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I及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为少见脑血管病,病情严重,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死亡率较高,不易早期诊断。以往对该病的诊断常依靠有创检查,如普通X线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随着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我院用MR检查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7年7月~2000年8月间6例,男2例,女4例,年龄35~60岁,平均45岁。分别于病后2~8天就诊入院。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5例有视乳头水肿,4例脑脊液穿刺检查显示脑脊液压力升高,1例并发脑疝者行手术治疗后好转,余病例均经内…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20%--78%),致病诱因众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较困难;患者病情往往较危重,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关系重大。笔者搜集16例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旨在探讨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的静脉窦血栓患者中,行CT检查11例,MRI+ MRV检查15例,DSA检查8例.结果 CVST直接征象12例,即血栓本身征象:急性和亚急性期CT平扫静脉窦区可见三角形或条索样高密度灶,慢性期为低密度灶;MRI平扫,正常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其内见不同时期血栓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见静脉窦内三角形或条索样充盈缺损.MRV和DSA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或静脉窦不显影.间接征象6例,表现为脑实质内水肿、静脉性脑梗塞及不典型部位脑出血、脑静脉扩张.其中3例同时可见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论 综合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SA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远比脑动脉血栓少见,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导致误诊。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临床应用,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非创伤性影像检查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8月~2007年11月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旨在分析探讨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 (CVT)因其临床表现多变 ,且缺乏特异性 ,脑电图、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分析及血液方面检查对确诊意义不大 ,经常误诊为胶质瘤、良性颅高压等疾病 ,近年来 ,随着CT ,MRI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及TCD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诊断率已明显提高 ,对该病的影像学改变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1 脑CT检查脑CT检查往往是最优先的检查方法 ,CVT的CT表现分两类 :(1)直接征象 ,其一有空三角征 ,又称δ征 ,即在CT增强扫描时上矢状窦可见环形增强 ,三角形中央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血栓影 ,此征阳性率达 70 % ,多数病例在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海拔地区(西宁,A组)与平原地区(北京,B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分析不同区域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区别。方法:对青海省人民医院(A组)、北京协和医院(B组)各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病历回顾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区别。结果:①病因:A组病因以围产期的血液功能异常、感染为主,B组病因以免疫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为主;②临床表现: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以头痛等高颅压症状为主要表现,各临床表现出现率无明显差异;③影像学特点:两组患者头颅CT、头颅MRI及MRV表现无明显差异,但B组MRV的应用较A组多;④治疗情况:B组应用抗凝治疗明显多于A组;⑤预后:B组患者预后优于A组患者。结论:高海拔地区与平原地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病因、治疗情况及预后存在一定差异,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高度疑似胶质瘤的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体会。方法 采用形态学检查和功能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颅脑磁共振成像平扫和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后,对高度疑似脑胶质瘤的临床案例进行研究。在阐述背景资料基础上,着重就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临床诊断辨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局部脑氟脱氧葡萄糖代谢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并在相应的康复措施(包括抗炎、抗凝用药和高压氧、血液磁极化疗法等)前后,就磁共振成像所见和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进行动态的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意识、精神状态等恢复正常,脑循环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原脑内的疑似病灶接近消失。明确诊断为:①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②全身性血栓性静脉炎。结论 以直窦为主及其引流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可酷似脑胶质瘤样改变;熟悉有关本病的危险因素,并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临床诊断辨析是避免贻误诊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9例行MRV或MRA检查,6例增强.7例患者同时接受CT检查.结果:①常规MRI检查表现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n=13/14),急性期(n=2/14) 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n=7/14)T1WI、T2WI均呈高信号;慢性期(n=4/14)T1WI、T2WI信号减低,表现复杂.增强扫描可见充盈缺损(n=6/6)及脑回样强化(n=1/6);②MRV(n=9/9)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③MRA检查(n=1/1)受累静脉窦异常显影;④7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的患者共22个静脉窦受累,CT检出率45.4%,MRI检出率100%.结论:常规MRI联合MRV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MRI平扫、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及DSA。结果:23例中发病部位为上矢状窦10例,乙状窦6例,直窦3例,横窦4例。其中多个静脉窦同时受累12例,占52.17%;上矢状窦受累10例,占43.48%;横窦受累4例,占17.39%。MRI平扫示脑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T1WI及T2WI呈不同信号改变,其中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14例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5例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3例均行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静脉窦呈环形、圆形或三角形强化,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充盈缺损状;11例行DSA检查受累静脉窦表现为不规则显影、静脉窦狭窄影或不显影,且与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检出的发病部位及血栓数量一致。结论:MRI平扫联合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快速、无创且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 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脑深静脉血栓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深静脉血栓(DCV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3例经临床证实为DCVT的患者,全部行头部常规CT和MRI平扫检查,11例行MRV检查,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MRI平扫示9例舣侧丘脑-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基本上呈对称性分布,其中2例合并脑干内异常信号;1例右侧丘脑异常信号;3例脑实质未见异常.上述异常信号仅1例为出血性梗死,其余均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MRI所显示的静脉内血栓信号随时间不同而改变.MRV表现为含血栓的静脉显影不良或不显影.结论 DCVT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常规MRI结合MRV可以对其做出明确诊断,是一种敏感、准确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建峰  郭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1):1992-1992
