和MR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49例侧脑室肿瘤,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另7例转移瘤原发灶明确。按部位分为侧脑室三角区、前角、体部和室间孔区,按年龄分为<10岁、11~29岁、>30岁3个年龄组。结果:(1)部位对侧脑室肿瘤的鉴别很有帮助。三角区最常见的肿瘤有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转移瘤。室间孔区最常见的肿瘤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中枢神经细胞瘤。(2)发病年龄在三角区和室间孔区肿瘤鉴别时很有价值:三角区脉络丛乳头状瘤好发于儿童,脑膜瘤好发于中年人,转移瘤常见于老年人。室间孔区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而中枢神经细胞瘤主要见于中年人。(3)强化程度对侧脑室体部肿瘤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强化最显著,星形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瘤呈中度强化,畸胎瘤强化轻或不强化。(4)部分侧脑室肿瘤有较特征性CT和MR表现。结论:肿瘤部位、发病年龄、强化程度和部分肿瘤特征性CT和MR表现是侧脑室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7例肾上腺肿瘤 的CT资料。结果34例肾上腺肿瘤中腺瘤14例,嗜铬细胞瘤12例,皮脂腺瘤6例,转移瘤3例,髓性脂肪瘤2例,其CT 表现各具特征。结论本组资料对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及CT定位、定性诊断的经验积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CT检查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肿瘤CT表现,并同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双盲阅片评估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诊价值。结果:9例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者6例,密度不均、部分境界不清3例。15例恶性肿瘤,12例密度不均,边界模糊;3例密度较均,境界清楚。24例肿瘤的CT图像中均未见面神经显示。双盲阅片结果表明:CT对78.9%的腮腺肿块能正确定性(炎症、良或恶性肿瘤),但不能确认其组织学类型。结论:CT能鉴别大多数的良、恶性肿瘤,但不能确定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6.
肝外胆管梗阻病变CT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通过分析良恶性肝外胆管梗阻病变的CT表现,总结出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征象。材料与方法:复查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前均做了CT检查的肝外胆管梗阻病变117例,良性38例,恶性79例。结果:肝外胆管远段梗阻,梗阻部胆管呈漏斗样改变,肝外胆管壁呈环形弥漫型增厚,肝内胆管呈竹节状或小囊状轻、中度扩张,梗阻部肿块内钙化,边界清楚对良性病变诊断有重要意义;肝外胆管中、近段梗阻或肝外胆管未显影者,梗阻部胆管呈截断型或突然狭窄型并伴肿块,肝外胆管壁呈环形局限型增厚,肝内胆管呈藤状或蟹足状中度或重度扩张,梗阻部肿块边界不清,其内可见坏死等征象,高度提示恶性病变。结论:良恶性肝外胆管梗阻病变均有其特征性的CT征象,注意观察胆管的形态改变,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并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的双时相螺旋CT扫描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描述肝细胞癌的双时相螺旋CT的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9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双时相螺旋CT扫描。记录病变增强形态、特征,并与病理和血管造影对照。由两位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观察诊断。结果:74%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呈高密度,76%在门静脉期呈低密度。10例门静脉期等密度的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细胞癌的检出率为91%和81%。结论:双时相螺旋CT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并提高病变检出率。可在肝细胞癌的检查中作为常规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目的: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全肝动态扫描,比较二期的病灶检出率并和超声进行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的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49例小肝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后,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观察病灶强化方式,计算检出敏感性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9例共发现病灶53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双期合计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8.68%、71.70%、90.57%,双期扫描和超声(67.9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定性准确性(95.83%)也明显高于超声(80.56%)。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明显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无论检出还是定性均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对脑室及脑室旁肿瘤的定位诊断的价值和分析CT定位误诊的原因。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五年的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室和脑室旁肿瘤50例。术前均经CT检查。本文将病例分为四组分别从脑水肿,脑积水、脑室外压及脑室闭塞等征象加以分析和讨论。第一组:肿瘤起源脑室位于脑室内17例;第二组:肿瘤起源于脑室并突向脑室外13例;第三组:肿瘤起源于脑室外向脑室内生长9例;第四组:肿瘤位于脑室旁12例。结果:第一组脑积水为100%,但无脑水肿和脑室受压;第二组脑积水占84%,脑水肿占60%(轻度脑水肿45%,中度脑水肿15%),脑室受压占23%;第三组脑积水和脑水肿均为100%,脑水肿轻度占67%,中度占33%,脑室受压占56%;第四组脑积水占92%,脑水种为73%(轻度占50%,中度占23%),脑室受压为100%,中线移位67%。CT术前定位诊断误诊率达42%。结论:CT对位于脑室内实质性肿瘤可作出准确定位。对脑室内囊肿不易准确作出判断。对于第二、三组病例的起源的鉴别可根据脑室是否闭塞以及脑水肿的情况得以初步结论。对于脑室外肿瘤可以观察脑室受压加以鉴别。CT定位不准主要对脑水肿的改变,脑室闭塞与否的改变及脑室内囊性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方法报道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作者详细分析了CT表现,并分别对本组病例CT检查结果和本院同期手术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①CT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05),而误诊率则低于X线平片(P<0.01),且CT检查无1例漏诊;②对某些纵隔肿瘤的认识不足如罕少见纵隔肿瘤、纵隔囊肿及畸胎瘤破入胸腔、心包与支气管等是该组疾病CT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CT检查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几种肾脏少见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脏少见肿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等情况,对比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原发性肾淋巴瘤5例,均位于肾髓质,4例浸润肾皮质,3例浸润肾盂,呈实性;2例呈实质肿块型,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并可见肿瘤包绕血管征;3例呈弥散浸润型,密度不均,无包膜,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1例位于肾皮质,2例位于肾髓质,呈实性,均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3例,囊实性,均位于肾髓质,有包膜,皮质受压但无侵犯,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至中度强化。血管周细胞瘤2例,呈实性,位于肾皮质,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血管样强化。结论 CT对肾脏少见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方式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结果: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共发现8个病灶。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其中4个病灶内可测得脂肪密度,CT值<-20HU,1个病灶内可见略高密度出血区及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8个病灶均显著强化,其中7个病灶为团片状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为均匀强化。门脉期6个病灶持续或渐进性强化。5例加行延迟扫描,其中4个病灶仍持续强化。动脉期和/或门脉期6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结论:肿瘤内含脂肪成分、动脉期显著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或渐进性强化及中心血管影是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3.
