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巨核细胞是一种病态的巨核细胞 ,可存在多种血液病的骨髓中。我们利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染色 (APAAP)检测小巨核细胞 ,通过其阳性率探讨小巨核特别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在MDS及各种全血细胞减少中的诊断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为我院 2 0 0 0 .1月至 2 0 0 2 .5月期间 ,门诊及住院的 12 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 ,其中MDS 2 0例 ,PNH 2 0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 2 0例 ,缺铁性贫血 2 0例 ,AA 2 0例 ,骨髓纤维化 2 0例。1.2 方法APAAP免疫酶标染色 ,骨髓涂片 ,室温干燥 2h后 ,置 4℃干燥器内 ,一周内染色 ,抗CD4…  相似文献   

2.
酶标染色对小巨核细胞鉴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红  崔文  孔平  杨秀兰 《检验医学》2004,19(3):273-274
巨核细胞酶标组织化学染色属于免疫化学中非标记抗体酶法,优点是色鲜红,易辩认,适用于骨髓标本的检测。对形态学难以识别的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我科应用巨核细胞酶标染色法,测定了239例血液病中的小巨核细胞,目的在于探讨小巨核细胞数目及质量分布情况对良、恶性血液病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染色 (APAAP)检测小巨核细胞 ,尤其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 ,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其他全血细胞减少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1] ,现将我们观察 5 4例各种贫血 ,5 3例不同类型MDS小巨核细胞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及标本 天津血研所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的 96例各种全血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 ,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5 3例 ,(MDS RA 2 4例 ,MDS RAEB 13例 ,MDS RAEB T 16例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 6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骨髓涂片病态巨核细胞的分析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多种血液病患者骨髓涂片的病态巨核细胞数量及类型分布。结果健康组未见病态巨核细胞,缺铁性贫血(IDA)、溶血性贫血(H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偶见病态巨核细胞,未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及恶性肿瘤组都可见病态巨核细胞,而且还可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以MDS最为明显。结论骨髓涂片中病态巨核细胞分析在血液病诊断和鉴别中起重要作用,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的出现表明骨髓恶性增生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观察和分析102例血液病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对确诊的102例血液病患者抽取骨髓进行涂片,做形态学检查.结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巨核细胞数居各组之首,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巨核细胞在骨髓造血细胞中所占比值较少,病态的巨核细胞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增高最为明显,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以MDS组最多见,并且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只出现于恶性疾病.结论 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异常在部分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巨核细胞免疫酶标染色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及分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小巨核细胞免疫酶标染色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及分型中的意义王曦,程爽小巨核细胞是一种病态的巨核细胞,可存在于多种血液病的骨髓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对巨核细胞有特异性。我们应用免疫酶标ABC染色观察7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巨核系细胞增殖与凋亡状况 ,用CD4 1免疫酶标 (APAAP)结合DNA末端原位标记 (ISEL) ,分析 2 9例MDS患者骨髓塑料冷包埋切片中巨核细胞的增生状况、凋亡数量及特征 ,并以缺铁性贫血 14例作为对照。结果显示 ,2 9例MDS之CD4 1阳性细胞数平均为 (2 6 .2 3± 18.18)个 /毫米2 ,对照组 (15 .6 4± 7.11)个 /毫米2 ,t′2 .5 4 ,P <0 .0 5 ;MDS病例微小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占巨核细胞总数的 31.2 0 % ,对照组仅12 .0 1% ,P <0 .0 1。MDS巨核细胞总数与微小巨核细胞数之间显示正相关 ,r值 0 .70 2 ,P <0 .0 1。MDS之巨核细胞且出现在骨小梁旁的异常分布及成簇现象。MDS巨核系细胞凋亡仅占该系细胞的 4 .4 0 % ;占凋亡细胞总数的9.32 %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MDS巨核系细胞凋亡仅见于微小巨核细胞 ,且与微小巨核细胞数间存在正相关 (r =0 .5 89) ,但部分显示微小巨核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凋亡细胞不表达CD4 1。结论认为 ,MDS确实存在巨核细胞过度增殖及明显病态 ,微小巨核细胞凋亡可能系机体对异常增殖的生理反应 ,未观察到巨核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可能与晚期凋亡细胞不表达CD4 1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该院小儿血液病临床特点及骨髓细胞学检测结果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7例血液病患儿临床表现及骨髓细胞学检测结果,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骨髓染色涂片情况,确定细胞形态特征、血液病的血细胞形态特点及骨髓象诊断。