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尾加压素Ⅱ的合成、分泌及其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7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10,20,30d组,每组19只,在低氧10d和20d后各有1只死亡。间断常压低氧方法复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放射免疫分析等方法,测定低氧各组和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尾加压素Ⅱ蛋白表达及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尾加压素Ⅱ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各组大鼠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肺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平滑肌细胞、肺巨噬细胞、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支气管软骨细胞中尾加压素Ⅱ均呈阳性表达,低氧后上述各种细胞中尾加压素Ⅱ表达明显增强。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尾加压素Ⅱ浓度于低氧10d开始升高[(4、26&;#177;1.61),(20.93&;#177;6、64)pmol/L],20d时两者均达高峰[(9.03&;#177;1.80),(34.71&;#177;5.31)p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74&;#177;1.08),(16.83&;#177;4.99)pmol/L](t=6.15,7.39,P&;lt;0.001),低氧30d出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t=2.24,3.97,P&;lt;0.05)。结论:低氧可促进肺组织中尾加压素Ⅱ的合成和释放;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过程中,尾加压素Ⅱ对调节肺循环和肺通气及肺血管改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低氧大鼠肺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与肺血管重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艳娟  程德云 《华西医学》2007,22(2):318-320
目的了解低氧肺动脉高压时肺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肺血管重建的关系。方法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组(n=10)和对照组(n=10)两组,肺动脉高压组以常压低氧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以微导管法测定各组大鼠肺动脉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肺内CTGF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对肺组织切片进行图象分析。结果低氧3周后,低氧组大鼠形成明显的肺动脉高压,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低氧组大鼠肺动脉压(2.89±0.41)kP,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为41.01±2.79、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为35.13±10.31,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为54.18±11.46,分别与正常对照组(1.37±0.26)kP、24.59±3.51、23.66±9.74和40.59±13.87相比明显升高(P〈0.01);肺小动脉CTGF免疫阳性染色在低氧组大鼠为1.32±0.05,与正常对照组1.10±0.04相比明显增强(P〈0.01),低氧组大鼠Ⅰ型胶原免疫阳性染色为1.30±0.04,与正常对照组1.14±0.05相比明显增强(P〈0.01)。结论低氧所致CTGF的合成增多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建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尾加压素Ⅱ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中尾加压素Ⅱ水平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患者26例和正常人26例,用斑点蛋白印迹法测定样本血清中尾加压素Ⅱ的水平,通过薄层扫描技术和统计学处理,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支气管哮喘组血清尾加压素Ⅱ水平(0.136±0.018光密度值)高于正常对照组(0.048±0.022光密度值);血清尾加压素Ⅱ与支气管哮喘显著相关(P<0.001);正常对照组的男性与女性之间,血清尾加压素Ⅱ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尾加压素Ⅱ水平与支气管哮喘显著相关;尾加压素Ⅱ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或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提示尾加压素Ⅱ效应模式可能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塞米松对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1/06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损伤组、激素组。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mL,30min时气管内滴注0.5mL生理盐水。损伤组:腹腔内注射0.5mL生理盐水,30min时气管内滴注内毒素10mg/kg(溶于0.5mL生理盐水)。激素组:腹腔内注射激素10mg/kg(溶于0.5mL生理盐水),余同损伤组。以上各组18只动物,实验第2,6,24小时各6只。按时相处死并采集标本,观察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做血气分析时激素组实验第2,6小时各有1只大鼠因实验结果不满意脱失;损伤组实验第2小时进行细胞总数计数检测因实验结果不满意脱失1只,损伤组和激素组实验第2小时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检测因实验结果不满意各脱失1只;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测定损伤组和激素组实验2h因实验结果不满意各脱失1只。①损伤组3个时间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激素组3个时间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明显低于损伤组(3.18±1.43),(8.70±2.29),(18.37±7.73)×108L-1;(8.70±1.62),(16.76±3.76),(65.75±9.85)×10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在低氧状态下出现的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小动脉结构的重建,以及葛根素对这两因素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06/2003-09在东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选用雄性SD大鼠24只。将大鼠按区组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低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②间断性低氧,在(10.0±0.5)%氧浓度的常压低氧舱内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低氧组及葛根素干预组在常压条件下进行间歇性缺氧,每天8h,连续3周。