张博  龚建平  钱铭辉  胡爱武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23-122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时肝血管瘤周围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HPE)征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248例(356个病灶)中出现THPE征象的患者60例(79个病灶),均行螺旋CT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THPE征象与病灶大小及强化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79个出现THPE征象的病灶中53个(72.2%)为快速充填型血管瘤明显多于慢速充填型(7个,占27.8%);有60个为小血管瘤(直径≤2cm),明显多于大血管瘤(直径>2cm)的19个病灶(24%)。结论:肝血管瘤伴有THPE征象并非少见,其更容易出现在快速强化型小血管瘤中,正确认识和识别这种征象,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不典型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会民  李春梁 《放射学实践》2005,20(11):984-986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分析和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近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2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可见周围强化征、肿块缩小征、蜂窝状强化和延时强化。结论: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表现,增强扫描有一定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7例成人原发性肝脏肉瘤的螺旋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性肝肉瘤的CT征象,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肝血管内皮肉瘤、恶性间叶瘤、癌肉瘤各1例,平滑肌肉瘤4例。结果原发性肝肉瘤分血管及非血管源性两大类,均无肝硬化基础。血管源性(肝血管内皮肉瘤)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强化明显,非血管源性(恶性间叶瘤)表现为肝内巨大单发囊性病灶,增强囊壁和分隔明显强化;癌肉瘤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伴有坏死囊变,增强实质部分强化;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肝内巨大低密度病灶,可伴有囊变及钙化,增强见边缘强化。结论成人原发性肝肉瘤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类型有关,典型CT征象结合临床有助于对其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HPE)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筛选出符合THPE诊断的患者52例,先作上腹部平扫,注射对比剂开始后25—30s行肝动脉期扫描,658再行门静脉期扫描,对部分病例还行局部病灶延迟扫描,延迟时间为3min或5min。结果52例63处THPE中,42处(66.67%)呈有-平直边缘的“扇形”或“楔形”,15处(23.8%)呈不规则片状,3处(4.76%)呈“半环形”,3处(4.76%)呈结节状。结论THPE反映了肝脏双重血供系统的重新分布,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正确认识和识别THPE,可以避免肝脏病灶的假阳性诊断或对病变范围的过多估计。  相似文献   

17.
双期薄层动态增强CT在胰岛素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分析胰岛素瘤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相的强化特点,探讨胰岛素瘤术前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形态特点、各期相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及CT定位诊断的敏感度及假阴性的潜在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胰岛素瘤术前薄层双期增强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单纯动脉期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门静脉期为60.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胰岛素瘤平扫时平均CT值(40.32±8.13)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为(44.48±6.75)Hu,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38例中有36例肿瘤至少在一个期相上强化明显。动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113.66±27.26)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80.5±15.43)HU;门静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为(111.59±19.05)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90.5±13.91)HU,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岛素瘤动脉期强化值(73.44±29.23)HU,门静脉期为(71.22±21.64)HU,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27);胰岛素瘤动脉期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程度为(33.16±20.64)HU,门静脉期为(20.09±16.31)HU,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7例漏诊的病例中,5例呈等密度,2例为异位胰岛素瘤。结论:薄层双期CT增强扫描对检查胰岛素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动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18.
容易被忽视的肝单发转移瘤螺旋CT表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单发转移瘤的螺旋CT影像学特点。方法:以12例肝单发转移瘤为研究对象,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随访复查CT证实.均行肝脏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肝单发转移瘤的CT特点。结果:肝单发转移瘤CT诊断难度较高,本组CT诊断正确5例。除了转移瘤的CT常见特点以外,肝单发转移瘤可有以下几点特殊征象:病灶直径小,边缘可有假包膜强化,门脉期可为等密度强化,肝周病灶可有包膜凹陷改变。结论:肝单发转移瘤的CT诊断难度大,但掌握它的特点,能够提高它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AML 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征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0例中平扫均以低密度为主,边界清楚。3例平扫病灶由稍低密度软组织成分和低密度脂肪成分组成。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例软组织成分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密度仍高于肝实质,延迟期4例仍为高密度。病灶内脂肪成分均出现强化。7例病灶动脉期出现中心血管影,4例病灶出现引流静脉引流至肝静脉。结论肝AML 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MSCT对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