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目的观察陈氏狸殖吸虫各期形态,并与斯氏狸殖吸虫的主要形态特征作比较;探讨陈氏狸殖吸虫与猫和大鼠的适宜性·方法从陈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并观察囊蚴形态,人工感染实验动物猫1只和大鼠20只,猫经口感染,大鼠经口和腹腔注射感染.40 d后检查粪便,观察排出虫卵的时间,90~112 d内剖杀动物,回收虫体,计算获虫率及成虫率,并进行形态观察及比较·结果陈氏狸殖吸虫的囊蚴、后尾蚴、成虫、虫卵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囊蚴的囊壁为单层、大小为0·445 mm×0·440mm;后尾蚴的排泄囊为长袋形;成虫大小为(10·12±0·88)×(3·34±0·65)mm、宽长比…  相似文献   

2.
斯氏狸殖吸虫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家兔、小鼠、豚鼠和大鼠,25~120d分期解剖。重点观察肺部虫囊有无成虫及虫卵,以寻求适宜的宿主作为斯氏狸殖吸虫的实验动物。检查结果家兔、小鼠和豚鼠在接种后死亡甚多。均未查到成虫,仅见童虫。接种38只大鼠,感染60d即在肺部出现虫囊;感染90d及110d的肺部虫囊检出童虫及少部分成虫;感染120d时,87.5%虫体成熟,且成虫及卵的形态与感染犬体的斯氏狸殖吸虫的形态相似。提示大鼠是建立斯氏狸殖吸虫动物模型的理想动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陈氏狸殖吸虫与猫及大鼠两种宿主的适宜性,为并殖吸虫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陈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经口感染粪检肺吸虫卵阴性的实验动物家猫、SD大鼠。40d后检查粪便,观察排出虫卵的时间,90-112d内剖杀动物,回收虫体,计算获虫数及成虫率。结果实验家猫阳性感染1只,粪检出现虫卵的时间为感染后第50d;大鼠阳性者4只,排虫卵时间分别为感染后第68、68、70、70d。猫体内获虫8条,成虫率为87.5%;大鼠体内共获虫16条,成虫率为43.75%。结论陈氏狸殖吸虫与猫和大鼠的适宜性均比较好,这两种动物均可作为陈氏狸殖吸虫的实验终宿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orientalis)、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pumilio)、扇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taichui)和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formosanus)的形态观察,为鉴别这些人体寄生虫病病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5种吸虫的成虫、虫卵、囊蚴,并进行形态、大小测量和寄生部位观察。结果东方次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部位完全相同,都是在胆管和胆囊内。其他3种则在小肠内。囊蚴寄生部位:除台湾棘带吸虫在鱼鳃外,其余4种均在鱼肉内。虫卵特征:5种吸虫除卵盖和外壳光洁度有些差别外,其余差别甚微。囊蚴特征:东方次睾吸虫囊壁很厚,而其他4种则很薄。其它特征:台湾棘带吸虫的排泄囊呈“工”字形,扇棘单睾吸虫生殖吸盘上的小棘呈杆状排列成葵扇状;而钩棘单睾吸虫则呈点状并围成一圈。成虫特征:华支睾吸虫最大,呈葵花仔状;东方次睾吸虫其次,呈叶片状;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居中,两者均呈鞋状;台湾棘带吸虫最小,呈酒瓶状。结论发现上述5种吸虫的成虫、虫卵及囊蚴时,必须根据各自形态、大小等特征,认真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报告湖北省丹江口市94d 和212d 虫龄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口吸盘周围,口、腹吸盘问,腹吸盘侧,两睾丸问和尾部五个部位体棘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图像显示体棘呈三角尖刀形.凿形或三角形,很多体棘末端有缺刻及裂纹,随着虫龄的延长,缺刻也较大更明显,裂纹也较清晰,但体棘基部未见分裂,所有体棘均呈分散排列的单生型。  相似文献   

6.
小睾并殖吸虫形态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小睾并殖吸虫的囊蚴、后尾蚴、成虫及虫卵形态作了大样本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小睾并殖囊蚴是已报告的具两层囊壁的并殖吸虫囊蚴中之最大者,脱去外壁的囊蚴大小为0.728±0.086×0.703±0.094mm。67%的成虫腹吸盘大于口吸盘,大多数的卵巢结构复杂,23%的标本在腹吸盘以前具盘曲的子宫环。尤其突出的是睾丸特小,为已报告的虫种中之最小者,无分技或仅有1—6个芽状突起,这是本虫种典型而又稳定的种群特征。  相似文献   

7.
自1959年陈心陶发表并殖吸虫新种——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Chen,1959)以来,许多省相继发现与斯氏狸殖体型相似的虫种。见于文献报道的有四川并殖吸虫,会同并殖吸虫,泡囊狸殖吸虫、异睾狸殖吸虫等。这些虫种与斯氏狸殖吸虫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尤其在体棘方面更为明显。陈氏描述斯氏狸殖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西兴安县人体脑型斯氏狸殖吸虫的超微结构,试图从中了解或寻找某些特性。方法:在患者所在地河沟中采集溪蟹分离囊蚴,感染狡猫分别获35、70、110d的虫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不同虫龄的虫体除口腹吸盘、生殖孔和排泄孔周围外,全身布满体棘,在口腹吸盘上观察到大上不等的半球形乳突,排泄孔壁可见球状突出物。不同虫龄体棘特点基本一致,多呈三角尖刀形,末端有分叉,但基本未见裂分而呈单生型格式;口腹  相似文献   

