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钮春香  黄婷  杨智霞  陈凤娟 《新中医》2021,53(15):159-162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中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3例中暑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86例和观察组3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温处理,观察组给予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心肌标志物水平、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7.07%,高于对照组的79.02%(P0.05)。观察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肌钙蛋白(c 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cTnI、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中暑,可明显提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心肌标志物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探讨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理论渊源的同时,通过对44例重症中暑的临床观察,认为脾胃虚弱,痰湿内盛是中暑发生的主要内因;暑伤阳明,内陷营血是中暑发展的病理机转;健脾益胃是中暑防治扭转截断的有效环节;中暑病位在脾胃。动物实验表明:脾虚动物最易中暑;健脾益胃中药组动物中暑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作用机理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重症中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醒脑静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静滴,观察两组疗效及高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且观察组高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以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醒脑静及生脉注射液治疗重症中暑疗效确切.显著降低了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卢朝彬  郭万周 《陕西中医》2010,31(12):1668-1668
炎炎夏日人们常喝藿香正气水用于夏季预防和治疗中暑,一些电视广告和藿香正气水的说明书上也说治疗中暑.言外之意,藿香正气水成了预防和治疗中暑的药物了.那么藿香正 气水到底可以不可以预防和治疗中暑呢?笔者试述管窥之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中暑是夏季常见病,尤以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更易发生。中医学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重症中暑的治疗效果。方法重症中暑患者133例,其中热射病(暑厥证)62例,热衰竭(阳暑证)71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用安宫牛黄丸、生脉饮治疗。对比分析各组高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脏器功能损害发生情况。结果热射病(暑厥证)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意识恢复较快、发热持续时间及高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热衰竭(阳暑证)中西医结合组发热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心动过速较对照组缓解较快,心肌酶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中暑是一种可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对中暑的护理和急救措施是控制病人的病情、促进早日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暑属于急症范畴,历代医家对此均有论述,而李东垣在论述中暑时,结合《内经》保胃气之思想,汲取张元素及刘完素对中暑的辨证认识及用药思想,提出了“暑伤胃气论”,并立中暑十方,以治疗中暑不同的证型。结合中暑十方可知李东垣治疗中暑之用药思想,即常以补益之药滋补胃气、生津养血;以甘温之药益气升阳、泻除阴火;用风药以升举胃气。整体用药清热泻火而不损伤胃气。  相似文献   

9.
中暑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的一种常见急症,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病范畴。国内外特别是军队对中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理想的防治措施。中医药对中暑的防治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道,就中医药对中暑的防治研究综述如下。1发病机理对中暑的认识历代医家多有阐发,一般认为中暑的发生、发展是内因正气不足,外因暑热之邪侵袭。卜平等[’]通过对44例重症中暑的临床研究,认为脾胃虚弱,痰湿内盛是中暑发生的主要内因;暑伤阳明,内陷营血是中暑发展有病理机…  相似文献   

10.
中暑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1998年7月-2007年9月,笔者应用刮痧、揪痧手法结合对症支持疗法治疗中暑患者6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暑所引起的发热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笔者白1997-2005年采用大椎穴拔罐治疗小儿中暑发热,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学中,“中暑”是人中暑热之邪所得的病,比现代人所说的“中暑”范围大很多,对其症状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不过两者有一些共同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暑患者低渗性脑病及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收集2004年9月~2007年9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中暑低渗性脑病32例及中暑低渗性肺水肿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前后血清钠、钾、氯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总结其治疗的要点。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钠、血清氯、血浆渗透压均得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临床症状改善。结论:中暑患者低渗性脑病及肺水肿的治疗,应以补钠盐、提高血浆渗透压为主,同时降温、纠正脑水肿及肺水肿。  相似文献   

14.
进入了炎热的三伏天,人们都感觉到热、憋闷、很多人有晕乎乎的感觉。医生提醒,炎热的天气里,一定要小心中暑。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中暑是机体热平衡机能紊乱的一种急症,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发现中暑后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古今中暑病的医案,对治疗中暑病的方药使用和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从古至今治疗中暑病有几个趋势:(1)古今均以白虎汤类清气分热方剂的使用为多,古代医案中较多用包含祛暑利湿的碧玉散、益元散、六一散等小方,而现代医案中有自制方的出现。(2)古今均常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心除烦、养阴类药物,古代医家偏重化痰开窍而现代医家偏重祛湿。(3)从古至今治疗中暑病方剂的药味数有所增加,常用药物的剂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文中按历史脉络,以文献为载体,归纳总结历代医家对中暑的治疗经验。治疗中暑的方法可分为外治和内治:外治法常以热熨、针灸;内治法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医学理论的发展,或以辛温,或以甘寒,或以苦寒之品治之。此外,从秦汉至明清,急救中暑皆外用禁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沙滩排球赛60例中暑的院前急救经验。方法对中暑患者的院前急救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救治参赛人员中暑取得平均6.77min将中暑发热体温降到正常的优秀成绩。结论快速物理降温治疗中暑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中暑是夏季常见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病率高,而重症中暑属危重病之一,死亡率很高,介于20%~70%之间,50岁以上可高达80%[1].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物理降温,西药包括人工冬眠在内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中医药治疗中暑有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在中暑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道,就中医药治疗中暑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名家经验蔡荫庭[2]认为暑乃天火,治必借重寒凉,暑性酷烈,暑邪伤人,传变迅速,常耗气伤津.治暑病讲究存一分津液即多一分生机,必须大胆使用清热药,才能及时解除邪热,保存津气,以防动风痉厥之变.纵然是体虚之人也必须在重用清热解暑药的前提下予以兼顾.其治暑喜用三石汤(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加黄连.  相似文献   

19.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一种急危重症。中暑的常见原因:①环境温度过高;②产热增加;③散热障碍;④汗腺功能障碍。我院2004年6月-2005年7月收治18例中暑患者,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宋淑玲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374+388-374,388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度中暑相关肾损伤的疗效。方法 40例重度中暑出现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必净注射液用于重度中暑相关性肾损害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