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敏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51-52,55
目的研究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伴有RBD的P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106例PD患者,根据非运动症状问卷(NMS quest)第25项问答结果,将入选的84例患者分为RBD组(54例)和非RBD组(30例),采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症状,选用NMS quest量表比较两组非运动症状发生情况,选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焦虑和抑郁、睡眠障碍进行比较。结果 RBD组患者的病程[(3.7±1.3)年]显著短于非RBD组[(5.1±2.2)年](P〈0.05),RBD组与非RBD组运动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D组的非运动症状(胃肠道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精神和睡眠活动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RBD组(P〈0.05)。结论伴发RBD的PD患者的病程较短,非运动系统受累的临床症状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
杨旭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8):959-963
背景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不仅是帕金森病(PD)重要的临床前期症状之一,也是帕金森病病情进展的促进因素.然而,RBD的不同出现时间与PD临床特征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研究不同RBD发生时间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8年5月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36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帕金森病和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性研究,以求找到对帕金森病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体检的老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国际睡眠障碍疾病中对于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对受试者进行数据统计。对受试者及其配偶询问其睡眠质量与状况、进行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问卷调查,对受试者进行诊断。结果:观察组的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帕金森病与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有显著关系。两组患者快速眼动期下颌位相性肌电活动密度和快速眼动期肌肉弛缓现象消失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REM期下颌位相性肌电活动密度和REM期肌肉弛缓现象消失比例对睡眠行为障碍的判断有显著影响。结论: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一般伴发着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且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先于帕金森病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在帕金森病中的发生率、出现时间、电生理特点,探讨RBD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既往睡眠状况调查以及多导睡眠监测(PSG).观察患者的睡眠障碍特征。(1)主观睡眠调查:帕金森病(PD)组患者6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60例,询问睡眠史,了解RBD出现的比例及出现时间。(2)PSG:对120例受试者接受连续2夜的PSG监测,对出现RBD的帕金森病患者分析其PSG特点。结果 PD组合并RBD占75.0%(45/6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0.0%(24/60),其中RBD早于临床PD主症的患者比例是40.0%(18/45)。PSG检测结果发现:PD合并RBD最主要的PSG特点是:快速眼动睡眠(REM)期(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失弛缓和全身骨骼肌活动增多,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0.6,P<0.01)。结论 PD患者伴发RBD率高,部分RBD先于经典运动症状出现,提示RBD可能为PD的早期表现。PSG特征可以作为PD伴发RBD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发生率、睡眠结构及脑电图的电生理改变。方法:选择PD患者32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应用日本光电32导9200K脑电图机,所有患者均在神经科病房长程脑电监测室完成视频多导睡眠电生理监测(V-PSG),记录脑电图、眼球运动、下颌和肢体肌电活动、心电图、经鼻气流、胸腹部呼吸运动、血氧、鼾声,同步视频监测患者的行为。使用Polysmith软件分析呼吸、运动等相关指标,并视觉评估睡眠分期。结果:PD组患者有I期睡眠时间和比例增多、慢波睡眠比例减少的倾向,其余睡眠结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D组20例患者(62.5%)呈现快速眼动期骨骼肌肌张力不消失,其中6例(18.8%)患者伴有夜间活动和言语;对照组有4例(16%)在快速眼动期骨骼肌肌张力不消失,无言语及肢体活动。2组之间睡眠行为障碍(RBD)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组患者伴睡眠行为障碍(RBD)发生率较高。V-PSG监测可以提高PD患者伴R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患者伴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的相关性.方法:根据REM睡眠行为异常问卷评分结果将70例帕金森患者分为帕金森病患者伴发RBD组(PD+RBD组,n=26)、帕金森病患者不伴RBD组(PD-RBD组,n=44).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浆及唾液中α-突触核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采用Epw...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眼球平稳跟踪运动(SPEM)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眼动特点,通过视频眼震电图(VNG)进行检测与分析,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6例我院门诊及住院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3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视频眼震电图(VNG)检查,观察PD组和对照组平稳跟踪运动增益值(G)的差异。结果:PD组SPEM Gain左侧和右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双侧对称性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SPEM存在明显运动障碍,提示中枢前庭功能受累。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往人们常重视其运动方面的症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也同样严重影响着P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发生率较高,受到较多关注.本文就RBD的患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与PD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iRBD)患者的眼动异常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的iRBD患者22例,对照组20例,收集临床资料并完成视频眼震图检查。