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是否诱导对自身癌细胞的免疫抵抗性与该患者的预后有关,并且与实验治疗时疗效出现的机制有关。治疗后,在宿主体内大都仍残留少量癌细胞,如果宿主不能很好地发挥免疫作用,残留的癌细胞便成为复发和转移的原因。癌被治愈后,在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中,能识别癌抗原的T细胞作用越强,受免疫攻击的癌细胞数量越多,则治愈后所诱导的对癌细胞的免疫抵抗性就强。总之,治愈后免疫抵抗性强弱往往反映癌细胞抗原性的强度及治疗时宿主参与的免疫效果。因此,给实验治疗完全治愈的动物再移植同型癌细胞并观察其增殖乃是治疗实验的一部分。一般认为癌治愈后的免疫抵抗性随癌的抗原性及治疗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许多放射生物学者,根据放射敏感性的法则(Bergonie—Tribondeau's Law),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敏感性差异进行了若干定量性的研究。1956年Puck Marcus人工细胞培养法成功之后,使这一研究有了飞速发展。其结论同预想相反,即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从本质上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是相同的。在癌的治疗上,放射生物学者不仅对癌细胞本身,也对细胞存在的条件,即敏感性修饰因子努力进行探索。因此,在寻求新药的同时,也在考虑这种生物学的可能性,并逐一进行实验,以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假性细胞来强化免疫系统日本医科大学的高桥秀实(微生物免疫学)讲师开发了一种新的免疫疗法,并在动物实验中确认了研究效果。这种免疫强化的疗法是制作“假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细胞”,使感染的艾滋病细胞于体内产生“错觉”,以达到提高攻击真正艾滋病细胞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细胞周期的细胞荧光测定和细胞图像测量在癌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病理学教室芦原司细胞测量是基于定量细胞化学基础上的测量荧光强度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主要按着DNA含量而进行的细胞周期的分析上。在应用这种技术的方法中,细胞荧光测...  相似文献   

5.
关于恶性肿瘤细胞的本质现在在认识上未见得达到一定的深度。作者等认为,正常细胞在异常环境下反复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多数正常细胞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细胞(deviated cell),从中就可发生癌细胞。亦即可把癌细胞看作是一种正常细胞的变异株。同时,这种癌细胞在反复增殖过程中和正常细胞一样它本身也发生种种变异。作为癌细胞特征的细胞多形性(polymorphism)被认为是癌细胞增殖过程中变异结果所产生的。作者等将如此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医学专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利用超声波治疗癌症的新技术。方法是先将一种化学物质注入患者体内,然后用超声波来激活这种物质,以此来破坏癌细胞。使用的化学物质是血卟啉、它能被癌细胞高度吸收。当足够能量的超声波发射到肿瘤部位时,聚集在肿瘤上的血卟啉就成为一种催化剂,使氧转变成单线态氧,这种单线态氧破坏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T细胞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可成为某些疾病的病因。此类自身免疫病有变态反应性,如脑脊髓炎、慢性甲状腺炎,胶原性关节炎等。在动物实验中,把动物体内引起疾病的T细胞移入其它健康的动物体内,也能引起疾病,所以认为T细胞是患病的原因。因此,同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一样,如果把致病的T细胞灭活后代替微生物疫苗注入体内,即使致病T细胞再移入体内,也不再引起疾病,并将此构想试用于治疗。小鼠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实验已成功,而且还证明用于治疗人类类似疾病多发性硬化症也有一定效果。产生效果的机理并不很明确,目前认为这种疗法在于诱导产生针…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泌尿科折笠精一教授和工学部化工科铃木睦教授等人的研究小组利用癌细胞比正常细胞不耐热这一特点,研究成功消灭癌细胞的新的“温热疗法”,即用电磁铁及金属针在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只将癌细胞加热达到杀灭的新疗法。迄今的“温热疗法”,是以温水或超短波,加热于癌组织,但其作用不是达不到体内深部的病灶,就是对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有副作用,这一新疗法克服了这些缺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人的正常细胞比较,癌细胞极不耐热,这  相似文献   

9.
吸收特殊药物的癌细胞会在弱超声波的作用下被破坏。从事这项开发研究的日本福冈大学医学部立花郎讲师,在对白血病癌细胞的超声波照射中,成功地用图象证实了细胞表面“开”了洞穴而被破坏。研究将一种易使癌细胞集聚的药物melothianin540用于癌细胞,尔后用弱超声波进行照射使癌细胞破坏。立花的实验是在试管内进行的,对象是白血病癌细胞。在加入药物melothianin540后,用弱超声波照射30秒,再经扫描电镜观察癌细胞。结果可见,在被照射的癌细胞表面形成了无数个凹点,一部分出现了环状的细胞膜陷落,而正常细胞几乎未受到影响。译自:《日本经济新…  相似文献   

10.
医学家认为利用干扰素抗癌是加强巨噬细胞吞食癌细胞等异物的作用,巨噬细胞能将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以及癌细胞等异物,将其吞食消化后,排出体外。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研究中心,注意到巨噬细胞处吞食用于接着剂的白明胶(gelatin),遂将白明胶制成直径约1.5微米的微粒子,再将干扰素包在里面喂给鼠,进行巨噬细胞多种实验,均取得很好成绩。(1)将上述鼠的巨噬细胞和癌细胞放在试管内,证实比单纯的干扰素杀死癌细胞力量大得多。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鸟居慎一研究员,新近从响尾蛇毒中发现了一种能导致细胞自灭的蛋白质。这种有剧毒的蛇毒蛋白不仅可以从外部破坏细胞,且能逼入细胞内部让其自灭。所以鸟居研究员考虑,能否利用其特点,使难以消灭的癌细胞自灭方面,为癌症治疗方法上开...  相似文献   

