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中指中节同身寸度量食道心房调搏导管深度 ,起搏心脏 ,监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和窦性心动过缓 (窦缓 )患者手术。方法 :2 2例患者 ,其中男 11例 ,女 11例 ,年龄 5 0~ 74岁 ,平均 6 5± 6岁 ,均在外、妇科住院。病窦 2例 ,窦缓 2 0例 ,均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 ,其中走路不稳 15例 ,黑朦 13例 ,昏倒 2例。术前测血压 (BP)、作心电图测心律 (HR) ;术中观察BP、HR ,如BP下降 ,HR减慢 ,即度量患者本人改良同身寸 11倍将导管插入食道 ,行食道心房起搏至术毕 ,起搏按 6 0次 /min频率 ,起搏后测BP。结果 :2 2例患者电刺激均夺获心房 ,显效 2 1例 (95 % ) ;有效 1例 (5 % ) ;无效 0例。术前BP、HR高于术中未起搏BP、HR ,P <0 .0 1;术中起搏BP高于术中未起搏BP ,P <0 .0 0 1;术前BP与术中起搏BP无差异 ,P >0 .0 5。结论 :对于窦房结功能差、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症状明显、年龄大患者 ,应用度量改良中指同身寸 11倍为导管深度准确可靠 ,起搏心脏 ,方法简便易行 ,实用、价廉、无创伤。  相似文献   

2.
<正> 1990年12月至1992年11月,我院开展心脏起搏7例(临时起搏4例,永久型起搏3例)。男5例,女2例;年龄 19~84岁,平均 49岁。临时起搏中心脏骤停 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1例;永久型起搏中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窦综合征1例。床边临时起  相似文献   

3.
<正>人工心脏起搏抢救严重心动过缓早已肯定,但在围术期应用却报道不多。本文结合我院1988年以来24例围术期人工心脏起搏临床应用的体会,来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在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临床资料24例均系住院病人,男15例,女9例;年龄24~83岁,平均58岁。起搏类型:临时起搏17例(VVl),永久起搏7例(VVl6例,DDD 1例)。心律失常类型:Ⅰ°~Ⅱ°房室传导阻滞(A—  相似文献   

4.
二种临时起搏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1993年2月~1996年5月,对20例住院病人进行了经颈内静脉穿刺紧急床边起搏与经股静脉插管临时起搏两种方法的比较,认为经颈内静脉插管起搏具有时间短,不需X线透视引导,局部污染少且不需四肢制动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2~72岁。其中经颈内静脉起搏8例(男4例,女4例)经股静脉起搏12例(男7例,女5例) 1.2 疾病分布 Ⅱ°Ⅱ型~Ⅲ°房室传导阻滞13例,Ⅱ°窦房传导阻滞4例,Ⅲ°AVB与室速交替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2例。 1.3 导管选择 国产二极临时起搏导管(上海医诊厂生产)及美国Cord's二极临时起搏导管,经颈内选择5F2例,6F6例,经股静脉均为6F。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②方法 随机选择行电生理检查的病人 6 9例 ,采用自行设计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 ,并与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起搏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 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起搏的 6 9例中 6 7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 ,成功率 97.1% ,平均起搏电压 (2 3.6 8± 3.95 )V。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起搏 4 1例成功 ,成功率 5 9.4 % ,平均起搏电压 (38.6 7± 1.2 8)V。两种导管起搏电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2 5 .0 6 ,P <0 .0 1) ,两种方法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5 5 .5 6 ,P <0 .0 1)。④结论 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较普通金属环电极起搏具有成功率高、起搏电压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岳瑞华  沈均乐 《四川医学》2000,21(3):212-214
我院心内科自 1989年 6月至 1989年 12月 ,共置入VVI型起搏器 146例。其中 6 4例为右心室非心尖部起搏。为了解心尖部与非心尖部起搏的远期效果 ,本文对上述两种不同起搏部位进行了比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6例右心室VVI起搏治疗患者均符合埋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指南规定〔1〕。其中男 81例 ,女 6 5例 ,平均年龄 6 1.5± 10 .9(2 6~ 86 )岁。冠心病 4 7例 ,特发性窦房结和 (或 )传导束硬化—退行性变33例 ,高心病 2 4例 ,风心病 14例 ,扩张型心肌病 10例 ,肥厚型心肌病 6例 ,原因不明 12例。按心电图特征分为病窦综合征 71…  相似文献   

7.
胡建  张敏 《齐鲁医学杂志》2001,16(3):254-254
198 3~ 1999年 ,我科共对 35 6例病人植入心脏起搏器。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5 6例中男 2 6 4例 ,女 92例 ;年龄 8~ 90岁 ,平均5 8.6岁。其中病窦综合征 195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99例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4例 ,三束支阻滞 2 1例 ,双束支阻滞 7例。起搏方式 :非生理性起搏 30 1例 (VVI2 95例 ,VVIR 6例 ) ,生理性起搏 5 5例 (AAI 12例 ,DDD 37例 ,DDDR 6例 )。电极导管采用分离、切开头静脉方法植入 12 6例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植入 2 30例。埋藏式脉冲发生器通常放在右侧或左侧前胸上部皮下…  相似文献   