比较iRBD组和对照组视频眼震图检查结果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等)及多导睡眠图各睡眠生理参数与视频眼震图异常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iRBD组与对照组自发眼震、方波急跳、不自主眼动、凝视眼震、扫视、视动性眼震试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0.4~0.5 Hz及0.6~0.7 Hz频率平稳跟踪时,iRBD组Ⅰ和Ⅱ型曲线比例低于对照组,Ⅲ型和Ⅳ型曲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177和5.301,均P < 0.05)。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平稳跟踪0.4~0.5 Hz曲线分型异常与患者N3期睡眠减少有一定相关性(OR=0.963,P < 0.05)。Ⅲ~Ⅳ型曲线患者N3期睡眠时间明显少于Ⅰ~Ⅱ型曲线患者[分别为(52±28)min与(76±23)min,t=2.197,P < 0.05]。结论: iRBD患者平稳跟踪异常的比例明显升高,提示iRB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平稳跟踪通路异常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主要表现为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与梦境内容有关的发声、抽搐等异常行为,诊断依据为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正常骨骼肌张力丧失.特发性RBD及继发性RBD均与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干病变快速动眼期(REM)睡眠行为障碍(RBD)的患病率,以及RBD的发生与脑干病灶位置的关系.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诊治的脑干病变患者62例,同时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66例,进行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筛查量表(RBDSQ)问卷调查,满足RBD诊断标准的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结果 脑干病变组平均年龄43 ±16(18 ~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1 ±13(18 ~65)岁.脑干病变组RBD 5例,占8.1%,均存在桥脑被盖部病灶;对照组RBD 2例,占3%.脑干组RBD患者SDS评分38 ±4(35 ~44)分,SAS评分43.0 ±5.8(36 ~49)分;对照组RBD患者SDS评分64±6(59 ~68)分,SAS评分69.5 ±2.1 (68 ~71)分.给予小剂量氯硝安定治疗,RBD症状消失.结论 脑干病变中RBD并不少见,确诊需结合临床及PSG检查.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PD)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但关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否影响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相当缺乏。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间的中介效应,并分析年龄对中介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帕金森进展标志物计划(PPMI)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标准的PD患者66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RBD情况〔以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量表(RBDSQ)进行评价〕、自主神经症状〔以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进行评价〕、PD病情严重程度〔以修订后Hoehn and Hahr(H-Y)分期进行评价〕。以RBD为自变量、PD病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中介变量,年龄为亚组变量(<56岁、56~65岁、>65岁),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结果 <56岁、56~65岁PD病情修订后H-Y分期低于>65岁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RB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0.299,P<0.01),RBD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呈正相关(r=0.384,P<0.0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31,Bootstrap法95%CI(0.022,0.041),占总效应比值为50.00%(0.031/0.062)。年龄亚组分析:对于年龄<56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34,Bootstrap法95%CI(0.016,0.056);对于年龄56~65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28,Bootstrap法95%CI(0.014,0.046),占总效应比值为39.43%(0.028/0.071);对于年龄>56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27,Bootstrap法95%CI(0.012,0.046)。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RBD影响PD病情严重程度路径上的中介变量,不同的年龄亚组间中介效应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冉娟娟 《中外医疗》2012,31(8):38-39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进行分析,探讨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对5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发生数排序,并与病程、年龄、Hoehn-Yahr分期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总发生率为92.3%,其中便秘发生率为76.9%,为最高、最常见,其次为睡眠障碍73.1%,夜尿69.2%,记忆力减退63.5%。非运动症状的发生率随Hoehn-Yahr分期的增高而增加,差异显著(P〈0.01),与性别、受教育年限无关(P〉0.05),与发病年龄、病程正相关(P〈0.05)。结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应常规用于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的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神经内科确诊的192侧PD患者,分为有运动并发症(异动症和肌张力障碍)和无运动并发症两组.根据发病年龄<50岁为早发性PD(EOPD).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进行功能评分,改良Hoehn-Yahr(H-Y)用于病情严重度分级.计算美多巴服用总量.结果 192例PD患者中EOPD 31例,LOPD 161例;出现运动并发症的67例(占34.9%);其中EOPD14例,比LOPD更有可能发生运动并发症;起病到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时间为2~ 15年,平均(7.9±4.1)年,与无运动并发症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UPDRS总分(48.6±67.7)分,Hoehn-Yahr分级(3.4±0.8),均与无运动并发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美多巴总量92.5~2238.5g,平均(879.5±608.8)g,较无运动并发症组明显高(P<0.05).结论 PD的运动并发症EOPD易发生,病情愈严重、美多巴总量越大越容易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睡眠、运动及用药剂量的影响。