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阴阳说”—规范了脉诊体系的分类原则  古人通过长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的观察 ,常常会发现宇宙间有许多事物或现象 ,总是成对、对偶的 ,如日、月 ,天、地 ,冷、暖 ,上、下 ,左、右 ,明、暗 ,凸、凹 ,高、低 ,长、短 ,动、静 ,刚、柔等等 ,并逐渐体会到 ,总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引起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便是“一分为二”辩证法思想的萌芽。《易经》对人们这种较为古朴的“阴阳”认识进行了升华和发挥 ,用阴 (- - )和阳 (——— )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阴阳所…  相似文献   

2.
《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事物的两相,同属一件事物不可分的属性,“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相似文献   

3.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句出自《易·系辞上》。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事物的一对范畴,阴阳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如天与地,刚与柔,明与暗,雄与雌,强与弱,无不可分为阴阳,无不是在阴阳矛盾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之中。人存于宇宙之中,男(阳)女(阴),自然符合这一规律。"天地之间,阴阳交融,生成万物;雌雄之间,相互交媾,使万物生成;人分男女,亦应如此,以合天道。"这就是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基本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一直遵循的基本性观念。  相似文献   

4.
阴阳思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将这种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结合,形成了中医阴阳思维的理论。中医阴阳思维理论,是基于古代哲学、又有别于古代哲学、且有所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阴阳思维,是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方法论,因此,对《黄帝内经》阴阳思维的理论渊源、基本法则和思维模式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阴阳的概念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具有阴阳含义的文字,如“阳日”、“晦月”等。《吕氏春秋.重己》有“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的记载。《说文》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这是阴阳的最初始的含义。2阴阳的思维阴阳的思维,即用阴阳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揭示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方法。阴阳思维,孕育于《易经》,始成于孔子所作的《易传》。《易经》中仅一处提及“阴”字。但其中的阴爻(———)和阳爻(——)的关系及其在卦中的演变过程,已深含阴阳的哲学意义。《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具有阴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含义。《易.系辞传下》曰:...  相似文献   

5.
正"阴阳"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用"阴阳"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阴阳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学继承并发挥《易经》的阴阳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认为阴阳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纲领、一切变化的起源,是生、  相似文献   

6.
阴阳平衡 神形兼养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纯朴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和阳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的一对矛盾 ,用于解释社会、自然环境的一些现象。阴阳据说最初源于伏羲画八卦 ,当时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代替 :“—”代替阳 ,“ - -”代替阴 ,即为阳卦和阴卦。后来 ,古人逐渐引伸指向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山坡向阳的一面为阳 ,背阳的一面为阴。古人用阴阳这个概念来分析事物 ,逐渐发现它是自然界存在着的一个普遍规律 ,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与阳这一相关对立的两个方面。后来 ,人们把这个理论引入医学和…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源,其中关于诊法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现择其要点浅析如下,错误之处,望斧正。 1、先别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古人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人体也不例外。以人体组织结构而言,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两个哲学原理“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  相似文献   

9.
1气味阴阳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除重复上条原文外,补充曰:“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些经文是中药气味阴阳理论的主要内容、划分药物阴阳属性的重要依据。具体地说,既然《内经》称“阳为气”,继而又称“辛甘发散为阳”与“淡味渗泄为阳”,显然,这里的所谓“气”,就是指为阳药的辛甘淡三味。同理,既然《内经》称“阴为味”,继而又称“酸苦涌泄为阴”与“咸味涌泄为阴”,自然,这里的所谓“味”,就是指为阴药的酸苦咸三味。我们还可以从《内经》行…  相似文献   

10.
四、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什么?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意思是道贯彻于事物的自然规律中,无法用言语形容,只存在用之极乃显其功。秦笃辉《易象通义》注,“一阴一阳之谓道,非于道之外,别有所谓神也,阴阳非神,一阴一阳则神矣!”意思是阴阳自为阴阳没有变化谈不上神奇,一阴一阳相合则变化由之,乃神奇了。孙贻  相似文献   

11.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12.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13.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14.
有问必答     
最近,四川省青川县骑马区医院赵玉兴同志来信,要求本刊解答下列问题,我们请李成娟同志做一答复,供参考。编者一、阴阳、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阴阳,是一个代名词,它代表着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矛盾属性。即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有关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类经》中有:“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如:代表同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 同一宇宙: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相似文献   

15.
从《黄帝内经》谈阴阳学说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摄生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因些,本书也是中国养生学较早的理论著作,兹就《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学说与养生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调适阴阳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包含阴  相似文献   

16.
《素问·阴阳别论》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历代医家对此仁智互见,各不一致,尤对“阴”“阳”二字之释,每多不合本旨。笔者不敢苟同,特陈管见。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历代医家代表性解释有三:(1)“阴”为尺脉,“阳”为寸脉。王冰注:“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与寸口殊别则为有壬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王注把“阴”“阳”释为尺脉、寸脉,是错误的。脉分尺寸,始于《内经》之后的《难经》。《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相似文献   

17.
《内经四则》从阴阳则生。“阳”的本义是阳光:“阴”的本义是没有阳光,即阴暗、黑暗。《魏书·裴骏传》云:“(雉)触树而死。……,乃取置阴地”(阴地即没有阳光的地方)。因为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是不见阳光的地方,故此引申为山之北水之南叫阴。《韩非子·说林上》云:“夏居山之阴”(山之阴,即山的北面)。《列子·汤问》云:“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汉阴即汉水的南面)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同一事物相反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一、阴阳五行学说解: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因为这两种学说都属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也都是运用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的辩证思想对自然界一切事物认识上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以至发生、成长、衰退、消亡都是由阴阳具有的对立统一、互相依存、消长、转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清楚的表明阴与阳两者,既矛盾,又互根,所以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学说普遍运用于祖国医学理论中,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涵义。这些涵义既有诸如哲学、思想等方面深刻印记,又有着中医学自身明显的特征。1 阴阳为日光的向背。阴阳二字见于殷周金文和甲骨文。《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玉篇》:“阳,山南水北也”。可见,其最早的意义都是指山的日光向背。并没有什么深邃的含义。2 阴阳为天的两种气象。《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  相似文献   

20.
1 协调阴阳,以平为期 就如何解决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平衡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例如,阳盛是由阴虚而致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谓寒之不寒而无水也,此阴亏火旺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正如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待阴液充足,则亢阳自平;阳气之虚,是由阴寒邪盛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