结果血液病患儿临床表现为出血、贫血、发热、脾大、淋巴结肿大。87例不同年龄患儿的血液病疾病类型分别为红细胞系统37例、白细胞系统28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22例。红细胞系统疾病类型中以溶血性贫血为主(15例,占40.54%)。白细胞系统疾病类型中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17例,占60.71%)。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疾病类型的患儿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3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2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1例。结论骨髓细胞学检测在血液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疾病分型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但仍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率,因此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通过综合方式进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10例正常对照,10例增生骨髓,10例淋巴瘤,11例急性白血病(AL)、11例骨髓增生综合征(MPD)及11例MDS(难治性贫血3例、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丧贫血7例、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1例)的骨髓活检石蜡包埋切片,用Y2/51单抗(CD61)进行染色,计量研究其中的巨核细胞。其结果为:巨核细胞数(计数5个高倍镜视野中的个数)在MPD(9.7)和MDS(10.7)明显高于其他四组(其中以增生骨髓最高4.2)。小巨核细胞(直径<15μ)的百分数:AL22%、MPD17%、MDS25%,其他三组中最高的增生骨髓仅为9%。在MPD和MDS中巨核细胞的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酶标法检测骨髓小巨核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56例,分别应用巨核细胞酶标染色法(APAAP)和瑞特染色法,计数患者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总数(包括小巨核细胞),并对小巨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结果APAAP法较瑞特染色法检测的巨核细胞的数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PAAP法较瑞特染色法检测小巨核细胞的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AAP法检测骨髓小巨核细胞,其结果明显优于瑞特染色法,阳性率高且特异性强,在MDS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营养性贫血是血液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营养性贫血骨髓中单个核细胞bcl 2、bax等参数及细胞凋亡率 ,以研究细胞凋亡在营养性贫血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病例组 5 8例 ,其中缺铁性贫血 2 5例、巨幼细胞贫血 12例、混合性贫血 2 1例 ,为 2 0 0 0年 7月~ 2 0 0 2年 1月我院血液科住院及门诊随访患者。所有病例按照张之南主编的第 2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确诊。对照组 2 1例 ,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例 ,过敏性紫癜 7例 ,健康志愿者 2名。2 主要试剂 Bcl 2 F…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在各类血液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各类血液病患者均列为研究对象.用APAAP法染色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下计数巨核细胞并进行分类.结果 多(双)核巨核、单圆核小巨核、多(双)圆核小巨核均可不同程度见于白血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骨髓纤维化(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等病人骨髓涂片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未见巨核细胞.淋巴样小巨核仅见于MDS.结论 用APAAP法检查各类血液病骨髓涂片中的巨核细胞,有助于各类血液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血液病的种类构成情况及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及时、准确诊治儿童血液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初次前来诊治的102例儿童血液病患者的骨髓血细胞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介于1个月-10岁之间,平均年龄3.7岁;男:女比例为1.76:1。其中红细胞系统方面疾病占27.5%(28/102),白细胞系统疾病25.5%(26/102),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方面39.2%(40/102)其它方面7.8%(8/102)。有肝大者45例(44.8%),有出血者42例(41.2%),发热者37例(36.3%),贫血者37例(26.5%)。结论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男性高于女性;以血小板方面最多,红细胞系统与白细胞系统方面,次之。最主要的临床体征是肝大、出血、发热、贫血以及脾大、淋巴结大。  相似文献   

14.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I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ITP患儿骨髓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很少见;小巨核细胞总数及CFU—MK和BFU—MK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培养体系中可以观察到正在释放血小板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发现1例慢性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结论:Ⅱ、Ⅲ、Ⅳ型小巨核细胞增多是ITP的病理特征,这些小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熟为正常的巨核细胞,并释放血小板;免疫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能并不是ITP发病的唯一机制,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ITP,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巨核细胞本身质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的特点(附4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计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3例老年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中外周全血细胞减少33例(76.74%);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在活跃以上31例(72.09%),粒:红=0.31-2.8:1,老年组骨髓巨核细胞数、早幼粒细胞数、原始及早幼红细胞数均低于非老年组;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41例(95.34%);消化道内窥镜及造影检查显示伴消化道疾病者占83.87%;以非血液病诊断入院17例(39.53%);误诊11例(25.58%)。