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黎明 《河北医药》2011,33(18):2775-2776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多节段下肢ASO患者行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并选择30例同期患者行单纯外科手术治疗,2组随访6~18个月,比较2组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改变、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通畅情况。结果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ABI、有效率和通畅率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ASO创伤小,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少,术后长期通畅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53例TASC分级C/D级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其中22例行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支架组),31例行传统股-腘搭桥手术(搭桥组),分析2组术后3、6个月的通畅率。结果 搭桥组术后3、6个月通畅分别为28例(90.3%)、26例(83.9%)。支架组术后3、6个月通畅分别为22(100%)、21例(95.5%)。2组术后3、6个月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分别为0.808和0.760,P > 0.05)。结论 VIABAHN覆膜支架可作为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沈超  孙蓬  李传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3,(36):164-165,167
目的评价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自体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47例的手术效果及通畅率。结果自体移植静脉血管术后总有效率为95.7%,术后平均随访3年(2个月~8年),通畅率为75.6%。结论该手术取材简便、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疗效满意,是外科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3例,对所有患者行杂交手术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比值、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前其踝/肱比值平均为(0.37±0.14),术后上升为(0.73±0.1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1例患者术后近期下肢皮肤温度明显得到改善,其肢体静息痛基本消失;9例患者术后胫后或足背动脉搏动,占整体的39.13%。结论采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病变肢体血供的恢复,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来血管杂交手术治疗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探查情况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95%。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提高0.56,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着8条,占40%。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单一的手术或腔内治疗,具有优势互补、减少创伤、安全的特点,能最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两院2004年12月~2007年6月9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术式为:单纯人造血管股-腘动脉膝上旁路术72例,股-腘动脉膝下旁路术12例,股-胫后动脉旁路术3例,股-胫前动脉旁路术1例;股-胫前、胫后动脉人造血管、自体静脉复合转流术9例。结果97例患者术后2周死亡3例(3/97),围手术期死亡率3%,其余术后下肢缺血改善良好,踝/肱指数(ABI)有不同程度改善,升高幅度为0.19~0.45,平均升高0.33,术后随访9个月~33个月,平均18个月,移植血管阻塞16例(16/94),总通畅率为83%。结论采用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7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选择腔内治疗手术,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加用给予基于心理护理模式的健康教育管理。结果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2%和86.1%,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的累积通畅率为94.4%,对照组为80.6%,观察组的累积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手术治疗结合基于心理护理的健康教育能促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手术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1—12腔内手术治疗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评估及介入术中情况行腔内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后有2例临床症状同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10%),余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症状显著改善14例(70%);中度改善例4(20%);轻度改善2例(10%),临床成功率为93.5%。患者初次通畅平均时间为240d,累积通畅率为(56±12)%。结论:腔内手术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最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患者介入探查情况进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95%。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0.72±0.18)高于治疗前(0.3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着8条,占40%。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单一的手术或腔内治疗,具有优势互补、减少创伤、安全的特点,能最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相似文献   

10.
卞栋 《淮海医药》2010,28(4):313-314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下肢缺血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1997~2009年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8例,采用旁路术、内膜剥脱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重建股深动脉血流。结果21例FontaineⅢ期患者于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7例FontaineⅣ期患者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6例,于术后10 d行截足(趾)术;1例术后静息痛减轻,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显示人工血管闭塞,行膝下截肢。22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8年。移植血管5年通畅率为86%。结论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旁路术、内膜剥脱术治疗严重肢体缺血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的优点,适合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根据其下肢动脉闭塞的程度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0例,102条肢体行下肢动脉内介入治疗,根据术中、术后1、3、6个月动脉血管的再通情况,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部位、分级、临床症状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90例102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0.2%(92/102);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超声、踝/肱指数(AB 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合理的选择适应证,对能否再通动脉血管、维持时间的长短以及糖尿病足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我院接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17例接受药物球囊治疗(观察组)与15例接受普通球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BI、6MW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靶动脉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继发血栓形成率和靶动脉再狭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球囊能够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远期预后效果,降低再狭窄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旁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2例患者,总结术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手术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12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患肢血供明显改善,术后ABI(踝肱指数)0.78~1.01、平均0.85。所有患者足背动脉及(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静息痛完全消失,足趾间溃疡逐渐愈合。结论血管旁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全面准备和术后精心护理对于保证手术成功,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孟晓明  汪建中  贾宝洋 《中国医药》2013,8(10):1493-149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导致肢体局部缺血性坏死,传统外科旁路手术效果好,远期通畅率高,但风险大,病死率高;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患者全身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恢复快,预后理想,是目前临床治疗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本研究拟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髂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腋-股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佃  刘长建  刘晨  乔彤 《江苏医药》2006,32(11):1053-1054
目的探讨腋-股动脉人造血管转流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24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条患肢),采用腋(同侧)-单股动脉或者腋双股动脉人造血管转流术治疗。结果1例术后并发败血症而截肢,23例手术成功,缺血症状缓解,有效率达96.7%;随访1年,通畅率达73.3%;7例(8条)人造血管闭塞的患者,5例(6条)经过人造血管取栓手术,血供恢复,2例截肢。结论腋-股动脉人造血管转流术,对于高龄、体弱或其他不适于作解剖旁路转流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是一种保存肢体的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47例患者(共53支血管)的下肢血管硬化闭塞段。结果经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复查造影证实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92.5%,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疗效较好。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9例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手术治疗病人的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本组29例病例,腔内介入治疗17例,传统外科旁路手术12例;术后随访,失访4例,23例获得随访,术后6月通畅率为87%(20/23),术后12月通畅率为85%(17/20),术后12月保肢率为95%。结论:对于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病人,腔内介入治疗和传统外科旁路手术治疗都是有效方式,应该将腔内手术及传统外科旁路手术的优缺点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兼顾减低麻醉、围手术期及手术风险,以达到中远期较好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留置导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将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做好术后健康教育,加强对溶栓导管的护理,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0例患者中,17例下肢血管闭塞段疏通,肢体皮温、皮色恢复较好、花斑及静息痛消失,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加强对溶栓导管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磁疗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82例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合用低频脉冲磁疗,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10 d后临床疗效及6个月后下肢动脉血管超声狭窄率变化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磁疗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收治的62例(62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该研究中59例患者患肢动脉得以开通,其中22例患者术中植入支架,支架植入率37.3%(22/59),术后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2±0.12)升高至术后的(0.85±0.10)。于术后3、6、12、18个月进行随访,患肢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8.3%(58/59)、94.9%(56/59)、86.4%(51/59)、83.1%(49/59)。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可以暴露血管真实管腔形态、降低支架植入率,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