葛根素干预组大鼠每天低氧前即刻腹腔内注射葛根素500mg/kg,对照组及低氧组大鼠每天腹腔内注射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③采用压力传感器和MacLab/4sADInstru-ments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测定平均肺动脉压。④剪去心房组织,沿室间隔边缘分离出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及室间隔,用[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室间隔)]的质量比作为右心室肥厚的指标。⑤取大鼠左肺沿肺门横断取材,石蜡包埋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小动脉形态学变化。⑥用SP-2000病理图文报告系统进行图像采集,IMAGE-PROplus4.5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测量与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管伴行的肺小动脉外径、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及管壁面积,计算出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程度。⑦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一氧化氮测定、一氧化氮合酶、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测定按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说明书操作。⑧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均明显低于低氧组[(15.01±1.47),(20.43±2.86),(29.74±2.32)mmHg,P<0.01]。②右心室游离壁与(左心室+室间隔)的重量比:低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1.43)%,(30.48±2.17)%,(23.86±0.94)%,P<0.05]。③低氧大鼠肺血管形态学改变:常压低氧3周后对照组大鼠肺小血管管壁较薄、管腔较大,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普遍增厚,管腔狭窄,葛根素干预组的肺小动脉管壁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较低氧组显著减轻。④常压低氧3周后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低于低氧组(P<0.01)。⑤常压低氧3周后大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高于低氧组(P<0.01)。⑥常压低氧3周后大鼠肺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高于低氧组(P<0.05~0.01)。⑦常压低氧3周后大鼠肺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低于低氧组(P<0.01,0.05)。结论:①慢性缺氧可导致肺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等血管再建病理改变。②葛根素能够明显升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从而抑制胶原合成,阻止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低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肺血管结构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干预对低氧大鼠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2-04/08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病研究室完成。选用7周龄的二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低氧组,洛沙坦干预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给予低氧处理。低氧组和洛沙坦干预组大鼠被置于常压低氧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每天8h,连续5周。第4周开始低氧组大鼠在低氧前15min给予生理盐水0.5mL灌胃。洛沙坦干预组:大鼠在低氧前15min给予洛沙坦25mg/kg灌胃,干预2周。②以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代表其右心室肥厚指数;对大鼠肺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经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厚度/肺小动脉外径和肺小动脉管壁面积/肺小动脉总面积,反映其肺血管重建情况。③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肺血管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出现了肺血管重建现象;洛沙坦干预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与低氧组比较增厚程度明显减轻,管腔狭窄明显改善。②低氧组大鼠右心室质量/(左心室+室间隔)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洛沙坦干预组[(33.11±0.95)%,(24.48±0.56)%,(27.21±0.77)%,q=24.67,16.85,P<0.01]。③各组大鼠肺小动脉外径比较以及肺小动脉总面积差异不明显(P>0.05);肺小动脉管壁厚度、肺小动脉管壁厚度/肺小动脉外径、肺小动脉管壁面积、肺小动脉管壁面积/肺小动脉总面积:低氧组明显大于对照组(q=15.91,13.89,14.05,13.94,P<0.01),洛沙坦干预组明显小于低氧组(q=12.21,11.07,11.12,11.08,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参与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建的形成过程,洛沙坦干预能明显改善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中尾加压素II水平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支气管哮喘患者 2 6例和正常人 2 6例 ,用斑点蛋白印迹法测定样本血清中尾加压素II的水平 ,通过薄层扫描技术和统计学处理 ,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血清尾加压素II水平 (0 .136± 0 .0 18光密度值 )高于正常对照组 (0 .0 4 8± 0 .0 2 2光密度值 ) ;血清尾加压素II与支气管哮喘显著相关 (P <0 .0 0 1) ;正常对照组的男性与女性之间 ,血清尾加压素II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清中尾加压素II水平与支气管哮喘显著相关 ;尾加压素II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或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 ;提示尾加压素II效应模式可能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实验家兔血氧合指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的影响,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减轻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生物学机制。方法:2003-05/2004-02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动物实验,细胞因子的测定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家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①油酸对照组:油酸注射、仰卧位、呼气末正压0kPa、潮气量13~15mL/kg。