方法 50例接受高压氧治疗的PD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疗程后应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价其睡眠、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和Hoehn-Yahr(H-Y)分级评价运动功能,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的多巴胺类药物剂量及其变化,并对相关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高压氧治疗4疗程后PDSS总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其中第1项睡眠质量、第2项入睡困难和第12项肌张力障碍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关"状态下UPDRSⅢ评分及H-Y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P<0.05);治疗后多巴胺类药物减少24.4%(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除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外,对非运动症状如睡眠障碍也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非快速眼球运动期(NREM)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多导睡眠图对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56例急性脑梗死伴NREM睡眠障碍患者(病例组)和同期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病例组NREM睡眠S1期[(155.58±47.94)min]长于对照组[(110.00±38.76)min],NREM睡眠S2期[(80.75±33.05)min]、S3+S4期[(15.01±12.79)min]均短于对照组[(120.02±28.08)、(66.32±18.92)min],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MoCA中视空间与执行总分[(4.61±0.43)分],命名总分[(3.00±0.01)分]均高于病例组[(2.36±0.98)、(2.38±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病例组时间定向[(2.76±1.51)分]、注意计算[(2.50±1.96)分]、延迟记忆[(1.50±0.62)分]、结构能力[(0.51±0.43)分]得分低于对照组[(4.76±0.38)、(2.62±0.42)、(2.65±0.42)、(1.00±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NREM睡眠S2期、S3+S4期时间缩短,认知功能下降,睡眠结构变化与认知功能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特征。方法:观察278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多种量表评估不同临床分期的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临床阶段均可以伴发多种复杂的非运动症状,其中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最高达79.1%,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又以便秘的发生率最高,在晚期帕金森患者中高达91.7%。其他非运动症状如感觉异常、精神症状、睡眠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结论:帕金森病在不同临床阶段常合并有多种复杂的非运动症状,症状的发生随着疾病进展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60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其是否伴有RBD分为研究组(帕金森病伴RBD)80例与对照组(单纯帕金森病)8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研究组患者睡眠结构与自主神经功能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NREM1+2期睡眠比例、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潜伏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评分大于对照组(P <0.05);NREM3+4期睡眠比例、REM期睡眠比例、REM睡眠潜伏期、REM睡眠周期、TST、SE、MMSE、MoCA评分小于对照组(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REM1+2期睡眠比例与体温调节系统评分呈负相关(r =-0.341,P <0.05);NREM3+4期睡眠比例与泌尿系统评分呈负相关(r =-0.344,P <0.05);睡眠潜伏期与MMSE、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569、0.606、0.671和0.403,均P <0.05);REM睡眠潜伏期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630、0.600和0.361,均P <0.05);REM睡眠周期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571、0.599和0.357,均P <0.05);TST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678、0.631和0.369,均P <0.05);SE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呈正相关(r =0.554、0.559和0.406,均P <0.05)。结论 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推断帕金森病伴RB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可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9.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与神经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X  Liu X  Wang G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891-893
目的 探讨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RBD)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生理特征。方法 对 6例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及 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 ,进行了连续 2次的全夜录像 多导睡眠生理监测 ,包括脑电图、眼动图、下颌和四肢肌电图、心电图、经鼻气流等。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 5 8(5 0~ 6 6 )岁 ,其中男 4例 ,女 2例。平均病程为 9 5 (2~ 18)年。结果 多导睡眠生理监测发现 ,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中肌张力位相性或持续性增高 ,并伴有复杂的行为 ,而且行为多与梦有关 ,未发现癫痫波。患者的总体睡眠时间为 35 3min± 4 2min ,Ⅱ期睡眠时间为 139min± 76min ,较正常人减少 ,睡眠效率74 3%± 12 3%减低。 6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夜间伴随生动梦境的大幅度活动。其中 1例逐渐出现帕金森综合征 ,2例出现痴呆。共 3例经氯硝基安定治疗 ,RBD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国人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快速眼动期睡眠肌张力具有不消失的电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快速动眼睡眠(REM)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最早由美国医生Schenck 等[1]于1986年提出,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睡眠异常行为疾病首次进行报道.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REM期肌肉弛缓消失,同时出现与生动梦境相关的面部和肢体不自主活动,从床上坐起、说梦话等,甚至出现暴力行为,如拳打脚踢、翻滚、呼喊、咒骂、坠床,严重者可对自身和同床者造成伤害.RBD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60~70岁以上的人群.Olson等[2]统计93例RBD患者,发现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平均61岁,80% ~ 90%为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