8.
张军  邱大石 《海南医学》2002,13(11):98-98
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急症心律失常之一 ,部分病人用药困难 ,有时经食管心房起搏 (TEAP)能迅速奏效。本组采用亚速起搏方法 ,获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2 2例患者 ,男 16例 ,女 6例 ,年龄 2 4— 6 6岁 ,病程 1— 15年 ,本次SVT发作持续时间半小时— 5小时 (平均 2 .5小时 ) ,发作频率为 15 0— 170次 分。 2 2例中预激综合征 12例 ,双径路 10例。患者发作SVT后均试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无效而试用亚速起搏治疗。仪器为苏州DF - 3A型多功能心脏程控刺激仪 ,电极为国产F7四极起搏导…  相似文献   

9.
<正> 1994年12月~1997年2月,我科运用临时起搏共治疗26例患者,均获满意疗效。1 资料和方法男16例,女10例,年龄(63.5±12.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病毒性心:6例伴发心衰的患者(冠心病4例炎2例,心肌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原发性传导束硬化症2例.心律失常类型:窦缓、伴(或)窦房阻滞、窦性停搏8例,快慢综合征6例,Ⅱ度AVB2例,Ⅲ度AVB6例,双束支阻滞3例,其中2例发作阿斯综合征。均采用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在无X线投照条件下,床边操作,运用Seldinger技术,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送入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使用VVi临时起搏器,起搏频率60~80次/分,起搏阈值0.2~5.0mA。2 结果无1例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起搏良好。在临时起搏下:6例伴发心衰的患者(冠心病4例,心肌病2例),使用洋地黄及抗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从1990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89例。其中(AAI)起搏器组44例,(DDD)起搏器组45例,合并房颤41例,术前房颤发生率46.1%,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63.9±8.64(18~84)岁。置入后即刻实施连续超速抑制频率心房起搏,使用高于基础心率15~20次/min频率起搏,多数设置在70~75次/min之间,随访中根据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VVl)46例,合并房颤18例,房颤发生率39.1%,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4.6±9.12(36~81)岁。两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较低。术后心房起搏组房颤发生率10.1%(9例),心室起搏组术后阵发性房颤45.7%(21例),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36%,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0,心力衰竭2.2%(2例)及死亡率2.2%(2例),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分别为10.8%(5例)、26.1%(12例)和13.0%(6例)。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房颤发生明显下降,使用药物减少或停用所有药物;运动量与同年龄组相比保持正常,参加部分体育活动,生活能完全自理;部分患者每年均外出观光旅游,能胜任乘机、乘车等旅途颠簸和疲劳。结论:本研究经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得出: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方式的比例及影响起搏方式选择的因素.方法: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的SSS患者,其中男67例,女63例,平均年龄(64.2±11.9)岁,分析各种影响其起搏模式选择的因素.结果: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130例患者共计手术149例次,生理性起搏占27.5%(41例次),其中心房按需型起搏(AAI)占10.7%(16例次),房室全自动型起搏(DDD)占16.8%(25例次).结论:生理性起搏,尤其是AAI起搏应用比例偏低的原因有:担心单腔心房起搏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电极固定技术较复杂.临床心内科医师对AAI起搏益处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AAI起搏比例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杨文慧  郭涛  赵玲  李淑敏  杨军  华宝桐 《重庆医学》2008,37(23):2696-2698
目的 比较房间隔/右室间隔上部起搏与传统右心耳/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疗效.方法 需行DDD起搏的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37~86岁,平均(65.1±12.2)岁.优化组46例中32例行右心耳-右室间隔上部(RAA-RVS)起搏,14例行房间隔-右室间隔上部(IAS-RVS)起搏;对照组40例行传统右心耳-右室心尖部(RAA-RVA)起搏.结果 与心尖部起搏对比,右室间隔上部起搏QRS波较窄[(107.71±20.31)ms与(140.88±23.68)ms,P<0.01],无新发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病例,对照组则增加15例(P<0.01).平均随访13个月,优化组左房径(LA)、左室舒张末径(LVDd)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EF)高于对照组(P<0.01).房间隔起搏最大P波宽度(Pmax)[(106.06±6.04)ms与(137.28±7.07)ms,P<0.01]和P波离散度[(10.42±3.06)ms与(34.87±4.55)ms、(35.12±4.01)ms,P<0.01]均小于右心耳起搏;房间隔起搏组阵发房颤较术前减少.结论 房间隔和右室间隔上部起搏高效、安全、可行,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床旁临时起搏带有盲目性,常不易成功。1999年8月以来,我们采用右颈内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床旁临时起搏20例,均获成功。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男16例,女4例;年龄58.2±10.5(37~73)岁。心律失常分类:病窦综合征13例,3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跳骤停4例。病因分类:尿毒症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猝死4例,快慢综合征3例,外科手术中保护性起搏10例。2.材料与方法 选用Medtronic5348临时起搏器,5F气囊起搏电极及6F普通起搏电极,6F动脉鞘。采用Selding’s穿刺法穿刺右颈内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成功后起搏电极接临时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心脏起搏病人的远期预后,加强其术后随访和观察,本文对我院1974年至1987年2月84例心脏起搏病人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 84例中,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5(14~78)岁。其中病窦综合征(SSS)36例(24例为快慢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A—VB)48例,绝大多数为Ⅲ°A—VB。 二、起搏方式 84例共行176例次心脏起搏,其中体内埋藏式永久起搏152例次,其余均为体外携  相似文献   