②小潮气+呼气末正压组:油酸注射,仰卧位,呼气末正压0.78kPa,潮气量8mL/kg。③单纯俯卧位组:注射油酸,俯卧位,呼气末正压0kPa,潮气量13~15mL/kg。④俯卧位+小潮气+呼气末正压组:油酸注射、俯卧位、呼气末正压0.78kPa,潮气量8mL/kg。⑤空白对照组:不注射油酸,仰卧位,呼气末正压0kPa,潮气量13~15mL/kg。通过将家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模型应用4种不同模式机械通气,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的变化。结果: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家兔30只。①5个实验组家兔基础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置管对氧合指数无影响(P>0.05),4个注射油酸1.5h后的实验组家兔,氧合指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②油酸对照组和单纯俯卧位组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注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犤(15.523±6.884),(9.038±4.737)μg/L犦明显高于小潮气+呼气末正压+俯卧位组和空白对照组犤(0.985±0.538),(0.357±0.151)μg/L,P<0.05犦;油酸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小潮气+呼气末正压组犤(0.982±0.357)μg/L,P<0.05犦。③单纯俯卧位组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犤(2.208±0.828)μg/L犦明显高于小潮气+呼气末正压+俯卧位组和空白对照组犤(0.596±0.399),(0.472±0.200)μg/L,P<0.05犦。④油酸对照组和单纯俯卧位组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注液白细胞介素6水平犤(1491.212±549.590),(1102.14±477.368)μg/L犦明显高于小潮气+呼气末正压+俯卧位组和空白对照组犤(177.803±53.914),(295.855±86.609)μg/L,P<0.05犦;油酸对照组白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小潮气+呼气末正压组犤(229.332±54.418)μg/L,P<0.05犦。⑤小潮气+呼气末正压组、小潮气+呼气末正压+俯卧位组、空白对照组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注洗液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低于油酸对照组犤碱性磷酸酶:(0.48±0.18),(0.44±0.15),(0.59±0.39),(1.19±0.37)μkat/L;乳酸脱氢酶:(0.07±0.05),(0.06±0.05),(0.05±0.01),(0.25±0.18)μkat/L,P<0.05犦。结论:肺保护性通气不仅可以改善氧合,同时可以抑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的释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降低通透性,减少渗出,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肺巨噬细胞(MΦ)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合成、分泌及其在HPH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模拟海拔5km高原连续缺氧,制备大鼠HPH动物模型,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放免测定、细胞计数等方法,观察、测定缺氧后10、20、30d和平原对照组(对照组)大鼠肺MΦ(肺血管MΦ、间质MΦ、支气管壁MΦ、肺泡MΦ)AM蛋白表达及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AM含量变化。结果 对照组及缺氧各组肺MΦ、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干预对低氧大鼠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2-04/08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病研究室完成.选用7周龄的二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低氧组,洛沙坦干预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给予低氧处理.低氧组和洛沙坦干预组大鼠被置于常压低氧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每天8 h,连续5周.第4周开始低氧组大鼠在低氧前15 min给予生理盐水0.5mL灌胃.洛沙坦干预组:大鼠在低氧前15 min给予洛沙坦25 mg/kg灌胃,干预2周.②以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代表其右心室肥厚指数;对大鼠肺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经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厚度/肺小动脉外径和肺小动脉管壁面积/肺小动脉总面积,反映其肺血管重建情况.③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肺血管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出现了肺血管重建现象;洛沙坦干预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与低氧组比较增厚程度明显减轻,管腔狭窄明显改善.②低氧组大鼠右心室质量/(左心室+室间隔)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洛沙坦干预组[(33.11&;#177;0.95)%,(24.48&;#177;0.56)%,(27.21&;#177;0.77)%,q=24.67,16.85,P<0.01].③各组大鼠肺小动脉外径比较以及肺小动脉总面积差异不明显(P>0.05);肺小动脉管壁厚度、肺小动脉管壁厚度/肺小动脉外径、肺小动脉管壁面积、肺小动脉管壁面积/肺小动脉总面积:低氧组明显大于对照组(q=15.91,13.89,14.05,13.94,P<0.01),洛沙坦干预组明显小于低氧组(q=12.21,11.07,11.12,11.08,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参与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建的形成过程,洛沙坦干预能明显改善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在低氧状态下出现的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小动脉结构的重建,以及葛根素对这两因素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06/2003-09在东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选用雄性SD大鼠24只。将大鼠按区组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低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②间断性低氧,在(10.0&;#177;0.5)%氧浓度的常压低氧舱内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低氧组及葛根素干预组在常压条件下进行间歇性缺氧,每天8h,连续3周。葛根素干预组大鼠每天低氧前即刻腹腔内注射葛根素500mg/kg,对照组及低氧组大鼠每天腹腔内注射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③采用压力传感器和MacLab/4s AD Instruments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测定平均肺动脉压。