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视是一种视觉异常现象,与近视、远视、散光眼均不同,是儿童发育时期的常见眼病。其严重性不仅是视力低下,而更重要的是没有双眼单视功能,造成立体视盲。目前,有关正常人的立体视觉,国内外均有报导,而对弱视眼视力恢复正常后建立双眼视觉的有夫报道较少。本文采用同视机和颜少明立体视觉图分别检查186例弱视治愈后的远、近立体视觉,以了解弱视眼在视力恢复正常后建立双眼视觉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56例103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其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基本治愈前后:同时视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融合功能和定性远立体视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不仅影响视力同时也影响双眼视觉发育,随着视力提高其双眼视功能也有明显改善,所以在弱视治疗时应注重双眼视觉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林泉  刘伟民  肖信  林恩韦 《眼科新进展》2011,31(8):745-747,753
目的评价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治疗大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疗效,分析其视力的变化,为寻找儿童弱视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弱视患儿88例(160眼),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和传统综合治疗方法对大龄弱视儿童进行治疗,具体训练方案由医师基于患儿视觉表现的初始状态、视功能低下的严重程度以及训练过程中的进步程度来设计。视知觉学习组给予提高视觉噪声和轮廓整合、位置噪声等视觉训练方案;传统综合治疗组采用红光、精细目力训练等治疗。对比观察2组总体疗效,并观察在弱视治疗后6个月患儿的视力变化。结果视知觉学习组的总体疗效均高于传统综合治疗组,视知觉学习组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总体疗效均高于传统综合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视知觉学习组视力提高速度明显高于传统综合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视知觉学习组视力均数>0.8,此后一直维持该水平,而传统综合治疗组在观察终点视力均数<0.8。视知觉学习组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平均训练17.14h可提高1行LogMAR视力,其中重度弱视所需时间最短(12.00h),中度弱视其次(14.04h),轻度弱视所需时间最长(25.12h)。结论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提供了强烈的、活跃的、有反馈的个性化视觉刺激,对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大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LogMAR的疗效较好,缩短了视功能障碍治疗的周期。此方法能在较短时间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为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眼病,是视觉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所导致的以空间视力损害为特征的一组视力不良综合征。本文通过整理以往研究,对弱视儿童视知觉的研究作了综述,主要包括空间特征对弱视儿童形状知觉的影响、空间方位对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影响、空间目标对弱视儿童视知觉的影响、不同的目标运动特征对弱视儿童视觉运动觉的影响,以及弱视儿童视知觉相关的脑机制研究。[眼科新进展,2012,32(9):893-898]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弱视遮盖治疗的类型诸相关因素对视力和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观察不同类型和不同注视性质弱视儿童68例(102只眼),予以遮盖治疗和积极的视觉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动态分析治疗前后视力和立体视的变化。结果 随访1~3年,视力进步96只眼(94.12%),融合范围扩大50例(73.53%),立体视锐度提高47例(69.12%)。治疗前后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弱视遮盖治疗相关因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屈光不正引起的双眼弱视不需遮盖治疗,对非中心注视性弱视脱抑制治疗和双眼视功能训练间接遮盖优于直接遮盖、分时段的短时部分遮盖优于长时全部遮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视感知觉学习结合遮盖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比较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提升程度的差异。

方法:收集2016-06/2017-12于我院门诊治疗的47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使用视感知觉学习系统结合遮盖进行弱视治疗,观察治疗前后47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随机点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随机点静态0阶近、远精细立体视的结果,比较视力提升与各级立体视提升是否不同。

