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正常结肠及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者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的分布,探讨HD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5例HD患儿标本,于术中分别选取扩张段、移行段、痉挛段肠壁的全层组织,另取6例手术患儿的正常结肠全层组织标本,常规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备用。对标本行c-Ki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ICC的分布,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结肠ICC主要分布在环肌内侧面与黏膜下层之间即黏膜下ICC(submucosal ICC.ICC—SM)、环肌与纵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从周围即肌间ICC(myenteric ICC,ICC—MY)以及环肌与纵肌内。HD患儿痉挛段ICC—SM、ICC—IM细胞数较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ICC的细胞突起的分支亦减少,彼此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网络。而扩张段IC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D患儿结肠ICC的异常分布,可能是HD发病、肠管蠕动障碍以及排便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Cajal间质细胞在大鼠慢传输便秘模型结肠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ajal间质细胞(ICC)与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关系。方法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慢传输便秘模型(STC组),Westernblot法测定STC组与对照组大鼠升结肠和降结肠组织ICC的特异性标志物c—kit变化情况,利用其与对应的内参B—actin灰度值的比值作为各组c—kit蛋白相对含量。结果STC组大鼠日均粪便量为(1.3±0.7)g/100g,比对照组的(1.6±0.9)g/100g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8,P〈0.05)。STC组首粒黑粪排出时间为(461.6±150.8)min,较对照组大鼠的(351.3±119.9)min显著延长(t=2.291,P〈0.05)。STC组与对照组升结肠c—kit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277±0.077和0.576±0.081(t=10.719,P〈0.05);降结肠c—kit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280±0.075和0.571±0.079(t=10.700,P〈0.05);c.kit在STC组升结肠和降结肠的表达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C在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减少可能对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及肠电图的同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和 Cajal间质细胞( 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 HD)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计算 48例 HD患儿和 10例正常对照儿 SY和 ICCs阳性染色区域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HD患儿扩张段内 SY和 ICCs阳性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7± 1.05) vs.(3.53± 0.89);(2.09± 1.28)vs.(2.22± 1.31);P >0.05],而狭窄段肠壁内 SY和 ICCs镜下阳性面积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1.34± 0.97)vs.(3.53± 0.89);(1.41± 0.85)vs.(2.22± 1.31);P< 0.01]. HD病变肠段肠电图出现异常波型.结论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异常是 HD的重要病理改变,这种改变导致了病变肠管慢波节律形成和兴奋传导的异常,引起或加重了 HD的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中国汉族人群BET基因位于exon2(密码子45)、exon13(密码子769)、exon11(密码子691)和exon15(密码子904)的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背景,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检测正常对照组(122例)及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组(HD组,94例)G45A(GCG→GCA)、T769G(CTT→CTG)、G691A(GGT→AGT)和C904G(TCC→TC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G45A、T769G和G691A在对照组中均存在多态性,但未发现C904G存在基因多态性。均为CC型。G45A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0.17、AG 0.72和GG 0.11,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3和0.47;而G45A在HD组则分别为从0.61、AG 0.35和GG 0.0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78和0.22。T769G在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GG 0.30、GT 0.52和TT 0.18,G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6和0.44;而T769G在HD组则分别为GG 0.49、GT 0.36和TT 0.15,突变型G和野生型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67和0.33。两组间的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64,P〈0.001;x^2=5.27,P=0.022)。G691A在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0.05、AG 0.16和GG 0.79,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13和0.87;而在HD组则分别为AA 0.02、AG 0.14和GG 0.8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9和0.9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2,P=0.267)。结论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RET密码子904可能不存在基因多态性,未发现G691A与先天性巨结肠存在相关性,而G45A和T769G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先天性巨结肠相关。  相似文献   

