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98条是展示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及进一步明辨柴胡汤证性质和掌握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重要条文。针对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对该条所作诠释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认为此条是在阐明小柴胡汤临床适应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小柴胡汤的禁忌证,并由此也昭示了阳明病之实和太阴病之虚及太阴病之虚和少阴病之虚的二种鉴别诊断,从而强调了临证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3.
<伤寒论>原文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本条讲白虎汤的运用,讨论阳明里热证治.是历来学者所公认.但医家对本条的注解意见颇不一致,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表有热、里有寒"的注解上.  相似文献   

4.
5.
《伤寒论》中有若干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只是用量或服用方法不同,因而治疗作用不同。这种灵活多变一是根据邪之深浅,如桂枝汤或温覆发汗,或服后顺其自然,氦负而解;或如抵挡一方,汤丸两法,同治蓄血,急病急治用之以汤,缓病图之以缓,治之以丸。二是根据正那之盛衰,如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若邪盛正气不虚,各运用常规之法与量,若正气略有不足,或邪气大盛,则调胃承气汤"少少与微服之",小承气汤加大服用量至一升。另外,理中丸、匹逆汤都有一方两法之用。《伤寒论》中的一方两法或多法体现出方药中所蕴含的规矩和方圆。  相似文献   

6.
从《伤寒论》113方中,后列有加减进退的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白通汤、四逆散、理中丸七主加减进退配伍精义的辨析,如治“热深厥深”的四逆散加干姜、附子的原因,真武汤以姜术为君落,加减中去附子之论,以及小柴胡汤在有咳症时去参、姜、枣而加干姜五味子的道理,还有小青龙汤证的喘去麻黄,以及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中大便硬而加白术的原因,还有同是心悸而却有加桂、加苓之不同等等,说明了方剂配伍的精髓是辨证施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7.
8.
烦躁在《伤寒论》全书运用约134次,涉及原文120余条,取名多达20余种,各置于不同语言环境中。时指证候,时作形容,时言病机,有时单烦,有时并燥.词意博大精深,文字渊奥妙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有若干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吸是用量或服用方法不同,因而治疗作用不同。这种灵活多变一是根据邪之深浅,如桂枝汤或温覆发汗,或服后顺其自然,氤氲而解;或如挡一方,汤丸两法,同法蓄血,急病急治用之以汤,缓病图之以缓,治之以丸。二是根据正邪之盛衰,如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若邪盛正气不虚,各运用常规之法与量,若正气略有不足,或邪气太盛,则调胃承气汤”少少与微服之“,小承气汤加大服用量至一升。另外,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少阳病篇评述(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柴胡汤,其组成当以有大黄为是,而其作用重在清泄少阳之邪热,非重在通腑,所以其主治证并不要强调“便秘”,其所治之下利证并不是热结旁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刘渡舟补出少阳邪热兼有太阴虚寒,对于拓宽其临床运用范围和如何应用仲景方都很有启迪;对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运用抓住“胸满烦惊”,其在治疗神经精神系统方面的疾病大有进一步研究的前景;对于少阳病传变的条文,不能囿于少阳病,重在领会其以脉证为凭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同时要认识到顾胃气思想在预防疾病传变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伤寒论》原文第149条,诸多医家均对条文中的“柴胡汤证”有所阐发,且多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寒热错杂.研究认为“发热”一症是诊断柴胡汤证的关键;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中阻,导致脾胃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非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2.
13.
《伤寒论》方配伍精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日本关东地区汉方医临床70%以上用伤寒方和金匮方的用药习惯和用量仅为中医用量的1/10而照样有效的情况,提出了配伍搭配的法度在于方中各药的比例关系,说明“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的道理。同时说明了《伤寒论》方之所以药简而效宏,是因为仲景用方配伍承袭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强调了实践第一,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研究法则。还通过“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以及对五苓散与猪苓汤的比较,吴茱萸汤应用后药不对证而“得汤反剧”的原理及处理方法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析。煎煮宜忌,亦是方剂配伍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最后指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法依理立,方从法来,方因证用,药按病施是《伤寒论》方配伍之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阳明下法是指用苦寒攻下之品,通过泻热导滞,通腑降浊的作用,治疗胃肠积热,燥实内结的一种袪邪方法。由于阳明燥结有轻重,证情有缓急,邪正有盛衰,因而有峻下、缓下、和下、润下之不同,张仲景《伤寒论》创诸承气汤方,实开下法之先河。 阳明燥实证的症候表现较为复杂,故辨  相似文献   

16.
活用《伤寒论》方治疗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伤寒论》方治疗心血管疾病归纳总结为温振心阳、温阳健脾、温补肾阳、滋阴和阳、和解少阳等6种主要方法,并分析了其病机和证候特点。指出临床运用《伤寒论》方治疗心血管疾病,只要辨证准确,皆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伤寒论》中头痛证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具有病因众多、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各不相同等特点,因此诊治相当复杂。从《伤寒论》中论及的头痛的相关条文入手,按证分型,扼要概括了《伤寒论》中对于头痛的证治辨析,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137条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相似文献   

19.
20.
《中医学报》2019,(11):2299-2302
《伤寒论》第73条强调了鉴别诊断的意义,看似以"渴"与"不渴"的证候来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证,实则蕴含着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鉴别诊断思维,从病位、证候、方药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疾病。五苓散适用于有具体的脱水史,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三焦,证候并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茯苓甘草汤适用于素体胃阳虚弱,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中焦脾胃,证候未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当临床不能明确区分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时,可先予五苓散以试探之,若"汗出"与"渴"同时出现,则选用五苓散;若不同时出现,或者出现"不渴"时,选取茯苓甘草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