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4年Sutor等注意到在服用丙戊酸钠(VPA)的病人中有凝血障碍.迄今的个案报导有自发性血肿、紫斑或出血18例,出血时间延长4例,血小板减少伴出血但无临床不良后果者23例,血小板功能障碍11例,凝血因子异常13例,纤维旦白元浓度降低5例.有几组系统调查服VPA的病人共1,220名,结果相当矛盾:有3组共233例未见血液学障碍;另一组23例的凝血弹性描记均异常.作者在讨论中提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VPA引起的血液学变化主要是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②根据使用VPA前后的血液学参数测定,肯定VPA要对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功能障碍负责.③血液学改变可在用药后早期发生,也可在几年后出现,后者常在偶然的机会如手术或感染情况下出现临床症状,并多为儿童患者使用大剂量VFA所引起.合理的剂量不超过每日40mg/kg.④VPA引起血  相似文献   

2.
9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病史
  目前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说明和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指南均指出,此前已知存在或出现急性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的绝对禁忌证。在临床实践中,凝血功能障碍通常由抗凝治疗所导致,本声明也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讨论。凝血障碍的其他潜在原因包括肝硬化、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维生素K缺乏、脓毒血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和先天性疾病。9.1肾衰竭终末期肾脏疾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出血倾向。尽管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但这并不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而血小板功能异常在临床出血中的作用更加显著。而且终末期肾衰时还会发生凝血块回缩障碍、内皮功能改变及抗凝血酶Ⅲ和C蛋白等血液凝固抑制剂的减少。只有少数研究对肾衰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卒中进行了探讨,同时这些研究对肾衰的定义也各不相同(表14)。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接受卡马西平 (CBZ)、鲁米那 (PB)和丙戊酸钠 (VPA)单药治疗的成年男性癫疒间 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意义。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定 6 3例男性癫疒间 患者 (2 2例服用CBZ ,18例服用PB ,2 3例服用VPA)及 2 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总甲状腺素 (TT4)、游离甲状腺素 (F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和促甲状腺激素 (TSH)水平。结果 CBZ组TT4、FT4和FT3 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均P<0 .0 5 ) ,TT3 和TSH水平无变化 ;PB组的TT4和FT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均P <0 .0 5 ) ,TT3 、FT3 和TSH水平无变化 ;且PB组的TT4、FT4降低程度均较CBZ组轻 ;VPA组各项指标均无变化。结论 CBZ、PB可通过肝酶诱导等多种途径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改变 ,二者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VPA对甲状腺功能无影响 ,有必要对服用抗疒间 药物 ,尤其是CBZ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接受卡马西平(CBZ)、鲁米那(PB)和丙戊酸钠(VPA)单药治疗的成年男性癫(疒间)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测定63例男性癫(疒间)患者(22例服用CBZ,18例服用PB,23例服用VPA)及2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 CBZ组TT4、FT4和FT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TT3和TSH水平无变化;PB组的TT4和FT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TT3、FT3和TSH水平无变化;且PB组的TT4、FT4降低程度均较CBZ组轻;VPA组各项指标均无变化.结论 CBZ、PB可通过肝酶诱导等多种途径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二者的作用不完全相同;VPA对甲状腺功能无影响,有必要对服用抗(疒间)药物,尤其是CBZ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12月手术治疗的ASDH患者67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者32例,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单抗组)20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者(双抗组)12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对照组)35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术中失血量、术后硬膜外引流量、再出血及二次手术率等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GO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抗组与双抗组的出血时间、双抗组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硬膜外引流量均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抗组3例(15.00%)、双抗组4例(33.33%)及对照组1例(2.86%)术后发生再出血行二次手术。随访6个月以上,单抗组与双抗组的GOS评分及mRs评分较低,恢复良好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药物可加重ASDH的病情,术中止血困难、出血多,术后再出血率高,降低了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与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aSAH)病人出血量及出血进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至2022年3月收治的62例NaSAH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入院前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史(观察组),36例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史(对照组)。观察组16例服用阿司匹林,10例服用氯吡格雷,2例服用双抗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平均(11.4±3.8)个月。观察组出血量[(13.8±6.3)ml]明显高于对照组[(8.7±4.6)ml;P<0.05]。观察组出血扩展率(45.8%)高于对照组(23.7%;P=0.069)。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NaSAH颅内出血量增加、出血扩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血肿扩大与血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2006-10~2007-04的32例发病3h内就诊的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32例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8~83岁,平均60.4岁.全部病例均符合第五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脑出血诊断标准.出血部位壳核15例,丘脑5例,混合型7例,脑叶5例.出血量6~81ml,平均32.5ml.首次头颅CT检查在发病3h内;24h后复查头颅CT.排除因凝血功能障碍或服用抗凝药物所继发出血.……  相似文献   

8.