5.
姜丽 《腹部外科》1997,10(3):128-129
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是在病变肠段内神经节细胞减少、未成熟、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较少见。该病病史长,就医晚,多因巨结肠危象、肠梗阻、肠穿孔等急腹症就医。该病属于解剖性真性便秘,除了与假性便秘鉴别外,主要应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机能性巨结肠和特发性巨结肠相区别。该病多可手术治疗并可保留排便功能。本组提供5例报告,并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ajal样间质细胞和一氧化氮合酶2(NOS2)表达阳性神经元在成年豚鼠膀胱组织内的分布。方法成年豚鼠膀胱冰冻切片,c—Kit免疫荧光和n—NOS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膀胱肌层内可见c—Kit表达阳性细胞的存在,n-NOS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其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膀胱组织内。c—Kit免疫荧光和n-NOS2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虽未发现两者的共存,但可见c—Kit表达阳性细胞存在于NOS表达阳性神经元的附近。结论豚鼠膀胱的Cajal样间质细胞可能参与膀胱自主节律性运动的调控,提示二者可能共同参与膀胱自主节律性运动的调控,为“神经-Cajal样问质细胞-肌肉”作用单元的形成提供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最佳微创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12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腹腔镜组)与实验组(经脐腹腔镜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患儿排便功能评分及术后家长满意度,来评判与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便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更满意,术中、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尤其小肠结肠炎、肠梗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脐腹腔镜结肠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及微创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优先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8.
原癌基因c-ki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u X  Ma D  Wu L  Bai C  Hu H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77-279
目的 通过检测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中原癌基因c kit蛋白表达 ,探讨c kit在GIST中的诊断及预后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微波二步法检测了 12 2例GIST(良性 5 4例 ,潜在恶性 13例 ,恶性 5 5例 )中的c kit蛋白的表达情况 ,并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进行对照研究。不着色或仅细胞核着色者为阴性 ,凡肿瘤细胞浆内或 (和 )细胞膜上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 结果 GIST中c kit的阳性表达率为 97% (118/ 12 2 ) ,阳性信号定位准确。其中 ,良性组、潜在恶性组及恶性组c kit的阳性率分别为 98% (5 3/ 5 4 )、93% (12 / 13)、96 % (5 3/ 5 5 )。与良性组相比 ,转移或复发病例c kit蛋白着色较淡 ,但 3组之间c ki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1 16 7,P >0 0 5 )。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c kit阴性表达。 结论 c kit作为一种胃肠道间质瘤特异而敏感的标记物 ,对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但其不能作为GIST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Cajal间质细胞在大鼠"泻剂结肠"结肠肌电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长期服用接触性泻剂对大鼠结肠肌电的影响 ,探讨Cajal间质细胞 (ICC)在“泻剂结肠”肌电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饲以含酚酞饲料 ,3个月后测定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 ;用碘化锌 锇酸法 (ZIO)观察肌间丛ICC变化 ,透射电镜观察肌间丛神经和ICC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泻剂结肠”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减慢 (P <0 .0 5 ) ,肌间丛ICC分布不均匀 ,突起连接杂乱 ;电镜下见肌间丛神经轴突空化 ,ICC样细胞变性。结论 长期服用酚酞可导致结肠慢波频率减慢 ,其可能机理为肌间丛神经及ICC变性所引起  相似文献   

10.
Cajal间质细胞在大鼠“泻剂结肠”结肠肌电变化中的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长期服用接触性泻剂对大鼠结肠肌电的影响,探讨Cajal间质细胞(ICC)在“泻剂结肠”肌电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饲以含酚酞饲料,3个月后测定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用碘化锌-锇酸法(ZIO)观察肌间丛ICC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肌间丛神经和ICC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泻剂结肠”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减慢(P〈0.05),肌间丛ICC分布不均匀,突起连接杂乱;电镜下见肌间丛神  相似文献   