目的:分析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1期间收治的已确诊的2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病因包括女性患者剖宫产,药物流产后,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甲状腺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患者临床上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所有患者全部采用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应用低分子肝素并配合激素、抗感染、扩容等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类以头痛为主的特殊的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是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 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INFINIXCST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52例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栓塞术前及术中行3 D-DSA检查,其中39例行3 D-DSA随访,随访时间为2~23个月。结果 52例的54枚脑动脉瘤在术中3 D-DSA指导下完全栓塞38枚,近乎完全栓塞11枚,基本栓塞5枚,分别占70.4%、20.4%、9.3%。术中无1例破裂,39例的3 D-DSA随访中,36例完全闭塞的患者中动脉瘤内均无造影剂进入。结论 3D-DSA可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形态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从而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及血管内栓塞的致密程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动脉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非减影与减影)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情况。结果 56例行三维数字血管造影的患者中,检出真阳性颅内动脉瘤61枚,假阳性2枚;经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检出真阳性颅内动脉瘤63枚,无假阳性。结果显示,两种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三维数字血管减影可显示更多的细小血管。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图像质量分级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经三维数字血管造影检出瘤体残留9例,经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检出瘤体残留20例,结果显示二者对瘤体残留检出率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图像质量较佳,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可显示更细微的血管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析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彩超评估急性脑梗死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临床资料,且均经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所有患者确诊前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彩超检查,分析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彩超评估急性脑梗死应用价值。结果 以经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彩超急性脑梗死检出率高于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彩超单独检出率,且误诊率低于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缺血性脑梗死7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3例;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彩超检查缺血性脑梗死68例,占比97.14%,出血性脑梗死10例,占比76.92%;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彩超评估急性脑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彩超单独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式评估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彩超检查急性脑梗死类型的结果与经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  相似文献   

16.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研究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自2000年以来6例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经验,男4例,女2例,其中4例采用一侧股动脉及对侧股静脉Seldinger穿刺,2例采用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及上矢状窦前1/3穿刺。导管置入一侧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后,于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先后各用尿激酶50万U,以每分钟1万U泵入,再于静脉窦血栓处泵入尿激酶持续溶栓,维持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1.0~1.5g/L,同时予全身肝素化,维持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的2~3倍。结果 本组6例,5例痊愈,颅内压转正常,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其中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1例浅表静脉扩张明显改善,静脉窦显影较前好转;1例好转,颅内压较前降低,头痛好转,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抗凝治疗1个月后颅内压正常,头痛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采用动静脉系统联合应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是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经股静脉途径不易到达静脉窦血栓处者,可以行上矢状窦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4例CVST患者。MR检查技术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及MRV,14例均行CT平扫,其中1例行DSA检查。结果:14例CVST累及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例,横窦血栓形成6例、乙状窦5例,MRI可清晰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MRV可显示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者充盈缺损形成。结论:常规MRI结合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特点及疗效。结果本组17例患者主要累及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等部位。其中,4例接受介入溶栓术,13例接受抗凝治疗。17例患者中,15例(88.2%)患者好转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出血者头颅CT复查血肿吸收,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显影(MRV)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2例(11.8%)病重放弃治疗。结论对怀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采用MRV或CT静脉显影或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药物抗凝或介入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2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静脉窦区高密度影,MRI平扫见正常的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增强MRI见空三角征,3D CE-MRV显示静脉窦内稍高信号充盈缺损影.结论 MRI、CE-MRI、3D CE-MRV联合运用可以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CT扫描用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初筛及并发症的检查.  相似文献   

20.
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例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已确诊的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6例患者临床均以亚急性高颅压症状为主,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见,在轴位T2WI上,窦腔内可见长T2高信号影,在矢状位T1WI上,窦腔内可见短T1高信号影。结论对于有妊娠和分娩史,不明原因出现颅内压增高、局限性神经症状、突然意识障碍的患者,须行头MRI或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