④剪去心房组织,沿室间隔边缘分离出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及室间隔,用[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室间隔)]的质量比作为右心室肥厚的指标。⑤取大鼠左肺沿肺门横断取材,石蜡包埋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小动脉形态学变化。⑥用SP-2000病理图文报告系统进行图像采集,IMAGE-PRO plus 4.5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测量与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管伴行的肺小动脉外径、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及管壁面积,计算出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程度。⑦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一氧化氮测定、一氧化氮合酶、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测定按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说明书操作。⑧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τ检验。结果: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均明显低于低氧组[(15.01&;#177;1.47),(20.43&;#177;2.86),(29.74&;#177;2.32)mm Hg,P&;lt;0.01]。②右心室游离壁与(左心室+室间隔)的重量比:低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177;1.43)%,(30.48&;#177;2.17)%,(23.86&;#177;0.94)%,P&;lt;0.05]。③低氧大鼠肺血管形态学改变:常压低氧3周后对照组大鼠肺小血管管壁较薄、管腔较大,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普遍增厚,管腔狭窄,葛根素干预组的肺小动脉管壁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较低氧组显著减轻?④常压低氧3周后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低于低氧组(P&;lt;0.01)。⑤常压低氧3周后大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高于低氧组(P&;lt;0.01)。⑥常压低氧3周后大鼠肺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高于低氧组(P&;lt;0.05~0.01)。⑦常压低氧3周后大鼠肺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对照组和葛根素干预组明显低于低氧组(P&;lt;0.01,0.05):结论:①慢性缺氧可导致肺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等血管再建病理改变。②葛根素能够明显升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从而抑制胶原合成,阻止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低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肺血管结构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动态表达变化在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氧3、7、14和21d组,每组8只,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管形态学指标、右室肥大指数(RVHI);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TGF-β1基因表达。结果:缺氧7d后大鼠mRNA升高(18.4±0.37)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氧14d达高峰并维持于高水平。缺氧性肺血管重塑(HPSR)、右心室肥大于缺氧14d后出现。TCF-β1 mPNA对照组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缺氧3d、7d表达增高不明显,缺氧14d增高(0.385±0.028,P<0.01),并维持于高水平,TGF-β1 mRNA于肺动脉中膜和外膜表达;TGF-β1蛋白在对照组呈弱阳性,缺氧3d表达增强(0.198±0.031,P<0.01),缺氧7d组达高峰(0.267±0.035,P<0.01),随着缺氧时间进一步延长,TGF-β1水平逐渐向基线水平回降,TGF-β1蛋白于肺动脉中膜和外膜表达。结论:缺氧诱导TCF-β1表达变化可能在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脑梗死对肺脏的影响及针刺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1997-08/1997-12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Wistar大鼠10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模型组与针刺组又分为3h,6h,24h,48h4个时相。正常组20只;模型组3h,6h,24h时相各10只,48h时相12只;针刺组3h,6h,24h时相各10只,48h时相11只。模型组大鼠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建立脑梗死大鼠模型。针刺组采用人中穴和内关穴进行针刺,造模同模型组。所有大鼠均采用放免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脑、肺组织及血液中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含量并计算能荷水平。结果:10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三磷酸腺苷变化:正常组高于模型组和针刺组[(26.94±2.67),(22.09±1.46),(23.83±1.05)pmol/g,P<0.05]。②肺组织三磷酸腺苷变化:正常组高于模型组,且低于针刺组[(14.39±1.82),(12.34±0.84),(14.72±3.12)pmol/g,P<0.05]。③血液中三磷酸腺苷变化:正常组高于模型组和针刺组[(15.65±2.56),(10.32±2.49),(13.98±3.60)pmol/g,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肺组织和血液的能量代谢均有异常,针刺人中穴、内关穴后可显著改善脑组织和肺组织的能量代谢,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和肺脏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门控钾离子通道Kv2.1基因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4/2004-06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雄性普通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将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缺氧8h组及缺氧3,7,14和28d组,每组8只。将动物置于常压低氧仓,仓内注入流通氮氧混合气,调节仓内氧浓度保持在(10±5)%,将大鼠造成常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对照组:不造成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缺氧8h组及缺氧3,7,14和28d组:分别将大鼠置于缺氧环境中8h,3,7,14和28d。②记录肺动脉压力波,计算肺动脉平均压。测定血浆中游离钾、钙离子浓度。