9.
以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感染实验动物豚鼠,不同时期分别解剖观察虫体发育分布及检出情况,结果在豚鼠体腔、肝、肺及肌肉等部分闰均能查到童虫,未见成虫及虫卵。初步证实豚鼠是斯氏狸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可以用于斯氏狸殖吸虫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斯氏狸殖吸虫宿主转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小鼠,大鼠,分期剖检,在体腔,肌肉,肝,肺等脏器均获得童虫,大部分童虫形态结构与脱囊后尾蚴无异。将所获童虫在小鼠与小鼠,大鼠与大鼠,小鼠与大鼠之间进行宿主转换,虫体仍处于童虫状态。囊蚴感染后所获的童虫转入适宜宿主犬体后,在肺部检获发育成熟的成虫。实验证明,斯氏狸殖吸虫经宿主转换可介导转续传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后尾蚴的体被及卵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的结果。其特点是:成虫的体表由褶皱不平的体被覆盖,凹凸的皮嵴上镶嵌着无数体棘,口吸盘边缘的体壁上有棘围绕。后尾蚴体前部有较长而密集的三角形体棘,体后部有较短而稀疏的三角形体棘,口、腹吸盘上具有丰富的乳突。虫卵由三面体组成,外形弧度均匀,表面光滑似有一层致密纤维所覆盖。  相似文献   

12.
<正> 1979年我们在湖北省五峰县调查肺吸虫病原工作中,曾在一赤狐(Vulpes vulpes)的肺部获得6个肺吸虫标本。标本经劳氏固定液固定,在酒精去汞后用明矾洋红染色,不同浓度酒精脱水,标本进入95%酒精时,用体棘染液复染,然后充分脱水、透明、封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部分标本在描绘器下描绘,有的进行显微镜摄影。现将此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异盘并殖吸虫蚴体被的超微结构。为并殖吸虫分类提供资料。方法:从实验感染的武鸣拟钉螺体内检获成熟尾蚴,用常规方法处理后送入扫描电镜中观察,结果:W本部布满长棘和短棘,前者分布于口吸盘后方、腹吸盘周围及其后方,后者2于包括吸盘在内的几乎所有区域,有的与长棘混生。具纤毛型乳突和半球型乳突,前者见于口吸盘上及其周围、口腹吸盘之间两侧、倒三角形凹陷两侧体壁及体背部,后者见于口吸盘上、口孔壁及腹吸盘  相似文献   

15.
本观察用广西西部镜头华石蟹中的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家犬150天后获成虫。扫描电镜观察异盘并殖吸虫表面结构,发现口吸盘明显大于腹吸盘,生殖孔有4~7瓣,似花朵状,排泄孔椭圆形。全身皮棘除口吸盘上为单生棘及腹吸盘上无棘外,其他部位均为由6~8个尖刀形棘紧密排列而成簇生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pannexin 1通道在缺血缺氧损伤中对神经元树突棘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 SD 大鼠海马神经元,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和 pannexin 1阻断剂 CBX 预处理组。在干预24 h 后对培养神经元进行 DiI 染色,图像分析树突棘长度和密度。结果:对照组:树突棘以蘑菇状或纤足形态出现;缺血缺氧组:树突棘主要类型是纤足,而缺少蘑菇状;CBX 预处理组树突棘以蘑菇状为主。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缺氧组的树突棘密度与树突棘长度均有所降低(P〈0.001);与缺血缺氧组相比,CBX 预处理组的树突棘密度有所增加(P〈0.001),但树突棘长度更短(P〈0.001)。结论:pannexin 1通道增加树突棘缺血缺氧损伤,应用 pannexin 1通道阻断剂对树突棘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促进树突棘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肺巨噬细胞(AM)酸性磷酸酶生化测定和后尾蚴形态学观察,研究AM对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的损伤作用。结果:1、卡介苗激活组及囊蚴感染组AM培养液内ACP浓度高于成虫感染组;2、后尾蚴与AM培养后,可见组织结构模糊、呈颗粒样变、皮层局灶性溶解和破碎。AM吞噬后尾蚴排泄颗粒,并可见AM粘附于后尾蚴表面。此粘附现象以加入成虫感染组或囊蚴感染组的血清较为明显。认为:1、AM可损伤后尾蚴,其损伤作用与ACP浓度及AM粘附作用无关;2、AM吞噬后尾蚴排泄囊内的颗粒可诱导宿主对卫氏并殖吸虫的特异性免疫。  相似文献   

18.
丰宫并殖吸虫实验宿主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一步研究丰宫并殖吸虫的囊蚴及其宿主性。方法:从丰宫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鉴定种类,分离囊蚴及后尾蚴,观测后感染实验宿主,收集成虫制片观测鉴定。结果:绝大多数后尾蚴在蟹体内不形成囊壁,形成囊壁的囊蚴体积巨大在1mm以上,一层极薄易碎的囊壁。第二中间宿主为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前的自然感染率为53.19%,后为66.67%。丰宫并殖吸虫的适宜实验终宿主是大白鼠,犬、猫为不适宜宿主。结论:宫并殖吸虫囊蚴的大小在lmm以上,是已知的并殖吸虫囊蚴中之最大。第二中间宿主为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大白鼠是其适宜的实验终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