结果:治疗后视力提升是否有效分别与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随机点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随机点静态0阶近、远精细立体视的提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提升程度与立体视改善程度表现不同步,视力达到基本治愈的患者立体视功能并未达到基本正常,故应关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训练与建立。立体视的测定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弱视分类方法及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弱视的治疗引起了国内外眼科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直接损害儿童视觉器发育,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保护儿童视力,是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课题。弱视是指眼球没有器质性改变而矫正视力不能达到正常者,其发病率约占2%,而儿童的发病率更高达3.5%;如不及时给予处理,超过一定年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就不能恢复,因此,对儿童弱视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弱视的治疗方法很多,其主要目的是增进视力,纠正偏心注视,和恢复两眼视功能。不论是遮盖疗法、增视疗法、压抑疗法、CAM视力刺激器疗法,以及各种弱视机的治疗,均需耗费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弱视的双眼视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弱视的双眼视功能的训练效果。方法:观察各年龄组不同类型弱视62例94例,给予综合治疗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用同视机和《Randot Sterrotesis》图谱检查融合范围和立体视锐度。结果:随访12~30个月,视力进步82眼(占87.2%),融合范围扩大39例(占62.9%),立体视锐度提高37例(占59.7%),双眼视功能训练的效果,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不同类型弱视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形觉剥夺性弱视疗效最差。结论: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双眼视功能训练后,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视力进步,融合范围扩大及立体视锐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影响弱视患儿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92例就诊于我院斜弱视专科门诊,坚持治疗且视力恢复正常的弱视患儿进行双眼视觉检查,并记录其性别、初诊时年龄、视力正常时年龄、治疗时间、弱视程度及弱视类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因素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关系,结果在192例临床治愈的弱视患儿中,初诊时具有立体视功能者7例(400”者1例,占0.52%;800”者6例,占3.13%;共计3.65%),融合功能者22例(11.46%),同时视功能者76例(39.58%),无功能者87例(45.31%)。视力正常时具有立体视功能者61例(≤60”者27例,占14.06%;100”~200”者21例,占10.94%:400”~800”者13例,占6.77%;共计31.77%),融合功能者104例(54.17%),同时视功能者16例(8.33%),无功能者11例(5.73%)。对同时视有影响的因素为弱视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时间和弱视程度;对融合有影响的因素为治疗时间、初诊年龄、弱视类型(斜视性弱视)和弱视程度;对立体视有影响的因素为视力正常时年龄、初诊年龄、弱视类型(斜视性弱视)和弱视程度。结论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初诊年龄、视力正常时年龄和治疗时间是影响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有关因素,其中对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弱视类型、治疗时间和视力正常时年龄。  相似文献   

10.
儿童屈光参差与弱视、立体视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对儿童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影响以及屈光参差、弱视、立体视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不伴有斜视的 4 5~ 13 8岁屈光参差儿童 186例 ,无屈光参差和弱视的同龄正常儿童 2 0例。对以上所选病例 ,测定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的矫正视力及矫正后Tit mus立体视 ,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当远视参差 >1D ,近视参差 >2D ,散光参差 >1 0D ,弱视的发生率分别为 43 %、 43 %、 3 6% ;立体视异常百分比分别为 43 %、 2 9%、 3 6% :屈光参差 >3D ,弱视及异常立体视发生率均 10 0 %。②屈光参差与弱视的相关性及立体视与弱视的相关性均大于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相关性。结论 儿童屈光参差可严重损害患儿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 ,随着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 ,弱视及异常立体视的发生率明显增多 ,并且 ,立体视功能的下降与弱视相伴行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赵冰莹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02-2305
目的:探讨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立体视觉及P-VEP的变化。

方法: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弱视儿童41例68眼,其中男17例29眼,女24 例39眼,年龄4~16(平均8.29±3.05)岁,按照弱视类型分为斜视性弱视组4例7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1例11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组26例50眼。弱视治疗内容包括激光治疗、CAM训练、红光闪烁、立体视训练、电脑中频脉冲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同时视、融合视及立体视检测。

结果:弱视患儿治疗前,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的异常率分别为51.2%,51.2%,80.5%,其中以立体视受损最为常见。弱视治疗后,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21眼(31%),基本治愈43眼(63%),无效4眼(6%),总有效率为94%。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优于斜视性弱视或屈光参差性弱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功能正常者比例均增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中P100波潜伏期缩短(P<0.05)。