应用全自动图像心肺血管分析软件测定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③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染色及显色后,镜下观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表面核抗原以及bcl-2抑凋亡因子表达。bcl-2抑凋亡因子表达:0为不表达,+为微弱表达,为中等阳性,为强阳性。④以图像分析系统(IBAS)对杂交点进行密度扫描,以经同样处理的β-actin基因mRNA表达量作为内参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v2.1基因mRNA表达以两者的积分吸光度(A值)的比值表示。⑤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平均肺动脉压、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逐渐升高。各缺氧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氧3,7,14,28d组大鼠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②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血浆中游离K+浓度逐渐降低、Ca2+浓度逐渐升高。缺氧3,7,14,28d组大鼠血浆中游离K+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缺氧7,14,28d组大鼠血浆中游离Ca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③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及bcl-2表达逐渐上升和增强。缺氧3,7,28d组大鼠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④随缺氧时间的延长,Kv2.1基因mRNA转录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内参照β-action基因mRNA的A值比值分别为0.94,0.90,0.64,0.36,0.26。结论:①Kv2.1基因在正常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表达正常,而在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表达则降低。②钾离子通道活性降低抑制细胞凋亡,并增加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从而导致血管重建,产生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盐酸埃他卡林对慢性低氧性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和脉动脉压力及右心室肥厚的影响。 方法:①实验于2002-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实验室完成。选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4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低氧组[给予生理盐水1.5mg/(kg·d)灌胃]及埃他卡林0.75和1.50mg/(kg·d)治疗组[每天缺氧前30min分别灌胃给予盐酸埃他卡林0.75mg/(kg·d)和1.50mg/(kg·d)],每组10只。②低氧处理:将低氧组和2个治疗组大鼠置于常压低氧舱内,向舱内充入氮气,使舱内氧浓度稳定于(10±0.5)%,8h/d,每周6d,持续4周。用微型压力传感器测定平均肺动脉压,计算出右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室间隔质量),反映右心室质量的变化,以确定有无右心室肥厚。③分别在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肺小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④组间差异用等方差t检验。 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肺动脉压和右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室间隔质量):低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埃他卡林0.75和1.50 mg/(kg·d)治疗组明显低于低氧组(P<0.01)。②光镜下,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肥大、增生,两种治疗组中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③电镜下,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脱落、胶原增多,治疗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损伤、中膜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轻于低氧组。 结论:盐酸埃他卡林可抑制低氧性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脱落,减轻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盐酸埃他卡林对慢性低氧性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和脉动脉压力及右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2-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实验室完成.选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4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低氧组[给予生理盐水1.5 mg/(kg&;#183;d)灌胃]及埃他卡林0.75和1.50 mg/(kg&;#183;d)治疗组[每天缺氧前30 min分别灌胃给予盐酸埃他卡林0.75 mg/(kg&;#183;d)和1.50 mg/(kg&;#183;d)],每组10只.②低氧处理:将低氧组和2个治疗组大鼠置于常压低氧舱内,向舱内充入氮气,使舱内氧浓度稳定于(10&;#177;0.5)%,8 h/d,每周6 d,持续4周.用微型压力传感器测定平均肺动脉压,计算出右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室间隔质量),反映右心室质量的变化,以确定有无右心室肥厚.③分别在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肺小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④组间差异用等方差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肺动脉压和右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室间隔质量):低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埃他卡林0.75和1.50 mg/(kg&;#183;d)治疗组明显低于低氧组(P<0.01).②光镜下,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肥大、增生,两种治疗组中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③电镜下,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脱落、胶原增多,治疗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损伤、中膜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轻于低氧组.结论:盐酸埃他卡林可抑制低氧性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脱落,减轻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预防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蒋凌志  张庆光  钟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134-4136