11.
慢传输性便秘患者乙状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Cajal间质细胞 (ICC)在慢传输性便秘 (STC)患者乙状结肠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应用c kit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 ,对 12例STC患者和 8例对照组患者的乙状结肠组织中的ICC分布进行测定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图像 ,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ICC广泛分布于结肠肌层中 ,包括纵肌层、肌间丛、环肌层和黏膜下环肌表面 ,形态主要表现为双极细胞和多突起细胞两种类型 ;肌间丛和环肌层ICC数量多于黏膜下环肌表面和纵肌层。与对照组相比 ,STC患者各个区域ICC均明显减少 (P <0 0 1)。部分病例黏膜下环肌表面ICC几乎消失。结论 STC患者结肠存在ICC减少 ,但ICC减少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硬膜外输注吗啡镇痛对兔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兔30只,雌雄不拘,体重2.0 ~ 2.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15):对照组(C组)和吗啡组(M组).2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M组每天硬膜外输注吗啡9.2 μg· kg-1·h-1,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输注7d.给药期间记录粪便性状,记录便秘的发生情况.停止给药后ld时经口插胃管灌入生理盐水和中华墨汁混合液5 ml,30 min后处死,开腹,取幽门至回盲部肠管,在无张力状态下测量幽门至回盲部肠管长度及墨汁在肠道的推进距离,计算小肠推进率;取近端和远端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kit表达;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进行ICC计数.结果 与C组比较,M组吗啡给药3~7d时便秘发生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近端结肠c-kit表达和ICC计数降低(P<0.05),远端结肠c-kit表达和IC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输注吗啡镇痛可抑制兔肠运动功能,其机制与降低近端结肠ICC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附5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7月—2002年5月,57例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结肠拖出术。结果 53例顺利完成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手术时间(1—2)小时,平均1.5小时,出血5m1—10m1。51例术后1天开始自行排便、进食,2例术后3天予开塞露灌肠后排便。4例长段型巨结肠,病变累及横结肠,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时间(2—3.5)小时,平均3小时,术后(2—3)天开始排便、进食。随访(2—9)月,57例患儿排便功能均正常良好。结论 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可行,此术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一期经肛门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经过及近期疗效。方法 6例年龄分别为15天、4、5、6、15个月及2岁的小儿接受了单纯经肛门治疗巨结肠的手术。诊断由术前钡灌肠及术中、术后的病理检查确定。2例并巨大粪石,麻醉下夹碎,温盐水灌洗清除。直肠粘膜自齿线上0.5cm起分离至腹膜返折处,移行段及乙状结肠上段经肛门内拖出,限制拖出的血管予电凝或结扎,将正常结肠与肛门齿线上粘膜吻合。结果 术后平均住院4天(2~7天),所有小儿每日有3~5次正常大便,无需药物及洗肠。结论 单纯经肛门直肠内手术的方式既安全又容易施行,而且术中对结肠系膜的游离范围最小。该法具有创伤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慢传输型便秘 (STC)患者乙状结肠壁内Cajal细胞 (ICC)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全层铺片、冰冻切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成人乙状结肠壁内ICC主要分布在环肌内侧面与粘膜下层之间 (ICC SM)、环肌层内 (ICC CM)、纵肌层内 (ICC LM)及肌间神经丛周围 (ICC MP)。STC乙状结肠壁内ICC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 ,其中 ,ICC SM和ICC CM减少尤为显著 ,约减少 6 0 %。铺片显示ICC -MP不仅数量减少 ,且突起的分支亦减少 ,彼此间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网络。电镜观察可见上述部位的Cajal细胞内溶酶体聚集、脂质沉积 ,ICC SM突起间的缝隙连接较小、数量减少。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ICC的这些病理改变可能与STC的发生、发展有关 ,但是 ,ICC的减少是该病的原因还是继发性损害的结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械牵张对豚鼠膀胱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形态及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雌性豚鼠膀胱颈部分梗阻(PBOO)模型作为实验组.并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术后4周取膀胱组织制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2组ICC形态和分布情况;胶原酶消化豚鼠膀胱制细胞悬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c-kit阳性细胞比率.在弹性硅胶膜七原代培养膀胱ICC,利用Fluo-4钙荧光指示剂检测机械牵张对ICC钙信号的影响.结果 2组豚鼠膀胱组织铺片均可见c-kit染色阳性典型长梭形有突起的ICC,主要分布于平滑肌肌束间;PBOO组膀胱平滑肌间质增厚,c-kit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及其突起明显增多,互相连接呈网络状;PBOO组c-kit阳性细胞比率为(6.7±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培养的ICC可检测到自发性钙波,机械牵张刺激可诱导ICC发生钙波增强现象.结论 机械牵张可诱导膀胱ICC兴奋性增强;PBOO膀胱组织中ICC数量及相互联系显著增多.ICC可能参与了膀胱牵张感受功能并在长期牵张应力负荷下发生一定的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改良Soave术治疗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肛门改良Soave术式治疗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效果。方法 17例经组织学确诊为短段型及部分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在直肠后壁齿状线上1cm、直肠前壁齿状线上2~3 cm呈斜面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直肠黏膜管进入腹腔,切除腹膜外直肠肌鞘达肛提肌水平,残留肌鞘后壁做“V”形切除,游离近端结肠,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斜行吻合。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60±45)min,术中平均出血(45±35)ml, 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未发现小肠结肠炎、吻合口漏、肛周感染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随访4个月- 3年,所有患儿排便成形,无便秘、无污粪。结论经肛门改良Soave术式治疗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辅助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比较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wenson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根治手术的临床效果 ,。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9例改良Swenson根治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 2 0例开腹为开腹组 ,19例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为腹腔镜组。比较两组特殊器械的应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患儿肠蠕动时间开腹组为 (78± 2 8)小时 ,腹腔镜组为 (2 7± 7)小时 (t=2 .87P <0 .0 1)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13± 3)天 ,(7± 1)天 (t=2 .4 8P <0 .0 5 ) ;住院总费用开腹组为 (12 5 0 0± 15 0 0 )元 ,腹腔镜组为 (110 0 0± 130 0 )元 (t=0 .78P >0 .0 5 ) ;术后肠粘连肠梗阻两组分别为 3例 ,O例 ;术后小肠结肠炎为 2例 ,0例 ;尿潴留分别为 0例 ,2例。两组在年龄、体重、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疗效好 ,治疗费用适中 ,有微创优势 ,能减轻患儿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没有增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对有适应证的患儿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Normal gut muscular function depends on the coordinated activity of both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and the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 Hirschsprung's disease (HD)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 purely neuronal deficit but recent data point to abnormalities in ICC in the proximal ganglionated HD colon. We examined the labeling of ICC and neuronal cells in the proximal ganglionated colon in patients with HD to determine whether abnormalities of ICC and EN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 poor clinical outcome.

Methods

Tissue from 11 patients with HD was studi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ICC and neuronal identification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 tissue from patients without HD. Image data were evaluated quantitatively and interpreted relative to clinical outcome.

Results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the ganglionated colon of the HD group did not differ from the control group, but nerve cells/fibers were decreased 40%. Paired decreases in both nerve fibers and ICC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normal bowel function. Poor postoperative outcome was observed in a patient with normal innervation but with a profound decrease in ICC in the ganglionated colon.

Conclusions

Nerve fibers are decreased in the proximal ganglionated colon in patients with HD without associated gut dysmotility. Poor clinical outcome was noted only in a patient with normal innervation and markedly decreased ICC.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a much larger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oor clinical outcome will be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balance of ICC and inn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