结论:弱视患儿经积极的弱视治疗后,患儿的视力及立体视觉均可得到提高,P100波潜伏期缩短。  相似文献   


12.
视觉对比敏感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对比敏感度(CSF)是在明亮对比变化下,人眼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视标的识别能力。它比视力表检测结果更能反映视功能水平,可作为早期发现某些疾病的敏感指标。在临床上,高眼压症时,CSF曲线降低;各类青光眼即使视力达到或超过1.0,CSF曲线也可下降,以高频率先受累;视神经病变表现CSF全频率下降,各种黄斑病变CSF曲线的改变,与视力和眼底损害基本一致,但曲线改变不因病种不同而异。CSF检查已用于弱视的诊断和治疗。CSF的诊断、治疗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弱视儿童双眼视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弱视对儿童双眼视及VEP双眼总和的影响。以便对弱视儿童双眼间的相互作用及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程度进行大体了解。方法 对 5 4名正常儿童及 41名不伴有斜视的弱视儿童VEP的双眼总和 (VEPBS)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弱视儿童组的双眼总和低于正常组。尤其是无双眼视的弱视儿童双眼总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并且波形有异常 ,可显示双眼间有抑制。并发现弱视程度与双眼总和VEP反应之间不存在一致性。结论 在不伴有斜视的情况下 ,对弱视儿童进行双眼总和VEP反应测定 ,可以反映弱视仍是损害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同时证明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能反映视功能状况 ,对双眼视功能的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内,由于各种原因使眼内、外部视觉环境发生异常,造成各级视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导致单眼或双眼矫。正远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伴有双眼单视功能异常。其治疗应以提高弱视眼远视力并训练建立正常的双眼视功能为目的。首先,应在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弱视的发病年龄、程度、类型、患儿依从性等因素,制订治疗方案。传统弱视单项治疗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缺点,而每种单项治疗方案的缺点有可能由于其他方法的叠加而消除。本文回顾性总结了2003年4月~2006年5月在我院进行综合治疗的弱视儿童316例(420眼)的治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折叠式手描实体镜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大连第二一0医院眼科陈新建儿章斜视、弱视是儿童发育期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除视力损害外,还能造成儿童双眼单视功能丧失,延误治疗,导致终生不可逆损害。近年来虽有多种弱视训练仪器问世,但集弱视训练与双眼单视...  相似文献   

16.
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空间视觉发育混乱的眼病,是危害青少年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之一,常发生在视觉发育尚未成熟的幼儿期。表现为异常形式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这种不正常的视觉经验可以由儿童时期的斜视、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形觉剥夺等原因造成。弱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对比敏感度降低,立体视缺陷甚至缺失,出现拥挤现象。此外,弱视还对眼球运动系统产生影响。近年来对微扫视的研究成为眼科的热点研究问题,通过文献回顾,可以了解微扫视的研究进展以及微扫视技术在弱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视力与立体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立体视觉(简称体视)是人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的远近、凸凹和深浅的感知能力,是双眼视觉的高级形式。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从实验角度对视力与立体视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关于视力与立体视关系的临床资料国内外均不多见。本文对150例弱视病人的视力与立体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与国外实验性研  相似文献   

18.
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觉训练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觉训练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增视能视觉训练系统软件对3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视力达0.9以上、立体视功能异常患儿行20天立体视功能训练。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和同视机检测其训练前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锐度。结果训练前近零视差达60″2例,占6.67%;交叉视差达100′2例占6.67%;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锐度均无正常者。训练后近零视差达60″10例,占33.34%;交叉视差达100′10例,占33.34%;非交叉视差达100′5例,占16.67%;远立体视锐度达60″14例,占46.67%。治疗前后立体视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1)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远近立体视功能均有程度不同损害;(2)应用增视能软件进行立体视觉训练显著改善了远、近立体视觉;(3)改善敏感的顺序依次为远立体视锐度、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  相似文献   

19.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知觉机制及知觉学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弱视是一种由视觉系统发育障碍所引起且不能通过光学途径加以矫正的视力缺陷.尽管通常认为弱视反映了发育过程中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视觉皮层功能异常,但其神经机制至今未被完全阐明.本文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综述了弱视损害的知觉机制,并探讨通过知觉训练改善弱视患者视功能的可能性.成人弱视的视觉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传统的发育关键期理论应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4D视觉训练系统联合3D数字化斜弱视视功能矫治系统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1/2022-01就诊于本院的弱视患儿102例,通过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将患儿分成对照组51例采用3D数字化斜弱视视功能矫治系统,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4D视觉训练系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等效球镜(SE)、眼轴长度(AL)与平均角膜曲率(Km)、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视觉诱发电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4.5%)(P&#x003C;0.05); 观察组患儿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及视功能重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x003C;0.05); 两组患儿弱视眼△SE、△AL和△Km比较均无差异(P&#x003E;0.05); 两组1°空间与15''空间频率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x003C;0.05); 两组患儿治疗后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x003C;0.05)。结论:4D视觉训练系统联合3D数字化斜弱视视功能矫治系统可提高弱视患儿视力,促进双眼同时视、融合视与立体视的重建,不额外增加近视漂移风险,改善视通路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