(按拼音字毋次序排列)癌症病人伴发臂丛损害者100例6,316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和血小板i:9。阿抽腺昔 阿糖腺昔成功地治疗带状疤疹性脊髓炎 3 .157垂体 垂体催乳素腺瘤(综述)1:5 催乳素腺瘤:外科治疗适应症和效果l:29超声波 脑血管意外的检查和诊断:超声检查5,244 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6:303丙戊酸钠 丙戊酸钠、血小板机能障碍和出血1,40 丙戊酸钠治疗小舞蹈病5,259 丙戊酸钠引起的行为改变5,260 测定血浆水平观察单独丙戊酸钠治疗的付作用 6 .322病理 弥漫性软脑膜癌病的临床病理(综述) 1*9 脑血管病高龄患者的特征2,89 头部损伤后早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YXQNG)对丙戊酸(VPA)血药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临床癫痫患者同时使用YXQNG和VPA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例健康志愿者,4男4女,禁食10h后于清晨分别单剂量口服丙戊酸钠片0.5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VPA血药浓度。7d后,开始口服YXQNG,每天3次,每次4g。在服用YXQNG后7d清晨再次服用VPA0.5g,按上述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HPLC方法测定血药浓度。对所得数据用Kinetica 5.0软件处理,计算出相应的药动学参数。对相应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PA合用YXQNG与单独服用VPA相比:(1)同一受试者在单剂量服用VPA0.5g后9h时间点,VPA血药浓度下降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时间点VPA血药浓度虽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PA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Cmax,T1/2,AUC0-t,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XQNG可以降低人体内VPA的血药浓度,对VPA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影响,二者合用时要及时监测VPA血药浓度,适当调整VPA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26例尸检证实的淀粉样脑血管病的临床资料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1999年收治的经尸检证实的26例淀粉样脑血管病患者,总结其既往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淀粉样脑血管病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5 ~78岁,有高血压病史者8例(30.7%),糖尿病病史者6例(23.1%).2例患者(7.6%)正服用抗凝或扰血小板剂,均为多发脑叶出血.26例中脑出血20例,其中单发脑叶出血2例,多灶性脑叶出血8例,壳核出血5例,丘脑及小脑出血各2例,脑干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出血性脑梗死、基底节区梗死、椎基底动脉闭塞及硬膜下血肿各1例.20例淀粉样脑血管病脑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肢体瘫痪、昏迷、抽搐等.结论 淀粉样脑血管病临床上常以脑血管病表现形式起病,伴有或不伴有高血压.脑叶出血是淀粉样脑血管病最常见临床表现,但少数也可见基底节、小脑和脑干出血.淀粉样脑血管病也可表现为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抗凝剂(如华法林)及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应用对淀粉样脑血管病脑出血可能具有一定的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中药治疗惊恐障碍,评估其临床疗效. 对象 为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首发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1].排除孕妇或哺乳妇女、有严重躯体疾病、药物过敏及有严重自杀倾向者.24例中,男3例,女21例;年龄(52±22)岁;病程中位数12个月;4例停服帕罗西汀半年[2],余未服用西药.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2.
