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常规静脉输液过程中,为了防止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医务人员通常用条状胶布将输液针头与一次性针头的硅胶管道一起粘贴、固定在患者输液部位周围的皮肤上。这种固定方式要求患者的各种活动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会因输液管的拉扯而使输液管与输液针脱离连接,或使输液针头移位、脱出,给患者带来输液危险和伤害。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我们研制了一种输液管固定装置,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药直肠滴注,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常用于慢性结肠炎、盆腔炎及附件炎的治疗。目前中药水剂采用软包装代煎,袋煎中药使用的包装材料是专用的塑料袋,输液贴的材料是无纺布。为了防止中药液从输液管插口漏出,我们在临床使用输液贴,将输液管的插头从输液贴上穿过,临床观察52例,无一例出现中药液从输液插口漏出,并且输液管与袋煎中药袋衔接牢固不易脱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末何时拔针及密闭式输液不能随便分离针头的护理。方法 对300例静脉输液末进行了观察,对300例密闭式输液中输液管与针头分离推药进行了观察。结果 当液体输至距心脏10—20厘米时,液面会自动停止下降,当分离输液管和针头推药后再连接时,反折及卡住调节器的输液管顶端有少量空气进入血管,而缓慢地排出少量输液管中的液体,再连接针头时无空气进入血管。结论 必须要分离输液器和针头时,缓慢排出少量液体少量空气不会进入血管了。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在连续静脉输注头孢匹胺钠(泰吡信)和左氧氟沙星针、氧氟沙星注射液时,输液管中液体会立该发生浑浊,渐渐形成白色沉淀物。立即予以关闭输液管开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后患者未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1例高热患者静脉输液头皮针内产生小气泡的护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高热病人静脉输液中细输液管内产生小气泡,会使患者精神紧张,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2006年2月,我科1例高热患者在静脉输液时细输液管中产生小气泡,经正确处理后,得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的操作。输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液面降至莫菲氏滴管以下,更换液体后,输液管中残留大量气体,以往排气时常采用放出剩余液体,重新排气,或用手指弹动输液管,分批将残留气体排出,在此过程户产生三个不利因素:①不能一次性将残余气体排出;②头皮针与输液管断开后,易回血.③浪费时间和药液,易污染。  相似文献   

7.
密闭式静脉输液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常用的输液方式,为药液加入密闭式输液瓶内采用一次性输液管输液。近年来,笔者在对服务对象进行输液治疗过程中,通过常规巡视与观察,发现输液管在周围环境温差增大的情况下,输液管内壁渐产生气泡甚至气段,极易发生空气栓塞现象。临床资料输液管的采用与往月相同,产品符合YzB/国1655-2006《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标准。室温测量:输液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输液操作中,输液管调节器的位置对静脉回血有较大影响,调节器距输液管乳头上1/3处位置最佳。为提高手背静脉穿刺效果,我们将调节器设置在距输液管乳头80cm处,分别采用常规法和手臂下垂法对150例病人600例次静脉输液进行观察,以研究其对静脉穿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陆秀娟 《家庭护士》2007,5(2):16-16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当连续静脉输入利福霉素钠注射液与环丙沙星注射液时,输液管中液体立即呈现混浊状,输液管中可见白色絮状物,给予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管,病人未发生不良输液反应.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在输液过程中发现,当滴完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更换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时,输液管内立刻出现浑浊及絮状物;重新更换输液器继续输入,当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滴完更换盐酸罂栗碱注射液时输液管内也出现以上反应。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将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连续使用,可在其间用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后再继续输液,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排气是临床上最常见、最普通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能否及时、正确地输液,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痛苦程度甚至安危,进针前首先是要解决输液管的排气问题。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输液前输液器管道排气不能一次成功,这是有缺陷的操作方法导致的。传统的排气方法是挤压、弹击输液管或者分离输液接口重新排气。  相似文献   

12.
输液器中气泡排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广泛的给药方法,操作中常常会遇到气泡滞留于输液管腔内或排气不尽等问题,输液时茂菲氏滴管下有空气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应及时处理。现介绍针对不同情况对输液管中的气泡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松春  陈先梅 《全科护理》2014,(31):2963-2963
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正确的操作步骤、输液过程中的观察、护理及其注意事项在保障输液安全中显得尤为重要。病人在输液过程中,输液瓶和输液管自上而下,由于重力作用、昏迷烦躁病人、婴幼儿拉扯等输液管插头偶有扯脱或半滑出情况发生,造成一定的医院感染机会及药液、一次性耗材的耗损,甚至引起病人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笔者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总结出用橡皮筋连接输液瓶和输液管,能更好地防止输液管脱出,从而能保证输液安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法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输液前输液器管道排气不能一次成功,采用传统方法挤压、弹击输液管,或者分离输液管接口重新排气,需花费时间。近年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排气方法,应用500例效果肯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遇到输液管中的液体流到茂菲氏滴管以下,为了符合无菌操作的原则和避免药液的浪费,作者采用“缠绕式”输液管排气法,介绍入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中,一般患者均需输液治疗,输液前必须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以免在输液过程中发生空气栓塞反应.为减少输液管内空气残留,我科使用输液器上的调节器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头皮针与输液管连接处小气泡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静脉输液时 ,常需分离头皮针与输液管 ,自头皮针处静脉推入药物 ,推药完毕 ,再连接输液管与头皮针时 ,常有少许气泡自头皮针进入血管。关闭输液调节夹 ,分离输液管与头皮针 ,由于输液管内压力降低 ,输液管末端有长约 0 .2~ 0 .3cm的气体贮存 ,此时 ,如果将输液管与头皮针连接 ,松开输液调节夹 ,管内的气体会自头皮针流入血管。处理方法 :静脉推药前 ,先调节输液调节夹 ,滴速为 1~ 3滴 /min ,头皮针末端用手捏闭 ,与输液管分离 ,与推药空针连接后 ,再关闭输液调节夹 ,推药结束 ,将输液管末端折叠挤压或慢慢松开输液调节夹 ,排出管…  相似文献   

18.
李翠萍 《护理研究》2007,21(11):3065-3066
密闭式静脉输液是医护人员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静脉输液时常会出现输液管内进入空气的现象,如发现莫菲氏管下段输液管中有气泡则立即关闭输液器开关,并挤压莫菲氏管使其有液体后再关闭输液器开关。当莫菲氏下进入少量空气时,在不违反无菌操作前提下,一手捏紧输液管气泡段下方,另一手轻弹输液管数次,便可将气泡轻松排出莫菲氏管。当莫菲氏管下不慎进入大量空气时,传统排气方法(下排法)即是分离头皮针,将空气从输液管末端排出,再接上头皮针,此种方法会造成药物剂量的丢失,易造成污染。现就另一种排气方法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注射用头孢匹胺钠与硫酸依替米星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当连续静脉输入注射用头孢匹胺钠和硫酸依替米星时,输液管中液体呈现乳白色.当即停止输液,撤换输液管并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未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制一套静脉输液的管理系统,实现输液自动看护,在输液完成时自动关闭输液管或换液。方法 输液管理系统主要由控制单元、无线基站以及服务器组成。输液管理系统使用时仅需操作控制单元,无线基站和服务器一经安装后无需操作。按控制单元配合使用单腔输液管或双腔输液管2种使用操作模式。结果 静脉输液看护由输液管理系统独立完成,输液结束后能自动关闭输液管或者换液。结论 临床使用输液管理系统,利于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减轻患者和家属输液看护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