12.
将淋巴细胞与IL-2一起培育,可使具抑制自身及同种癌细胞活性(杀伤活性)的细胞团得到增殖,这种被诱导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1984年,Rosen(?)erg等首次应用LAK细胞治疗癌症。他将从癌症患者获取的淋巴细胞与IL-2混合培养1~2周后,再重输给患者,使其破坏癌细胞。这种疗法称为继承性免疫疗法或简称为LAK疗法。目前,这一疗法作为癌症的免疫疗法,在世界上已受到普遍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也已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临床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东京大学农学部的别府辉颜教授等的研究组,发现了具有选择性地只杀癌细胞作用的新物质——放线菌霉素 B。该新物质与以往抗癌剂比较,抗癌效果相同,对正常细胞的破坏作用极少。通过动物实验确认了这一特性,可望成为一种没有副作用的新型抗癌剂。制做该新物质的原料,是一种放线菌,从中提取对霉菌的形状引起异常改变的物质。别府教授已在同一类放线菌中,发现选择性地只杀癌细胞的 tricostatinA 这一物质。但这种物质还没有通过动物实验确认其  相似文献   

14.
抗癌剂和细胞凋亡片 之郎等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科学家在研究程序性死亡的同时,观察到了细胞凋亡。抗癌剂、放射线等非生理性因素可诱导癌细胞凋亡。所以,在肿瘤化学疗法方面,细胞凋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抗癌剂诱导癌细胞凋亡,癌与调亡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以往发现癌细胞是通过比较细胞形态、细胞及其核的大小等进行判断的,但应用此法必须具备病理学者那样丰富的经验。福井医科大学的福田教授研究出利用荧光染色鉴别癌细胞的方法,这将大大有助于癌的早期发现。癌细胞的DNA 结构不稳定,容易裂解。因此,福田教授将正常细胞和从患者摘取的癌细胞混合的剥离细胞用稀盐酸加水分解。这样,DNA 的不稳定部分裂解,双链变为单链。若再加入吖啶橙溶液(AO),则仅癌细胞被染成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京大学药学部的野尻久雄副教授发现,生物细胞膜中的物质有引导细胞自灭的功能。实验证明,当将这种物质“加入”到大肠癌和食道癌的细胞中时,会造成这些细胞的自然死亡,即细胞凋亡,利用这种物质有可能开发出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癌药物。这种能导致细胞自灭的物质被...  相似文献   

17.
德岛文理大学药学部村松教授和医学部生化学教室的协作研究组,查明人尿中含有“增殖调节因子”。这种“增殖调节因子”具有促进正常细胞的增殖,但能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功能。这种因子是由三种蛋白质构成。其分子构造即将搞清。“增殖调节因子”是村松教授等在研究从尿中提取对血栓症有效的酶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种物质在10l尿中仅含有0.5mg,将250倍浓缩液加在小鼠肝癌细胞和人子宫颈癌细胞的培养液中,均见有抑制增殖的效果。另方面,以同样方法给正常细胞投与0.1ml,  相似文献   

18.
癌与连锁蛋白参与癌细胞之间连接的分子一旦发生异常,癌细胞即易从癌病灶脱离.作为癌细胞特性的浸润与转移即开始.钙依赖蛋白(E-cad)是参与细胞间连接的分子,起着抑制浸润转移的作用.E-cad通过连锁蛋白(catenin,已知有α、β、γ、3种)与细胞...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对恶性肿瘤已广泛进行温热疗法,从分子水平搞清温热疗法所致的杀细胞效果尤为重要。关于温热疗法杀细胞的机理,有人认为,由温热引起癌细胞DNA结构的变化或直接损害DNA链。迄今,温热疗法所致DNA链的DNA损伤的测定均用碱裂解(alkali-elusion)法或荧光分析法。这种方法所需细胞数多,加之细胞的破坏,区别每个细胞的形态甚为困难。原位缺口翻译(in situ nick translation)法能保持细胞形态,用较少的细胞即可测定出细胞DNA链的损伤并在早期判定出DNA链损伤程度。这种方法是遗传工程学中制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细胞是否被癌侵袭的最后判断,必须依靠熟练的病理学者高度锐敏的眼力。福井医科大学福田优教授等(病理学)已发现只将癌细胞染成鲜红色的新技术。虽然此项技术的某些部分尚需今后验征,但可应用于所有的癌症。在癌的早期发现及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前进了一大步,给今后的研究带来了希望。福田教授等为了在临床上能于很短时间内检出癌细胞,由去年一月开始了荧光变化等的基础研究。并在区分RNA 及DNA 时,使用过称之为吖啶橙黄(ac-ridine orange)的荧光色素。这种染剂一旦遇到癌细胞即发红光。预先以稀盐酸使细胞加水分解,在癌细胞产生的微小伤口被扩大之后,加上染剂,正常细胞呈橙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