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igh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HTE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BSCO、Springer、Ovid、CNKI等数据库,收集发表于1990年至2010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行HTEA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其相关参考文献。按Cocharane Handbook 5.0.1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4.2.10软件。结果共纳入16个自身对照试验,12个空白对照试验,共1 0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心功能的影响:HTEA能够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WMD=–10.28,95%CI(–14.14,–6.43)]和心输出量[WMD=–1.26,95%CI(–1.63,–0.89)],缩小左室舒张末内径[WMD=5.02,95%CI(3.72,6.32)],增加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E峰)[WMD=–17.50,95%CI(–29.40,–5.59)],降低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A峰)[WMD=27.36,95%CI(24.46,30.26)];②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影响:阻滞后ST段压低、T波倒置次数(NST-T)[WMD=1.45,95%CI(1.12,1.78)]和程度总和(∑ST-T)[WMD=1.02,95%CI(0.78,1.26)]显著减少;③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影响:阻滞后能够显著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缺血[WMD=4.24,95%CI(0.48,8.00)]、心肌缺血持续时间[WMD=23.29,95%CI(4.66,42.11)]和心绞痛的发作次数[WMD=3.44,95%CI(0.92,5.97)],减少NST-T[WMD=1.10,95%CI(0.84,1.36)]和∑ST-T[WMD=1.33,95%CI(1.01,1.65)]的变化程度;④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阻滞后可显著减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率[WMD=8.44,95%CI(3.81,13.07)],降低体循环阻力[WMD=2.07,95%CI(0.81,3.34)],但不降低舒张压[WMD=2.06,95%CI(–0.52,4.64)],不影响冠状动脉灌注压;⑤对Q-T离散度的影响:阻滞后能显著降低Q-Td[WMD=9.51,95%CI(4.74,14.27)]、Q-Tcd[WMD=11.82,95%CI(5.55,18.09)]及J-Td[WMD=9.04,95%CI(2.30,15.79)]。结论 HTEA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减慢心率,稳定血流力学,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心电图ST段改变,缩短Q-T离散度。受纳入研究的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心肌梗塞(AMI)引起的缺血性胸痛,一般用哌替啶、吗啡来解除疼痛,上述药物有的不仅对心肌梗塞没有治疗作用,还可引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又极易形成药物依赖性。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阻滞胸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心肌缺血、缓解缺血性胸痛。本文应用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心肌梗塞,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患者30例,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演变、血清心肌酶学变化已确诊为心肌梗塞,但不伴有休克及心力衰竭者,发病不超过24小时。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2.6)岁。下壁心肌梗塞8例,侧壁梗塞9例,前壁梗塞13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的价值。方法:选择5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选择T3-4或T4-T5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经硬膜外导管连接4mL/h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5g/L利多卡因。根据心肌梗死时心绞痛减轻或缓解的情况,调整或停止输入扩冠类药物。根据病情恢复情况持续一两周。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15min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心前区疼痛;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减慢;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阻滞后12h观察组血中游离脂肪酸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t=7.89—12.54,P&;lt;0.05)。1周后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记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17.79~19.68,P&;lt;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快速有效的缓解AMI患者严重的缺血性疼痛,改善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对AMI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好处,并可明显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心电图诊断为顽固性心绞痛的病人28例,让病人取侧卧膝胸位,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间隙选择胸4-5,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置管长度为3,5cm,接4ml/h微量注射泵,持续硬膜外腔注入0.5%利多卡因,根据病情持续1~2周,根据心绞痛减轻或缓解的情况调整或停止扩冠类药物。结果本组病例均在硬膜外阻滞后15—30分钟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与阻滞前比较,血压和脉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减慢;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S—T段有显著的改善;血氧饱和度有显著的升高。2周后随访,病人体力活动能力明显改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快速有效地缓解心肌缺血性疼痛,改善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可用于顽固性心绞痛的止痛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岳修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33):7386-7387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的价值。方法:选择5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选择T3~4或T4~5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经硬膜外导管连接4mL/h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5g/L利多卡因。根据心肌梗死时心绞痛减轻或缓解的情况,调整或停止输入扩冠类药物。根据病情恢复情况持续一两周。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15min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心前区疼痛;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减慢;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阻滞后12h观察组血中游离脂肪酸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t=7.89~12.54,P<0.05)。1周后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记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7.79~19.68,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快速有效的缓解AMI患者严重的缺血性疼痛,改善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对AMI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好处,并可明显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65岁,右上臂灼痛15日。2002年6月11日在全麻下行冠脉搭桥术,于全麻下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静脉导管,术后采用PCIA止痛,止痛液的配方为0.0006%芬太尼、0.3%曲马多、0.5%氟哌利多100ml,持续输入为2ml/h,单次剂量0.5ml,锁定时间15分钟。术后3日拔除锁骨下静脉导管,PCIA也于术后第3天停止。