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荆阿托伐他汀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和阿托伐他汀低剂量干预组、高剂量干预组.干预组于每日低氧前给予阿托伐他汀1.5或3.0 mg/kg灌胃.常压低氧(8 h×6 d×4周)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测定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WA%).结果:低氧组大鼠RVSP、RV/(LV+S)、肺小动脉WT、WT%、W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干预组上述指标显著下降,但高、低剂量阿托伐他汀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门控钾离子通道Kv2.1基因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4/2004-06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雄性普通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将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缺氧8 h组及缺氧3,7,14和28 d组,每组8只.将动物置于常压低氧仓,仓内注入流通氮氧混合气,调节仓内氧浓度保持在(10&;#177;5)%,将大鼠造成常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对照组:不造成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缺氧8 h组及缺氧3,7,14和28 d组:分别将大鼠置于缺氧环境中8 h,3,7,14和28 d.②记录肺动脉压力波,计算肺动脉平均压.测定血浆中游离钾、钙离子浓度.应用全自动图像心肺血管分析软件测定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③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染色及显色后,镜下观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表面核抗原以及bcl-2抑凋亡因子表达.bcl-2抑凋亡因子表达:0为不表达,+为微弱表达,()为中等阳性,()为强阳性.④以图像分析系统(IBAS)对杂交点进行密度扫描,以经同样处理的β-actin基因mRNA表达量作为内参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v2.1基因mRNA表达以两者的积分吸光度(A值)的比值表示.⑤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平均肺动脉压、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逐渐升高.各缺氧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氧3,7,14,28d组大鼠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及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②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血浆中游离K+浓度逐渐降低、Ca2+浓度逐渐升高.缺氧3,7,14,28 d组大鼠血浆中游离K+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缺氧7,14,28 d组大鼠血浆中游离Ca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③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大鼠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及bcl-2表达逐渐上升和增强.缺氧3,7,28 d组大鼠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④随缺氧时间的延长,Kv2.1基因mRNA转录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内参照β-action基因mRNA的A值比值分别为0.94,0.90,0.64,0.36,0.26.结论:①Kv2.1基因在正常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表达正常,而在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表达则降低.②钾离子通道活性降低抑制细胞凋亡,并增加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从而导致血管重建,产生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 (PA)肺炎大鼠的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及其组分的变化。观察外源性PS替代治疗对大鼠PA肺炎的作用。方法 :建立PA肺炎大鼠模型。将 5 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肺炎大鼠PS治疗组 15只 (PS组 ) ;肺炎大鼠生理盐水气管内注入作阳性对照组 18只 (NS组 ) ;正常大鼠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作正常对照组 18只 (NOR组 )。测各组大鼠肺组织湿 /干比 (W /D) ,观察病理学变化 ,作半定量中性粒细胞 (PMN)计数。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PS成分 ,测定总磷脂 (TPL)、饱和磷脂酰胆碱 (DPPC)、总蛋白 (TP)。作BALF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将NS组、NOR组各取 3只大鼠作肺组织电子显微镜切片制样。结果 :大体观和镜下观炎症程度PS组较NS组减轻。电镜发现NS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的管髓体脱落 ,PS层断裂。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PS组与NS组相比 ,炎症呈改善趋势。BALF培养菌落计数 :PS组 (2 .4 3± 1.4 4 )× 10 4/ml,NS组 (10 .35± 2 .10 )× 10 4/ml,P <0 .0 5。结论 :外源性PS替代治疗使PA肺炎大鼠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 ,可能成为抗生素治疗严重或耐药性肺部感染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低氧方式(持续低氧与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状态及肺动脉重构的影响,以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方法 18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持续低氧(CH)、慢性间歇低氧(CIH)和对照组(UC)共3组,每组6只.CIH组大鼠循环给予氮气和压缩空气(每循环180 s,舱内最低氧浓度达6%~8%,维持20~25 s,然后恢复至21%,7 h/d),CH组持续给予氮气(舱内氧浓度保持10%~12%,7 h/d),对照组大鼠常规饲养.结果 实验第6周CH组分别与CIH组、对照组比较:肺组织丙二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CH组肺小动脉管壁厚度、WT%、WA%分别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高(P<0.05或P<0.001).肺小动脉管壁厚度、WT%、WA%分别与肺组织丙二醛、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不同低氧方式对大鼠肺组织局部氧化应激及肺小动脉重构的影响存在差异,CH对大鼠肺小动脉重构的影响比CIH更显著,其原因可能与持续低氧引起肺组织局部强烈的氧化应激有关,这可能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