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瑞 《医学争鸣》2009,30(10):935-935
引言胃肠道间质瘤中约1/3为恶性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sarcomas,GISS),尚有相当部分为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复杂,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其特点.我们回顾性分析2000-01/2007—12我院手术治疗的30例GISS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潜在恶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其中4例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需依赖病理结果,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级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及腹部不适15例,消化道出血12例,腹部包块6例.病变部位为胃部24例,小肠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3.9%,CD34阳性率为69.7%.结论 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54.3%)表现为上腹痛、腹胀;腹部肿块28例(40.0%);黑便、呕血12例(17.1%);肠梗阻、吞咽困难、消瘦各2例,分别占2.9%。肿瘤直径平均(6.2±5.1)cm,38例直径超过5cm,良性、恶性各14例,潜在恶性10例;32例直径低于5cm,良性1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3例。所有标本均光镜下找到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免疫组化表达检测结果:CD117(+)65例,占92.8%;CD34(+)39例,占55.7%;SMA(-)59例,占84.3%;S-100(-)51例,占72.6%。结论: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对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结果:17例中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以及体检发现。全组17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复发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手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39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病灶位于胃23例,小肠11例,结肠3例,直肠1例,横结肠系膜1例。均行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其中30例肿瘤境界清楚,边界光滑,9例边界欠清,呈分叶状。28例腔内型表现,7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35例(89.7%)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17例恶性肿块边界不清,与邻近结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边器官,6例可见肝转移,4例淋巴结转移,2例腹膜播散。8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7例邻近结构受压。结论: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对于发现腔内型和混合型G IST及胃腺癌鉴别有重要意义,CT检查对于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GIST患者中病灶位于胃9例,小肠5例,结肠2例;多以腹痛、腹部肿块及反复黑便等症状就诊,均行手术治疗,1例出现腹腔内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恢复;随访4~72个月,3例肿瘤复发和转移,其中2例死亡,1例行二次手术。结论 GIST缺乏临床特异性,确诊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X线钡剂检查16例,小肠造影3例,内窥镜检查35例,B超检查38例,CT检查37例。37例GIST行手术切除,1例GIST术中活检,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手术切除率97.37%,3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5、9、11个月死于肿瘤转移,5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4、7、10、11、12个月出现肝转移。30例病人随访至今仍无瘤生存。结论:目前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为主,胃部GIST发生转移的机会大于其它部位的GIST,转移的脏器多位于肝脏。  相似文献   

12.
江小云  汪永寿  孟红 《四川医学》2006,27(9):937-93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GIST患者,其中恶性3例,交界性2例,良性7例。肿瘤发生的部位:胃6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直肠1例,大网膜1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因有腹膜转移,行姑息手术,其余11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6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6例GIST患者,其中发生于胃42例、小肠18例(其中十二指肠9例、空肠3例、回肠6例)、结肠3例、回肠系膜3例。6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术后病理:良性或极低恶性15例、低度恶性18例、中度恶性15例、高度恶性18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2.7%,SMA阳性率18.2%,S-100阳性率22.7%,vimentin阳性率90.9%。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较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何美文  于鼎  白植军  刘铮 《吉林医学》2010,31(20):3189-319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治疗的GIST患者17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及贫血。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3例,小肠3例,直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7例为良性,10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过去由于病理诊断技术手段的限制,加上在肿瘤组织中残存有平滑肌或神经束,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SMA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3月~2009年12月39例GISTs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本组39例GISTs中潜在恶性12例,10例低度恶性,17例高度恶性。潜在恶性组肿瘤直径小于3 cm,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无明显出血、坏死。恶性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表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35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29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8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13例。结论:GISTs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s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s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细胞增殖活性Ki-67指数增高,肿瘤的恶性程度亦增高.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n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IST较为少见,胃和小肠是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117为84.91%,CD34为67.92%,vimentin为94.34%,平滑肌动蛋白(SMA)为60.38%,S-100蛋白为13.21%。根治性手术4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随访11例,生存时间7~33个月。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仍依赖病理结果。GIST均具有潜在恶性,术后需长期随访。CD117及CD34对于GIST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5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位年龄60.5岁。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出血、腹部肿块和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45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3-60个月,死亡2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 GIST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38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CT或消化道造影诊断为GIST,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5例经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2例经胶囊内镜证实,1例经急诊手术证实。按风险分级标准极低风险6例、低风险10例、中风险7例和高风险15例。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86%、CD34阳性率为82%。术后25例得到随访,其中10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3~24个月。结论CT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术前诊断帮助较大,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GIST所必需的;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格列卫为GIST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20.
曾祥勇  潘辅全 《医学争鸣》2009,(20):2221-2221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01/2007—12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29(男19,女10)例;年龄29~81(平均59.5)岁,40岁以上25例;病程12d~4a.腹胀、腹部不适15例,消化道出血10例,腹痛、腹部肿块4例.胃镜检查表现黏膜下肿块13例,黏膜下肿块伴溃疡5例;胃镜活检确诊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肿瘤1例.消化道钡餐造影:12例术前上消化道钡餐造影,6例诊断胃平滑肌瘤,3例诊断胃癌,3例诊断胃黏膜下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