1995 0 1~ 2 0 0 1 10 ,我们应用长春新碱联合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 ,出现神经毒副反应1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例患儿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1 5岁~ 13岁 ;急性白血病患儿 8例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 4例。长春新碱用法 :1例 3岁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 ,在院外静滴长春新碱 1mg/d ,连用 4d(该患儿属过量使用 ) ,余 11例均为常规使用长春新碱 ,即 1mg/ (m2 ·次 )~ 1 5mg/ (m2 ·次 ) ,1周 1次 ,连用 4周。1 2 临床表现 出现毒副反应时间 :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 3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精神病样症状、顽固性癫发作、意识障碍和中枢性通气不足,2例有前驱发热史,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例表现为出汗、唾液分泌增多和窦性心律不齐,1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口面部和肢体运动障碍;血清和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均呈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呈非特异性炎症性改变,肿瘤标志物筛查均呈阴性;头部MRI表现无特异性;2例脑电图呈非特异性异常,1例未行脑电图检查;经对症支持治疗和免疫治疗后2例临床症状改善,1例死亡。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是自身免疫性脑炎,可伴或不伴肿瘤,临床症状多样且无特异性,早期易误诊为精神病。血液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是特异性生物学标记。早期免疫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少数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若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亚型惊恐障碍的临床症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伴或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无差异。 方法 :对连续门诊的 46例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 ,和 5 4例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 :在恶心或腹部不适 ,麻木或刺痛 ,害怕发疯等症状评定上 ,存在显著差异 (P<0 .0 5 )。 结论 :惊恐障碍存在伴广场恐怖和不伴广场恐怖两个临床亚型 ,而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是惊恐障碍一个更严重的亚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由于实行义务献血后血小板来源紧张,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有时难以保证。而冰冻单采血小板有较好的即刻止血效果,可用于各种低血小板患者的止血。 目的:探讨冰冻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替代疗效。 方法:44例血液病或淋巴瘤患者均接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血小板计数低于40×109 L-1,随机分为新鲜血小板组、冰冻血小板组,22例/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0~14 d,新鲜血小板组患者直接输注经专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的新鲜单采血小板;冰冻血小板组患者将同型冰冻单采血小板取出后,放入37 ℃水浴迅速融化,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后,于40 min内输注。一般每3 d输注1次,10 U/次,共输入3~16次,输入次数根据患者出血情况酌情增减。 结果与结论:与新鲜血小板组比较,冰冻血小板组输注后24 h血小板及凝血四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 > 0.05);输注后48 h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 < 0.01);输注后72 h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降低(P < 0.05或 P < 0.01),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差异(P > 0.05)。建议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防止出血输注时间为2 d输注1次。  相似文献   

16.
本院从 1996-0 2~ 2 0 0 0 -11共收治小儿颅内出血 5 2例 ,其中新生儿 3 3例 (63 5 % ) ,婴儿 17例 (3 2 7% ) ,幼儿 2例 (3 8%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1)新生儿颅内出血 :有缺氧或产伤史 ;生后出现脑性尖叫、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症状 ;贫血明显 ;脑脊液或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有改变。 (2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 :非新生儿 ;突然发病 ;颅内压增高 ;伴贫血及全身出血倾向 ,血小板、出血时间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维生素K治疗有效。1 2 一般情况  (1)新生儿 3 3例 ,其中早产儿 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流式检测血小板活化状态对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前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利用流式细胞术方法监测血小板活化状态,血小板激活率〈20%,减少氯吡格雷药量;血小板激活率〉50%,增加氯吡格雷药量;血小板激活率为20%~50%,不调整药量。所有患者阿司匹林药量均不调整。结果氯吡格雷剂量未调整32例,调整为35 mg 6例、150 mg 26例、225 mg 1例,改用西洛他唑1例。药物调整后用药不当发生率(1.5%,1/66)较调整前(51.5%,34/66)明显降低(P〈0.05)。3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1例调整用药前即发生再缺血事件,调整用药方案后随访6个月未见再狭窄;4例药物调整前有明显的临床出血症状,调整用药方案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流式细胞术是一种检测血小板活化状态有效的方法。流式检测结果对临床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69例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探讨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继发性脑室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通过死亡、存活及4-5周后ADL评分情况来判定预后.结果伴意识障碍、呕吐、瞳孔不等大、白细胞计数增高、血压显著升高者预后差,而原发出血部位、破入脑室范围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参数;存活者ADL评分显示恢复满意率达71.4%.结论继发性脑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高;存活者恢复良好,致残率低.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1)在近 2年我科住院病人中选取 5 0例发病在 96小时内就诊的患者 ,且发病 6小时后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的脑血栓患者 (在医生监测下 )。 (2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 2 5例 ,其中对照组男 18女 7例 ,年龄在 48~ 75岁平均 6 3.5岁 ;治疗组男 19例 ,女 6例 ,年龄在 45~ 78岁平均6 2 .5岁 ,首次颈内动脉系统缺血 ,经头颅 CT证实排除脑出血。 (3)无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及全身严重合并症。 (4)无意识障碍及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 (血压 >16 0 / 110 mm Hg)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 (5 )未用抗凝剂及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液学特征性改变、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贫血、皮肤淤斑、鼻出血、黑便等血液学的异常;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黄疸、血尿及发热等,实验室检查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异常,神经影像学表现为脑梗死灶或伴出血。在明确诊断后应用激素、血浆置换治疗及对症治疗,7例中2例基本痊愈,2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表现为贫血、出血、头痛、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患者,结合血小板减少应高度怀疑TTP,及时进行骨髓像等血液学检查,一旦确诊,及早给予激素、血浆置换治疗及相应对症治疗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