15.
为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病人进行了心脏起搏治疗,其中5例在X线下行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1例在床边盲插起搏。结果6例起搏治疗均有效,症状明显缓解,其中2例病情稳定后撤除起搏器,2例安置永久起搏器,工作良好,2例因梗塞范围的扩大,起搏后死于泵衰竭,文中同时讨论了起搏治疗AMI的适应证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气囊电极床旁心内膜临时起搏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萍  王杜临 《安徽医学》1997,18(4):63-63
<正>心内膜临时起搏多用于心血管病急症,它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心脏有效起搏以挽救病人生命。因此选择一种简单、迅速、有效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气囊电极进行床旁心内膜临时起搏共进行20例次,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住院病人,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8(43~70)岁。其中病窦2例,正度A—VB6例(以后均植入永久起搏器),余12例为外科手术中保护性起搏。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左锁骨下静脉),采用Seldinger穿刺法,成功后送人5F气囊起搏电极。电极送入15cm时,气囊充气(1.5ml空气),连接临时起搏器用高于自身心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和心尖部(RVA)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可操作特性和电参数异同.方法:259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148例)和RVA起搏组(111例),评价术中、术后1个月及6个月起搏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在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RVOT起搏组1个月及6个月感知阈值高于RVA起搏组,术中两组间无差别;100%起搏QRS波时限RVA起搏组明显长于RVOT起搏组;两组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差别;与RVA起搏明显不同,RVOT间隔部的电极导线固定后张力不受膈肌运动的影响;导线螺旋旋出后,提拉电极导线呈接近“L”型,起搏无脱失、电极导线不脱落及心内膜图ST段抬高比旋前大于3mV是其固定牢固的指标.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电极导线有良好的可操作特性,短期随访电极导线固定牢固、电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安全 ,通常需将起搏器输出电压设置为高于起搏阈值 2~ 3倍的水平 ,为此起搏器将无谓消耗大量的电能。近年来一种带有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以高出后者 0 .3V能量起搏心室的自动夺获 (autocapture)起搏器问世 ,命名能耗大大降低。对象和方法对象  1997年 4月~ 1999年 12月本院收治的14例病人 ,男 8例 ,女 6例 ,13~ 69岁 ,平均年龄( 50 .1± 19.1)岁。植入起搏器适应证为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5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9例。植入后随访 1月~ 2年 9个月。内容有 :①应用APSμ32 50型程控仪进行遥测和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心电图(ECG)分析,探讨QRS波群主波方向与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定位的关系。方法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92例,全部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中在X线透视后前位(AP)及左前斜位(LAO)40°下确定导线的位置,术后记录患者的ECG(起搏状态下),观察12标准导联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尤其是I导联、avF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并分别统计它们的百分比。结果92例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I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83例(90%),负向仅为6例。26例高位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avF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25例(96%),仅1例负向:66例低位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avF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52例,7例QRS波方向负向,7例QRS波方向正负双向.结论RVOT室间隔起搏I导联、avF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均以向上为主,有助于RVOT室间隔起搏定位。  相似文献   

20.
对象和方法1 对 象 诊断为肺心病的患者 1 2 0例 ,年龄 5 0~ 70岁 ,其中 6 0岁以上的 1 1 2例 ,占 93 .3 %,男 1 0 5例 ,女 1 5例。诊断均符 1 977年我国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2 试验方法 试验前做 1 2导联心电图作对照 ,然后经鼻腔插入双极起搏电极 ,置于相当左房水平 ,起搏电压 2 5± 5 V,调搏频率 70、90、1 1 0、1 5 0次 / min,逐级递增 ,每级起搏 1 min,刺激达到最大心率时起搏维持 3 min,起搏突然停止后 ,按二级梯运动试验方法 :记录即刻、2、4、6 min心电图 (V1~ 6、av F、 、 ) ,试验中连续心电图监护。如起搏频率 <1 3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