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胸段硬膜外阻滞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常规治疗组使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硝普钠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疗程4周,每周测血压、心率,评定心功能,治疗前后检查超声心动图,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分级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降低,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TEA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改善心功能,改善左室重塑,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心功能Ⅰ~Ⅱ级择期胸腔手术并冠心病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静脉异丙酚和安氟醚吸入复合 0 2 %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组 (Ⅰ组 ,n =2 0 )和静脉异丙酚和安氟醚吸入 (Ⅱ组 ,n =2 0 )。于麻醉前和麻醉清醒后分别描记心电图 ;并记录术前 (T1)、硬膜外平面固定后 (T2 )、气管插管后 2min(T3 )、切皮时 (T4)、进胸探查 (T5)、进胸后 3 0min(T6)、进胸后 60min(T7)、关胸后 2 0min(T8)记录监测指标SBP、DBP、MAP、HR、ECG、SpO2 、ETCO2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ST T段的改变。结果 :两组心电图ST T段 :组Ⅰ完全改善 10例 ,轻度改善 7例 ,无效 13例 ,总有效 17例 ,总有效率(85 % ) ,无效率 (15 % ) ;组Ⅱ完全改善 1例 ,轻度改善 6例 ,无效 13例 ,总有效 7例 ,总有效率 (3 5 % ) ,无效率(65 % )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血流动力学指标 :Ⅰ组在T4和T8时间点SBP、DBP、MAP、HR低于Ⅱ组 (P <0 0 5或P <0 0 1) ,Ⅱ组在T4和T8时间点SBP、DBP、MAP、HR高于麻醉前 (P <0 0 5 )。Ⅰ组在麻醉平面固定后 (T2 )与T1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在T4、T5、T6、T7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与T1相比降低 (P <0 0 5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阻滞是一种不完全的麻醉术,有时因效果不佳或阻滞失败,必须改行其它麻醉。本文回顾分析了拟行中下胸段硬膜外阻滞时,需加用氯胺酮静脉全麻或改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原因和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CNKI、VIP、CBM(均从建库至2010.12),收集所有氨甲环酸用于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RCT,包括2 4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出血量:在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氨甲环酸不优于安慰剂(P=0.18);在减少术后出血量方面,氨甲环酸优于安慰剂[6 h:WMD=–218.66,95%CI(–362.84,–74.47),P=0.003;24 h:WMD=–213.50,95%CI(–339.78,–87.21),P=0.0009;术后总出血量:WMD=–314.11,95%CI(–396.24,–231.98),P<0.00001]、氨基乙酸[6 h:WMD=–209.00,95%CI(–362.24,–55.76),P<0.00001;24 h:WMD=–361.00,95%CI(–666.56,–55.44),P=0.02]、急性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200例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00例,诱导用咪唑安定0.05~0.1mg/kg,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5~15μg/kg,罗库溴铵0.5~1.0mg/kg,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注异丙酚1~4mg/kg·h,,间断辅以0.5%~2.0%异氟烷吸入,术中随手术操作时出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基本满意。本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为(178±42)min、(10.5±4.0)h、(18±6.3)h。术毕180例患者在12h内拔管。180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合理的应用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熵指数(En)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麻醉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在异丙酚-舒芬太尼麻醉全身麻醉下行OPCAB患者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En监测下,调整异丙酚、舒芬太尼输注速率使手术过程状态熵(SE)维持在45~55,反应熵(RE)-SE差小于10;对照组患者维持心率(HR)和血压(BP)变化不超过基础值的25%。记录手术过程、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在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中知晓情况等。测量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浓度。【结果】试验组麻醉过程中SE平均数为5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拔管时间显著减小,但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ACTH和皮质醇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熵指数监测指导0PCAB麻醉安全可行,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将40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麻醉组(芬太尼组,n=20)和瑞芬太尼麻醉组(瑞芬太尼组,n=20)。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恢复的情况及住院总费用。结果:瑞芬太尼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拔管时间和出监护室时间均显著短于芬太尼组(P均<0.05),瑞芬太尼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亦显著少于芬太尼组(P=0.029)。结论:将瑞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患者苏醒和恢复时间较短,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刘金耀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6):14-16
经食管超声心动围监测2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结果显示:①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冠脉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支供血区缺血敏感度为92%、91%及93%,特异度及阳性预告值均为100%,阴性预告值均为67%,总符合率为93%、92%及93%;②监测缺血室壁运动状态,弥补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节段室壁运动异常的遗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运动减弱区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善强于运动消失和矛盾运动区域;③监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左室容积、收缩功能,指导人工心肺机的脱离和麻醉用药的调整;④监测术中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系统评价胸段硬外麻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对单肺通气(OLV)病人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4期)、Cochrane协作网麻醉组数据库、PubMed(1966~2009.12)、EMbase(1966~2009.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9.12)、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1989~2009.12)、清华同方(CNKI,1915~2009.12),手工检索《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收集胸段硬外麻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对单肺通气病人肺内分流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试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包括5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OLV后5、15、20、30及60 min几个时点,两组肺内分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段硬外麻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均可安全用于OLV胸科手术患者。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不高,病例数较少,因此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