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常因非血液病就诊而易漏诊,其发生与慢性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骨髓检查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相鉴别尤为重要,治疗同时应注意原发病和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D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16例MDS患儿骨髓CFU—MK集落形成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90%可信区间比较有62.5%的患儿CFU—MK降低,25%增高,12.5%正常;BFU—MK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中15例患儿骨髓涂片CD41μ阳性小巨核细胞总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小巨核细胞总数及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MDS骨髓中可能存在两种克隆的巨核细胞,一类为病态的、可能具有潜在恶性的幼稚小巨核细胞,一类是具有正常造血功能的巨核细胞;MDS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态巨核细胞的增多导致正常巨核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铁性贫血时骨髓巨核细胞数和类型的变化。方法收集整理玉溪市人民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缺铁性贫血骨髓巨核细胞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352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男100例,女252例。巨核细胞数7~843个,平均176.21个。其类型:幼稚巨核细胞1~37个者207例,平均6.48个。无幼稚巨核细胞者145例(41.19%),颗粒型4~779个,平均115.27个;产血小板型1~217个,平均52.17个;裸核1~43个,平均7.12个。有19例偶见小巨核细胞。结论缺铁性贫血对常伴有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考虑为缺性贫血时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多,其对骨髓巨核细胞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我们采用抗血小板膜蛋白 (GMP 14 0 )单克隆抗体检测 60例血液病患者血浆GMP 14 0的含量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1996年 5月~ 1999年 3月 ,血液科住院治疗病人60例。男 2 6例 ,女 3 4例。平均年龄 3 3 .6(12~ 67)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AL) 2 0例 (初治 17例 ) ,强化治疗 3例 ;ALL 6例 ,M2 5例 ,M3 3例 ,M1、M4 、M5各 2例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15例 ;;贫血 2 5例 ,其中缺铁性贫血 (IDA ) 2 0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 5例。上述病例均经骨髓或病理检查确诊。对照组 2 0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伴有贫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 (EPO)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 40例伴有贫血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及 2 3名正常人 (对照组 ) ,血清EPO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为 (83 5 1± 7 92 )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为 0 3 0± 0 0 6,肿瘤患者和对照组EPO水平分别为 (3 6 0 6± 2 1 88)IU/L和 (11 5 0± 7 3 7)IU/L(P <0 0 5 ) ,40例患者有 3 2例EPO水平高于正常 ,占 80 %。IV期患者和其他期别患者EPO水平分别为 (4 4 3 8± 18 3 6)IU /L和 (2 0 5 9± 19 80 )IU/L ,P <0 0 5 ,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 (95 67± 2 3 89)× 10 12 /L和 (10 9 93± 2 1 5 1)× 10 12 /L ,P >0 0 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正常细胞低色素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贫血呈多样化改变。 80 %贫血肿瘤患者血清EPO水平异常增高 ,且晚期患者EPO水平增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血液病急性发作时 ,常伴有来势凶猛且出血量大的牙龈出血。应用中草药填塞剂治疗血液病继发牙龈出血 ,作者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 10 5例继发牙龈出血的急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结果 ,探讨中草药填塞剂治疗血液病继发牙龈出血的疗效及优越性。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8年 12月~ 2 0 0 1年 3月曾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或哈尔滨市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就诊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年龄 3~ 62岁 ,急性发作时除发热、畏寒、贫血等全身症状外 ,均伴牙龈大量出血。1 2 实验方法 将上述各病种患者随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